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科學家剛剛發現:土豆原來是番茄進化而來的!

科學家剛剛發現:土豆原來是番茄進化而來的!

文章來源: 中國科學報 於 2025-08-03 12:56:0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晨

當你給薯條蘸上番茄醬時,可能不會想到,它倆的親緣關係其實相當親密。

7月31日,《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研究員黃三文團隊聯合中外科學家完成的成果。他們發現,大約900萬年前,馬鈴薯從番茄的祖先進化而來。該研究係統揭示了茄屬馬鈴薯組的雜交起源、薯塊形成和輻射分化。

論文審稿人認為,這是古老種間雜交事件導致物種多樣性快速形成的重要實例。對於全球第三大主糧作物馬鈴薯來說,這是一項激動人心的研究,展示了薯塊如何由兩個親本譜係的等位基因組合形成,是雜交物種形成領域的新穎成果。

“這項研究是開創性的。”美國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James Mallet說,“它展示了雜交事件如何引發新器官的出現,甚至導致新物種的出現。”

《大西洋月刊》截圖

親緣關係撲朔迷離的茄屬類群

實際上,馬鈴薯的果實和市場上備受歡迎的櫻桃番茄長得很像。分類學家把茄科茄屬中這兩類植物分別劃分到馬鈴薯組和番茄組。

茄屬中還有一類植物的地上部分整體都像馬鈴薯,也能產生地下莖,但不會結出薯塊,它們被劃分到類馬鈴薯組。

“從形態學上看,類馬鈴薯組一度被認為是馬鈴薯的直接祖先,是‘不結薯的馬鈴薯’。”論文通訊作者黃三文告訴《中國科學報》,而分子係統發育學研究卻發現,番茄組與馬鈴薯組的遺傳距離更近。於是,三者的親緣關係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2015年啟動的“優薯計劃”打算用二倍體育種替代四倍體育種,並用雜交種子替代傳統的薯塊繁殖,從而實現馬鈴薯產業的顛覆性創新。盡管黃三文團隊已經培育出第一個二倍體概念品種“優薯1號”,但要實現“優薯計劃”,必須解決雜交馬鈴薯的抗性問題。

“野生馬鈴薯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但人們對此研究不多。特別是馬鈴薯的起源問題,尚未解決。”論文第一作者、基因組所已畢業博士生張智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薯塊作為無性繁殖和營養儲存的核心器官,其形成機製是一個進化謎題。“在馬鈴薯物種的形成過程中,薯塊是怎麽來的?大家一直不清楚。”

而且,類馬鈴薯組隻有3個種,都是生活在南美洲的野生物種。馬鈴薯組包含栽培馬鈴薯和107個野生種,番茄組包含栽培番茄和16個野生種。為何馬鈴薯組的物種數量明顯比另外兩個類群多、多樣性更豐富?這些問題也令人費解。

2022年前,張智洋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番茄,參與了番茄圖泛基因組研究工作。至於為何轉做馬鈴薯研究,他說“有一點偶然”。

那一年,他們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首次解析了二倍體野生馬鈴薯的泛基因組,研究了野生和栽培馬鈴薯的基因組進化和多樣性,找到了馬鈴薯結薯的關鍵基因IT1。

“馬鈴薯的IT1基因怎麽和類馬鈴薯那麽像呢?”這個問題在張智洋心裏揮之不去。

一次組會上,張智洋例行匯報研究進展,他“偶然”提及了該異常現象。“會後,黃老師叫住了我,認為這可能是馬鈴薯雜交起源的證據,是一個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想要找到證據不那麽容易,信號不明顯。”黃三文說,他們決定“放大”——對栽培馬鈴薯及野生種的101份基因組和349份重測序數據進行分析,相當於給所有馬鈴薯個體做“DNA親子鑒定”。

番茄是媽,類馬鈴薯是爸

物種的形成機製是生物學領域最吸引人的問題之一,也是最大的難題之一,達爾文稱其為“謎中之謎”。

除了變異積累,雜交也被視為物種形成的一種重要機製。雜種物種形成是指兩個親本物種通過雜交方式融合,進而快速形成新物種的過程。不同於變異積累,雜交通過融合不同親本的遺傳信息,快速產生大量遺傳組合,從而促進生態物種形成和適應性輻射進化。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雜交對於生物進化和物種大爆發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人員發現這一現象廣泛存在於植物、昆蟲、魚類及鳥類中。2003年至今,《科學》《自然》等雜誌分別報道了10餘例雜交起源的物種,包括金絲猴、黑熊、海豹、蝴蝶、核桃、板栗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自然》發表了一項對非洲維多利亞湖慈鯛的研究成果。基因組研究表明,湖中大約500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慈鯛在短短1.5萬年間,通過不斷雜交實現了快速進化。

