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無人機開始取代騾隊,輿論卻炸了鍋。
8月初,一則新聞顯示峨眉山騾隊已經暫停運輸,物資運輸任務由無人機暫代。這一變動或許源於去年網絡熱議的“騾子雨中負重爬石階”視頻。當時網友集體破防:“騾子累到發抖,人類良心不痛嗎?”景區隨後推出整改,采取限重措施規範騾子馱物行為,但一年來關於峨眉山騾子馱貨的視頻仍不斷被遊客拍攝並上傳,最近一次爭議發生於今年7月底。
但當無人機開始取代騾隊,不少網友感歎,有些善心發錯了地方,一位網友用蒼涼的語調跟帖:“千百年了騾馬一直用苦力換口飯吃,沒想到不是累死而是莫名失業要待宰了。”
擔心無人機搶了騾子的飯碗?8月12日,峨眉山景區管委會接受大河報《看見》記者采訪,回應騾隊“失業”風波。一位負責人認為,騾隊涉及本地民生,運的不隻是遊客物資,還有當地村民的生計,她呼籲網友理性發聲,避免片麵解讀:“無人機和騾子可以共存,非黑即白的爭論並無意義。”
峨眉山拉運物資的騾子(網絡視頻截圖)
管委會回應:無人機VS騾隊 村民自由選
界麵新聞的報道顯示,無人機運輸是從7月31日開始的,目前全山共三台無人機,往返於雷洞坪和中山區比較重要的寺廟、小吃點,前往中山區的無人機運載食用水、食物等物資,供遊客使用;返回的無人機則會將遊客產生的垃圾運出,基本能覆蓋峨眉山遊客活動區域。
8月12日,峨眉山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大河報《看見》記者,峨眉山景區無人機運輸已正式運行,運輸的物資不僅僅包括遊客的零食、飲水等商品,也包括山上居民的生活物資、寺廟物資以及電網搶修設備等。
相關負責人稱,騾隊並非景區所有,騾子是山中村民的私有財產,他們的騾子並非隻服務於景區商業,也會運送自家的生活物資,管委會不幹涉村民使用騾子或無人機運輸的選擇權。
此外,無人機也並非完全取代騾隊運輸,兩者是共存互補關係。無人機受限於惡劣天氣與複雜的山地地形,如應急救援、長木料運輸仍需騾馬或者人力背夫來實現。
據悉,峨眉山景區自去年10月起,已引入無人機運貨,但峨眉山海拔落差有3000多米,是山嶽型景區,受大霧、雷雨等複雜天氣的影響,無人機運輸存在局限性,部分場景仍需依賴騾子。今年,景區已派出團隊前往泰山學習機器狗運輸技術。
峨眉山無人機運輸正式開啟
騾子為村民散養家畜,多為自用
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騾子多為黃灣鎮村民散養家畜,管委會無精確騾子數據。受交通條件的限製,多年來當地一直用騾子馱運生活生產物資。
界麵新聞記者2024年5月曾采訪到峨眉山萬年村騾隊牽頭人老金(化名),他告訴記者,除了商業運輸,更多的騾子是自用。峨眉山從事商業運輸的騾子幾乎都在萬年村,總共近40頭,“非商業運輸的騾子就多了,很多村民為了自己生活方便,會養騾子,給家裏運輸物資。”
去年5月騾子負重引發爭議後,作為商業運輸的騾隊暫停了運輸工作,老金所飼養的三頭騾子開始在家裏休息,山上的垃圾暫時無法運出去。
在民間,騾子素以吃苦耐勞獲得一份生存空間。老金認為,騾子這個物種的產生就是幫助人馱運物資的。在老金看來,騾子被壓彎了腰、壓抖了腿的時候並不多。
去年引發關注的騾子:負重上山,腿搖擺不定(網絡視頻截圖)
萬年村實況:養騾僅有5戶 考慮轉型
幾天來,大河報《看見》記者嚐試私信聯係多位峨眉山養騾人,未果。曾到萬年村實地采訪過養騾人的封麵新聞記者告訴本報記者,實際上騾隊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隊伍,沒有那麽嚴謹的領頭人,有的養騾人家裏還開著農家樂,平時是農民,看到有市場需求時才會組隊收費幫人家運輸。
8月12日,黃灣鎮萬年村村委會一位負責人向大河報《看見》記者透露:目前全村僅有5戶村民飼養騾子,且規模不大,並沒有40頭之多。其中兩戶因經營農家樂需自運物資,各養2頭騾子;另外3戶雖承接運輸業務,但“接單量不穩定”,飼養數量也有限。
峨眉山景區無人機運輸的使用,確實影響了村民的騾運。村委會負責人稱:“考慮過讓他們轉型”。記者詢問是否考慮開發“騎騾觀光”項目,該負責人稱因山勢陡峭,安全風險極高,不太適合。目前,村委在為這3戶村民尋找可行的出路方案。
管委會相關負責人稱,騾隊屬村民自發營生,非景區雇傭關係,所以說科技帶來新的生產力,可能會擠壓傳統的騾運空間,但村民是否繼續養騾,完全基於個體選擇和市場規律。
該負責人以峨眉山“背夫”變遷為例:二三十年前,人力背夫曾是主力軍,如今卻難覓年輕從業者——這是時代發展的自然結果。騾運同理,無人機無法完全取代騾子,尤其在複雜山地場景。對村民而言,運輸方式多了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