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複活”離體豬頭,專訪器官醫學開拓者何曉順

“複活”離體豬頭,專訪器官醫學開拓者何曉順

文章來源: 醫學界 於 2025-08-29 19:58:0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如果說“無缺血器官維護平台”開啟了器官移植的“2.0時代”,那此次成功“複活”離體豬頭,進一步預示了未來醫學的無限可能。

?

將大腦與身體徹底分離,不提供任何養分和血供支持,50分鍾後再讓其“複活”。這不再是隻存在於科幻片裏的場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的科學家團隊將它變為現實。

在8月24日舉行的廣州醫博會上,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學科帶頭人何曉順教授宣布,聯合國際團隊利用全球首創的“離體大腦養護技術”,成功將一個死亡了50分鍾的離體豬大腦“複活”。

“‘複活’後的豬頭,對聲、光、電、味等刺激都有反應,大腦功能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恢複。”何曉順告訴“醫學界”,“研究證明,腦細胞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比我們想象的要長。這在以前是不可能被證實或證偽的。”

這不是什麽“獵奇”的醫學實驗。

作為器官醫學的開拓者,何曉順表示,此次發現有望改寫心髒驟停救治的臨床實踐。“在相關無缺血器官養護技術的支撐下,我們能把器官作為獨立單元進行醫學研究和治療,有望解決人類醫學史上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複活豬頭

根據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我國每年有50多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大部分的心髒驟停事件發生在院外,最終的搶救成功率僅有1.6%。

心髒停跳後,大腦血供會迅速中斷,腦細胞處於缺氧狀態,“如果在心髒停跳後的6-10分鍾內,未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後續搶救成功率近乎為零。”何曉順說。

錯過時間窗口後真的不可能被救活嗎?這就是此次研究試圖解答的問題。

為此,何曉順團隊聯合德國移植協會前主席比約恩·納尚教授、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炎症與免疫中心專家安德烈婭·施萊格爾教授等國際專家,構建了豬頭離體的“全腦缺血”模型,相關成果以封麵研究發布在分子醫學領域頂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

研究中,團隊將離體豬大腦接入自主研發的“離體大腦養護”設備。該設備含有人工心髒、人工肺髒等部件,並創新地接入一個用常溫灌注技術養護的活的豬肝髒,為豬腦提供新鮮、有氧、代謝穩定的血液循環。

“我們在豬心髒停跳後,將其大腦與身體徹底離斷,斷絕任何側支循環,保證完全無血供,50分鍾後再嚐試進行複蘇。”何曉順介紹。

結果顯示,接入該設備後,離體豬腦的腦水腫顯著減輕,神經細胞活力和細胞顯微結構得到明顯改善,並恢複了可維持腦電活動,直到撤除設備前保持穩定。

“豬頭的生命體征,看東西、聞味道等功能都恢複了。”何曉順介紹,基於動物福利原則,6小時後團隊主動終止了實驗。

奇跡是如何發生的?

“在傳統理念中,這是不可能救回來。但此次研究創造了奇跡。”何曉順告訴“醫學界”,對於心髒驟停患者,傳統心肺複蘇難以奏效的原因,在於無法解決代謝問題。

“心髒停跳後,各器官會陸續進入‘死亡狀態’,這一過程將產生大量有害物質。由於肝髒也在奔向死亡,機體沒有能力去解毒代謝。傳統心肺複蘇主要起到供血供氧作用,但在有毒環境下,血液根本無法進入細胞。”

“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在離體大腦養護設備的基礎上,又外掛一個正常肝髒,先幫豬腦解毒代謝,為心肺複蘇創造條件,隨後供血供氧,使機體進入良性循環,最終改善了結果。”何曉順說。

“離體大腦養護技術”依托“無缺血器官維護係統”,由何曉順率隊於2017年全球首次成功研發。該係統最初是為器官移植而設計,實現了器官移植從“冷移植”進入“熱移植”時代。

