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喧鬧已久的暑期檔,已經落下帷幕。
日前我們盤點了幾部將於國慶節上映的影片,來迎接下一個重磅的電影檔期。
原以為大家會對電影本身充滿興趣,但評論區中,卻出現了很多吐槽的聲音——怎麽哪哪都有雷佳音?
沒錯,僅從目前定檔國慶的影片來看,就有兩部大片由雷佳音擔任主演。
這兩部影片,分別是路陽執導的《刺殺小說家2》和馮小剛執導的《抓特務》,無論是製作還是陣容都堪稱豪華。
對於很多演員來說,能夠參演這樣的影片,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可為何放到雷佳音身上,卻成了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要想明白其中的緣由,我們還得從10年前,也就是2015年開始說起。
01
2015年,長達77集的年代大劇《白鹿原》開拍,雷佳音在劇中出演了配角鹿兆鵬。
因為這個角色直到第18集才正式登場,所以劇集開拍的前兩個月裏,他大多數時間,都茫然而不知所措。
即便是真正投入拍戲狀態以後,麵對一眾老戲骨的實力碾壓,還有自己在角色塑造上的困惑,也讓他感到壓力重重。
彼時,他的姥爺因病離世,他的同學在綜藝節目裏賺得盆滿缽滿。
而他本人,隻能置身於偏遠貧瘠的西北農村裏,日複一日地耕地勞作。
戲裏戲外的雙重困境,讓他陷入了巨大的虛無,也讓他開啟了長達一年多的抑鬱狀態。
好在這個時候,雷佳音又遇到了另外一部戲,也就是路陽執導的《繡春刀2》。
為了讓體形盡可能地符合角色狀態,他每天需要運動8個小時。
長期規律的高強度運動,不僅讓他的體型日漸精壯,也讓他的抑鬱情緒逐漸消散。
也是在精神狀態好轉的過程中,雷佳音在馬伊琍的推薦下出演了《我的前半生》,又跟陳數主演了《和平飯店》。
其實,這些機會撲麵而來的時候,他也隱約感覺到,自己演藝事業上的春天要來了。
隻不過,他並沒有預料到,這個“春天”會來得如此猛烈,並且伴隨著如此巨大的代價。
02
從2016年4月開始拍攝《繡春刀2》開始算起,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裏,雷佳音的休息時間,滿打滿算也隻有一個月。
那時候他總是寄希望於,《和平飯店》和《我的前半生》結束以後,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但《我的前半生》的爆紅,讓他的希望徹底落空。
陳俊生這個角色走紅以後,雷佳音就從默默無聞的“小透明”,變成了各大影視公司的爭搶對象。
原本計劃中的休整,也被接踵而至的戲約和通告取代。
身為演員,他隻能被裹挾著一路向前。
有網友專門統計過,《我的前半生》熱播後的8年時間裏。
雷佳音共有30多部作品跟觀眾見麵,平均每年有4部以上,單是跟張藝謀合作的就有4部。
除此之外,他的待播作品,還有將近20部。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裏,雷佳音幾乎是無縫銜接,演了五六十部作品。
這其中,還不包括他參加的各種晚會典禮,接拍的各種廣告。
也難怪他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會說,自己忙的時候,要連續工作50多個小時都不能睡覺。
就連過春節,也不能回家,隻能待在劇組的酒店裏。
繁忙的工作節奏,讓雷佳音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眼前。
從小熒屏到大銀幕,從綜藝節目到熱搜話題,他幾乎無處不在。
這種超高密度的曝光,一方麵讓他嚐到了爆火的滋味,但另一方麵,也讓他失去了最基本的休息時間。
雷佳音自己也形容過,他的這種工作狀態。
他說,每當拎著兩個行李箱出門拍戲,每當早上一睜眼,就想到還有三個作品要拍。
他都會催眠自己說:雷佳音你就是一隻狗你知道嗎?你就是在街上跑來跑去的野狗,你必須得適應。
隻可惜,他催眠了自己,卻沒有催眠觀眾。
當他在無限疲憊的狀態下,不斷重複自我的時候,觀眾對他的喜歡,也一點一點地變成了“厭煩”。
於是,“萬人迷”的雷佳音,也就變成了“萬人嫌”的雷佳音。
03
其實早在2018,魯豫就問過雷佳音,如果有一天,觀眾突然不買賬的話,那你怎麽辦?