這種高效產生新表型的“速率”可“媲美”作物現代育種常用的雜交實驗。“雜交實驗F2代總是呈現強大的性狀分離,可以獲得大量不一樣的個體。而大自然悄然進行的種間雜交‘實驗’相當於在無數Fn代中不斷篩選。”黃三文說。

這些研究啟發了他們的工作。張智洋表示:“野生馬鈴薯共有107個種,其樣本采集極其困難,我們的工作獲得了迄今最全麵的野生馬鈴薯基因組數據集合。”

他們係統分析了來自101份馬鈴薯組、15份番茄組、9份類馬鈴薯組,以及19份其他茄科物種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大部分基因組數據已經存在,而這項研究對數據進行了再利用。

“我們的研究發現,所有馬鈴薯個體都包含來自類馬鈴薯和番茄植株的穩定平衡的遺傳貢獻,且遺傳貢獻比例約為6:4。馬鈴薯可能是兩者雜交誕生的‘混血兒’。”張智洋說,為驗證這一猜想,他們進一步評估了三者的分化時間。

結果發現,類馬鈴薯和番茄約在1400萬年前開始分化。大約900萬年前,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快速隆起。偶然間,一種番茄祖先物種和類馬鈴薯祖先物種發生了雜交,而它們的後代就是最早帶有薯塊的馬鈴薯,能更好適應劇烈的環境變化。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基因組所博士後張平賢告訴《中國科學報》,由於被子植物的特殊性,細胞器質體的基因組都來自母本。他們經過對比研究發現,馬鈴薯的雜交母本是番茄,而父本是類馬鈴薯。

黃三文說,就此,雜交物種馬鈴薯形成了:在生殖隔離層麵,馬鈴薯野生種與番茄組、類馬鈴薯組親本存在顯著的雜交障礙;在基因組層麵,馬鈴薯野生種通過等位基因重組篩選,產生了新器官薯塊;在生態拓展層麵,雜交物種呈現爆發式輻射分化,使馬鈴薯能快速適應環境變異。

新器官薯塊展現超強優勢

為什麽馬鈴薯能長出薯塊,而它的“爸媽”——番茄既無地下莖也無薯塊,類馬鈴薯隻有地下莖、無膨大薯塊?馬鈴薯特有的薯塊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黃三文團隊提出了一個大膽猜想:這可能是基因組重組的結果。番茄組和類馬鈴薯組這兩個家族的祖先雜交後,它們的基因重新組合,意外地創造出了“薯塊”這個獨特的器官。

基於此,研究團隊進一步追溯了馬鈴薯薯塊形成關鍵基因的起源。張平賢介紹,新器官薯塊的形成是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和交互調控的結果。

比如,控製薯塊形成的“主開關”基因SP6A來自番茄組;而調控地下莖分支的關鍵基因IT1則繼承自類馬鈴薯。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兩個薯塊功能相關基因DRN和CLF,分別來自番茄組和類馬鈴薯組。“任一基因缺少,都會影響薯塊的正常發育。”張平賢說。

“和此前發現的單一雜交物種隻有新的性狀出現不同,馬鈴薯祖先的‘聯姻’不僅創造了新器官薯塊,還豐富了馬鈴薯組內物種的遺傳寶庫。”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蘭州大學教授劉建全說。

現今馬鈴薯組內部物種仍有約24%的遺傳組分隨機固定了不同親本的等位基因,呈現出親本鑲嵌的“馬賽克”模式——不同個體攜帶不同親本的遺傳信息,就像一幅由不同顏色小瓷磚拚成的馬賽克畫一樣,導致表型呈現不均一性。

當馬鈴薯受到不同環境條件脅迫時,這種“馬賽克式”的遺傳組合像“智能篩子”一樣,從寶庫中篩選出最佳基因組合,使馬鈴薯能夠適應從溫帶草原到高寒高山草甸的多種生態環境。