何曉順教授“無缺血肝移植”團隊

何曉順介紹,一方麵,當器官捐獻者宣告心髒死亡後,各個器官也會陸續“壞死”。另一方麵,移植器官在植入受者前,需儲存在低溫保存液中,處於冷缺血狀態,也會導致器官質量受損,影響移植療效。

“我們研發的器官‘拯救者’和無缺血技術,不僅可以修複器官,同時在移植全過程中,還能保障器官血供不中斷,保持正常生理功能,極大延長了器官體外的保存時間,顯著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預後。”何曉順說。

2017年至2021年,運用該技術平台,中山一院接連完成了全球首例無缺血肝、腎、心髒移植手術。以肝移植為例,傳統肝“冷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僅僅為57%,而通過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根據5年的隨訪數據,生存率提高到87%,1年生存率更是達到99.8%。

2018年《美國移植雜誌》發表評論稱,何曉順教授的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是“器官移植發展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平台已開發出“便攜版本”,能夠隨供體器官跨區域轉運。2024年,美國梅奧診所也引入該技術,完成了美國首例“無缺血器官移植”。

“目前,無缺血器官移植已在美國、意大利、日本等發達國家推廣應用。它完美解決了器官損傷的問題,未來有望成為全球器官移植的主流方式。”何曉順說。

器官治療的無限可能

如果說“無缺血器官維護平台”開啟了器官移植的“2.0時代”,那此次成功“複活”離體豬頭,進一步預示了未來醫學的無限可能。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是對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所以我們選擇‘豬頭’做實驗。”何曉順表示,此次研究的成功,給未來心髒驟停的急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關乎大腦的倫理法律問題非常複雜,我們並不想去挑戰(人類)腦死亡。”何曉順說,腦死亡經過了大量的科學論證,判定腦死亡就是真正死亡了。

“但試想,若救護車能配備‘心肺肝複蘇係統’,在院外心髒驟停患者腦死亡發生前緊急施救,將改變猝死急救成功率極低的被動局麵,讓更多人因此生還。”

更進一步,依托以“體外肝”技術為代表的離體器官養護技術,器官醫學的理念還在醫、教、研各個領域延伸。

在醫療領域,該技術可以實現對患病器官的單獨保護、獨立治療甚至複蘇。今年5月,何曉順團隊聯合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全球首次實施了肝癌介入隔離治療技術,使化療藥物僅作用於腫瘤側肝髒,避免了毒副作用對患者其他組織、器官、係統的影響。

據了解,目前何曉順團隊已成功實施了5例肝癌定向治療、2例“在體器官隔離保護”治療等,均為國際首創。

在教學領域,離體養護的“豬器官”可以運用至臨床醫生的外科技能培訓。而在研究領域,通過對手術切除的疾病器官進行長期維護,不僅可以研究疾病機製,還可以擔任器官藥篩設備,推動新藥研發。

“活器官”培訓係統

何曉順認為,器官醫學是非常有生命力的理念,“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專業的臨床醫生加入到研究中,整合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和臨床資源,逐步地在已經宣布放棄、家屬知情同意的病例展開一些嚐試,突破更多‘不可能’。”