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每一個不能給到全部,遲早會損耗自己的觀眾緣。
可那個時候的雷佳音正春風得意,他似乎並不相信,這個問題真的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沒想到,魯豫一語成讖,原來垮塌真的是分分鍾的事情。
現在再去回看魯豫的那段采訪,就會發現,雷佳音的回答中,其實也藏著他口碑“暴雷”的三個答案。
第一個答案:對名利的極度渴望。
雷佳音出生於東北鞍山的一個職工家庭,母親的過早下崗,還有父親軟弱的性格,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隻能靠自己。
所以,在話劇團裏做了5年的“話劇王子”以後,他還是轉行去演更賺錢的影視作品了。
在話劇團裏積攢的表演經驗,讓他可以輕鬆駕馭各種影視角色,但演技好並不代表就能演到好的角色。
轉行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都在各種都市情感劇中打轉。
直到2012年,他才在徐崢的引薦下,主演了寧浩執導的《黃金大劫案》。
演完“小東北”以後,雷佳音一度覺得自己要揚名立萬了,還特意給同年出生的女兒取名“小北北”。
但這部電影,隻讓他獲得了業內的認可,並沒有讓他被觀眾熟知。
於是,提高知名度就成了雷佳音的執念,哪怕是在成名之前,他早就完成了“原始積累”。
第二個答案:對角色的功利性選擇。
盡管雷佳音一再強調,被觀眾熟知以前,他接不到好的角色。
但對他有所了解的觀眾都知道,轉戰影視圈之前,他可是上海話劇中心的“香餑餑”,從來不缺主角演。
哪怕是轉行做演員之後,話劇舞台上的表演經驗,依然給他帶來了很多機會。
《黃金大劫案》中的“小東北”,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所有的這些,都不能讓雷佳音感到滿足,因為這些都不足以讓他“名利雙收”。
於是,整天把“好角色”掛在嘴邊的雷佳音,又有了一個新的接戲原則。
那就是,隻要陣容好,不管角色是好是壞是否重複,他都接。
因為好的創作陣容,意味著更高的曝光度、更多的資源扶持,當然還有更高的爆紅幾率。
事實證明,雷佳音的猜測並沒有出錯。
不管是《我的前半生》還是《醬園弄》,亦或是張藝謀、薑文、馮小剛等著名大導演的作品。
這些作品,他都能做到,隻看陣容不看劇本就可以接下,即便是忙到連軸轉、全年無休,他也在所不惜。
這種“功利性”的選擇,也為第三個答案埋下了伏筆,那就是——過度消耗自己。
在那次采訪中,雷佳音直言,自己總是被兩種想法裹挾。
一個想法在告訴自己,要不斷努力,做一個讓全國觀眾都知道的好演員。
而另一個想法,卻在不停地打擊他的積極性,讓他不要幹了,幹脆息影算了。
雷佳音就是在這兩種自相矛盾的想法中,演了一部又一部戲。
他本人早就意識到,這是一種過度消耗。
他還認定自己是在透支生命,會因此少活5到10年,可他始終無法停下。
雷佳音在2018年就告訴魯豫,隻要讓他先把那兩年過去,他就會越來越成熟。
可2020年早就過去了,他非但沒有停下,反倒比以前更加繁忙了。
於是,沒有等到他先停下腳步的那一天,觀眾的厭煩,終究還是先一步到來了。
這種厭煩,並不是無緣無故的背棄,而是觀眾對他過度消耗自己的本能反應。
每當觀眾在鏡頭前,看到一張無比熟悉的臉,又在塑造一個無比相似的角色,疲憊與厭倦便不可避免地疊加。
這不是觀眾的無情,而是演員透支自己,帶來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