同時,薯塊的形成也給馬鈴薯帶來了地下生存優勢。張智洋說,薯塊不僅能夠儲存水分和澱粉,幫助馬鈴薯度過幹旱、寒冷季節,更賦予它無需種子或授粉即可繁殖的能力。

“薯塊和雙親的遺傳寶庫使馬鈴薯在安第斯山脈快速隆升期的惡劣環境中獲得巨大優勢,進一步加速了馬鈴薯物種爆發式的輻射分化,並與親本建立生殖隔離,表現出超強雜種優勢和超級環境適應性。”黃三文說,這也解釋了馬鈴薯組為什麽比番茄組和類馬鈴薯組的物種數量更多、更豐富。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Loren Rieseberg告訴《中國科學報》,這項研究是迄今關於古老雜交對植物多樣化重要性的最激動人心且令人信服的報告。這篇論文將成為物種雜交起源領域的一座裏程碑,不僅因為驚人的發現,還因為對功能細節的深入研究。

黃三文相信,這項工作將為後續雜交馬鈴薯遺傳育種提供全新的理論視角。番茄可能不僅僅是馬鈴薯過去的一部分,還將成為馬鈴薯未來的一部分。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6.034

《中國科學報》(2025-08-01第1版要聞)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莫迪抵天津 印僑民熱烈歡迎 觀賞中國藝術家歌舞
普京訪華前夕,莫斯科隨處可見中國影響力的印記
日媒揭談判代表取消赴美行程原因:美要日買大米
行程披露!普京在華停留如此之久,實屬罕見
習近平會見聯合國秘書長 稱中國在變局提供穩定性




24小時討論排行

普丁專訪痛批日本恢複軍國主義,強調中俄"合作抗日"
反對川普!芝加哥非裔市長"簽行政命命":抵製鎮壓移民
美印交惡!川普宣布"取消出席"印度主辦QUAD峰會
習莫普天津會晤:金磚國家被特朗普越挫越旺?
普京莫迪抵達北京參加上合峰會,但美中印貿易戰使峰會蒙上陰影
官方披露珍貴檔案 蘇聯援華抗日絕密行動曝光
哈瑪斯證實:軍事領導人慘遭以軍擊斃,痛批以色列"暴君"
再見林瘋狂!37歲林書豪正式宣布退役
美新國防戰略草案 萬斯言論扮關鍵 點名台灣戰略要角
也門胡塞叛軍政府總理和多名部長死於以軍空襲
沙利文:4年白幹 當初拉來遏華的盟友現在罵美國
巴西和美國關稅戰開打!企業界憂“以牙還牙”釀災難
普京訪華前抨擊西方製裁,謀求擴大中俄貿易合作
中資老板毒死富士山樹木案宣判:獲刑1年
中國男子在英至少犯20起強奸、偷拍 受害者恐數百
澤連斯基最新發聲:俄軍集結多達10萬人,準備進攻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科學家剛剛發現:土豆原來是番茄進化而來的!

中國科學報 2025-08-03 12:56:08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晨

當你給薯條蘸上番茄醬時,可能不會想到,它倆的親緣關係其實相當親密。

7月31日,《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研究員黃三文團隊聯合中外科學家完成的成果。他們發現,大約900萬年前,馬鈴薯從番茄的祖先進化而來。該研究係統揭示了茄屬馬鈴薯組的雜交起源、薯塊形成和輻射分化。

論文審稿人認為,這是古老種間雜交事件導致物種多樣性快速形成的重要實例。對於全球第三大主糧作物馬鈴薯來說,這是一項激動人心的研究,展示了薯塊如何由兩個親本譜係的等位基因組合形成,是雜交物種形成領域的新穎成果。

“這項研究是開創性的。”美國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James Mallet說,“它展示了雜交事件如何引發新器官的出現,甚至導致新物種的出現。”

《大西洋月刊》截圖

親緣關係撲朔迷離的茄屬類群

實際上,馬鈴薯的果實和市場上備受歡迎的櫻桃番茄長得很像。分類學家把茄科茄屬中這兩類植物分別劃分到馬鈴薯組和番茄組。

茄屬中還有一類植物的地上部分整體都像馬鈴薯,也能產生地下莖,但不會結出薯塊,它們被劃分到類馬鈴薯組。

“從形態學上看,類馬鈴薯組一度被認為是馬鈴薯的直接祖先,是‘不結薯的馬鈴薯’。”論文通訊作者黃三文告訴《中國科學報》,而分子係統發育學研究卻發現,番茄組與馬鈴薯組的遺傳距離更近。於是,三者的親緣關係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2015年啟動的“優薯計劃”打算用二倍體育種替代四倍體育種,並用雜交種子替代傳統的薯塊繁殖,從而實現馬鈴薯產業的顛覆性創新。盡管黃三文團隊已經培育出第一個二倍體概念品種“優薯1號”,但要實現“優薯計劃”,必須解決雜交馬鈴薯的抗性問題。