“證實證偽、改良創新,醫學就是這麽一步步往前邁進的。”何曉順說。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名妓林黛玉一生嫁19次 死時變幹屍 靠青樓姊妹辦後事
曾經轟動世界的七胞胎 如今28歲 各自開啟不同人生
成“重點獵物”?FBI警告:在美國講中文者小心
英王室媳婦歎"如人間煉獄" 談婚禮自嘲“穿得像條狗”
紐約深夜爆仇亞群毆:一群人狂喊“我討厭亞洲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解放軍發片:來吧!槍已上膛 劍已出鞘 時刻準備打勝仗
反擊日本,中國輿論掀“琉球地位未定論”
日官員抵北京,日媒:料重申"一中立場"不撤涉台發言
態度轉彎支持公開愛潑斯坦文件,特朗普:沒有什麽好隱瞞
中國海警在釣魚島周邊巡航,當局警告國民避免前往日本
轟炸瞬間畫麵曝!美軍擊毀運毒船3死,21起空襲已奪80命
高市早苗為什麽在日本會得到這麽高的支持率?
反差強烈 日動畫《鬼滅之刃》中國票房3天飆破3億
大家都在省!留學生“剩飯盲盒”硬撐生活 $40吃一周
關於中國稀土,美財長最新表態
李連傑回春之謎?他驚爆富豪從嬰兒提取幹細胞 曝售價
國會要查!買地緊鄰轟炸機基地 華裔夫婦曝光
為何突然改口?川普力促公開愛潑斯坦文件引猜測
成本15元卻賣4.7萬 美陸軍部長批軍火商坑自家人
中國夫婦買下美軍B-2轟炸機基地"第一排",眾議員要查
日本使館示警:在華日人注意安全 留意可疑人士靠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複活”離體豬頭,專訪器官醫學開拓者何曉順

醫學界 2025-08-29 19:58:06
如果說“無缺血器官維護平台”開啟了器官移植的“2.0時代”,那此次成功“複活”離體豬頭,進一步預示了未來醫學的無限可能。

?

將大腦與身體徹底分離,不提供任何養分和血供支持,50分鍾後再讓其“複活”。這不再是隻存在於科幻片裏的場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的科學家團隊將它變為現實。

在8月24日舉行的廣州醫博會上,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學科帶頭人何曉順教授宣布,聯合國際團隊利用全球首創的“離體大腦養護技術”,成功將一個死亡了50分鍾的離體豬大腦“複活”。

“‘複活’後的豬頭,對聲、光、電、味等刺激都有反應,大腦功能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恢複。”何曉順告訴“醫學界”,“研究證明,腦細胞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比我們想象的要長。這在以前是不可能被證實或證偽的。”

這不是什麽“獵奇”的醫學實驗。

作為器官醫學的開拓者,何曉順表示,此次發現有望改寫心髒驟停救治的臨床實踐。“在相關無缺血器官養護技術的支撐下,我們能把器官作為獨立單元進行醫學研究和治療,有望解決人類醫學史上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複活豬頭

根據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我國每年有50多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大部分的心髒驟停事件發生在院外,最終的搶救成功率僅有1.6%。

心髒停跳後,大腦血供會迅速中斷,腦細胞處於缺氧狀態,“如果在心髒停跳後的6-10分鍾內,未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後續搶救成功率近乎為零。”何曉順說。

錯過時間窗口後真的不可能被救活嗎?這就是此次研究試圖解答的問題。

為此,何曉順團隊聯合德國移植協會前主席比約恩·納尚教授、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炎症與免疫中心專家安德烈婭·施萊格爾教授等國際專家,構建了豬頭離體的“全腦缺血”模型,相關成果以封麵研究發布在分子醫學領域頂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

研究中,團隊將離體豬大腦接入自主研發的“離體大腦養護”設備。該設備含有人工心髒、人工肺髒等部件,並創新地接入一個用常溫灌注技術養護的活的豬肝髒,為豬腦提供新鮮、有氧、代謝穩定的血液循環。

“我們在豬心髒停跳後,將其大腦與身體徹底離斷,斷絕任何側支循環,保證完全無血供,50分鍾後再嚐試進行複蘇。”何曉順介紹。

結果顯示,接入該設備後,離體豬腦的腦水腫顯著減輕,神經細胞活力和細胞顯微結構得到明顯改善,並恢複了可維持腦電活動,直到撤除設備前保持穩定。

“豬頭的生命體征,看東西、聞味道等功能都恢複了。”何曉順介紹,基於動物福利原則,6小時後團隊主動終止了實驗。

奇跡是如何發生的?

“在傳統理念中,這是不可能救回來。但此次研究創造了奇跡。”何曉順告訴“醫學界”,對於心髒驟停患者,傳統心肺複蘇難以奏效的原因,在於無法解決代謝問題。

“心髒停跳後,各器官會陸續進入‘死亡狀態’,這一過程將產生大量有害物質。由於肝髒也在奔向死亡,機體沒有能力去解毒代謝。傳統心肺複蘇主要起到供血供氧作用,但在有毒環境下,血液根本無法進入細胞。”

“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在離體大腦養護設備的基礎上,又外掛一個正常肝髒,先幫豬腦解毒代謝,為心肺複蘇創造條件,隨後供血供氧,使機體進入良性循環,最終改善了結果。”何曉順說。

“離體大腦養護技術”依托“無缺血器官維護係統”,由何曉順率隊於2017年全球首次成功研發。該係統最初是為器官移植而設計,實現了器官移植從“冷移植”進入“熱移植”時代。

何曉順教授“無缺血肝移植”團隊

何曉順介紹,一方麵,當器官捐獻者宣告心髒死亡後,各個器官也會陸續“壞死”。另一方麵,移植器官在植入受者前,需儲存在低溫保存液中,處於冷缺血狀態,也會導致器官質量受損,影響移植療效。

“我們研發的器官‘拯救者’和無缺血技術,不僅可以修複器官,同時在移植全過程中,還能保障器官血供不中斷,保持正常生理功能,極大延長了器官體外的保存時間,顯著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預後。”何曉順說。

2017年至2021年,運用該技術平台,中山一院接連完成了全球首例無缺血肝、腎、心髒移植手術。以肝移植為例,傳統肝“冷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僅僅為57%,而通過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根據5年的隨訪數據,生存率提高到87%,1年生存率更是達到99.8%。

2018年《美國移植雜誌》發表評論稱,何曉順教授的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是“器官移植發展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平台已開發出“便攜版本”,能夠隨供體器官跨區域轉運。2024年,美國梅奧診所也引入該技術,完成了美國首例“無缺血器官移植”。

“目前,無缺血器官移植已在美國、意大利、日本等發達國家推廣應用。它完美解決了器官損傷的問題,未來有望成為全球器官移植的主流方式。”何曉順說。

器官治療的無限可能

如果說“無缺血器官維護平台”開啟了器官移植的“2.0時代”,那此次成功“複活”離體豬頭,進一步預示了未來醫學的無限可能。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是對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所以我們選擇‘豬頭’做實驗。”何曉順表示,此次研究的成功,給未來心髒驟停的急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關乎大腦的倫理法律問題非常複雜,我們並不想去挑戰(人類)腦死亡。”何曉順說,腦死亡經過了大量的科學論證,判定腦死亡就是真正死亡了。

“但試想,若救護車能配備‘心肺肝複蘇係統’,在院外心髒驟停患者腦死亡發生前緊急施救,將改變猝死急救成功率極低的被動局麵,讓更多人因此生還。”

更進一步,依托以“體外肝”技術為代表的離體器官養護技術,器官醫學的理念還在醫、教、研各個領域延伸。

在醫療領域,該技術可以實現對患病器官的單獨保護、獨立治療甚至複蘇。今年5月,何曉順團隊聯合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全球首次實施了肝癌介入隔離治療技術,使化療藥物僅作用於腫瘤側肝髒,避免了毒副作用對患者其他組織、器官、係統的影響。

據了解,目前何曉順團隊已成功實施了5例肝癌定向治療、2例“在體器官隔離保護”治療等,均為國際首創。

在教學領域,離體養護的“豬器官”可以運用至臨床醫生的外科技能培訓。而在研究領域,通過對手術切除的疾病器官進行長期維護,不僅可以研究疾病機製,還可以擔任器官藥篩設備,推動新藥研發。

“活器官”培訓係統

何曉順認為,器官醫學是非常有生命力的理念,“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專業的臨床醫生加入到研究中,整合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和臨床資源,逐步地在已經宣布放棄、家屬知情同意的病例展開一些嚐試,突破更多‘不可能’。”

“證實證偽、改良創新,醫學就是這麽一步步往前邁進的。”何曉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