“野生馬鈴薯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但人們對此研究不多。特別是馬鈴薯的起源問題,尚未解決。”論文第一作者、基因組所已畢業博士生張智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薯塊作為無性繁殖和營養儲存的核心器官,其形成機製是一個進化謎題。“在馬鈴薯物種的形成過程中,薯塊是怎麽來的?大家一直不清楚。”

而且,類馬鈴薯組隻有3個種,都是生活在南美洲的野生物種。馬鈴薯組包含栽培馬鈴薯和107個野生種,番茄組包含栽培番茄和16個野生種。為何馬鈴薯組的物種數量明顯比另外兩個類群多、多樣性更豐富?這些問題也令人費解。

2022年前,張智洋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番茄,參與了番茄圖泛基因組研究工作。至於為何轉做馬鈴薯研究,他說“有一點偶然”。

那一年,他們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首次解析了二倍體野生馬鈴薯的泛基因組,研究了野生和栽培馬鈴薯的基因組進化和多樣性,找到了馬鈴薯結薯的關鍵基因IT1。

“馬鈴薯的IT1基因怎麽和類馬鈴薯那麽像呢?”這個問題在張智洋心裏揮之不去。

一次組會上,張智洋例行匯報研究進展,他“偶然”提及了該異常現象。“會後,黃老師叫住了我,認為這可能是馬鈴薯雜交起源的證據,是一個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想要找到證據不那麽容易,信號不明顯。”黃三文說,他們決定“放大”——對栽培馬鈴薯及野生種的101份基因組和349份重測序數據進行分析,相當於給所有馬鈴薯個體做“DNA親子鑒定”。

番茄是媽,類馬鈴薯是爸

物種的形成機製是生物學領域最吸引人的問題之一,也是最大的難題之一,達爾文稱其為“謎中之謎”。

除了變異積累,雜交也被視為物種形成的一種重要機製。雜種物種形成是指兩個親本物種通過雜交方式融合,進而快速形成新物種的過程。不同於變異積累,雜交通過融合不同親本的遺傳信息,快速產生大量遺傳組合,從而促進生態物種形成和適應性輻射進化。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雜交對於生物進化和物種大爆發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人員發現這一現象廣泛存在於植物、昆蟲、魚類及鳥類中。2003年至今,《科學》《自然》等雜誌分別報道了10餘例雜交起源的物種,包括金絲猴、黑熊、海豹、蝴蝶、核桃、板栗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自然》發表了一項對非洲維多利亞湖慈鯛的研究成果。基因組研究表明,湖中大約500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慈鯛在短短1.5萬年間,通過不斷雜交實現了快速進化。

這種高效產生新表型的“速率”可“媲美”作物現代育種常用的雜交實驗。“雜交實驗F2代總是呈現強大的性狀分離,可以獲得大量不一樣的個體。而大自然悄然進行的種間雜交‘實驗’相當於在無數Fn代中不斷篩選。”黃三文說。

這些研究啟發了他們的工作。張智洋表示:“野生馬鈴薯共有107個種,其樣本采集極其困難,我們的工作獲得了迄今最全麵的野生馬鈴薯基因組數據集合。”

他們係統分析了來自101份馬鈴薯組、15份番茄組、9份類馬鈴薯組,以及19份其他茄科物種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大部分基因組數據已經存在,而這項研究對數據進行了再利用。

“我們的研究發現,所有馬鈴薯個體都包含來自類馬鈴薯和番茄植株的穩定平衡的遺傳貢獻,且遺傳貢獻比例約為6:4。馬鈴薯可能是兩者雜交誕生的‘混血兒’。”張智洋說,為驗證這一猜想,他們進一步評估了三者的分化時間。

結果發現,類馬鈴薯和番茄約在1400萬年前開始分化。大約900萬年前,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快速隆起。偶然間,一種番茄祖先物種和類馬鈴薯祖先物種發生了雜交,而它們的後代就是最早帶有薯塊的馬鈴薯,能更好適應劇烈的環境變化。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基因組所博士後張平賢告訴《中國科學報》,由於被子植物的特殊性,細胞器質體的基因組都來自母本。他們經過對比研究發現,馬鈴薯的雜交母本是番茄,而父本是類馬鈴薯。

黃三文說,就此,雜交物種馬鈴薯形成了:在生殖隔離層麵,馬鈴薯野生種與番茄組、類馬鈴薯組親本存在顯著的雜交障礙;在基因組層麵,馬鈴薯野生種通過等位基因重組篩選,產生了新器官薯塊;在生態拓展層麵,雜交物種呈現爆發式輻射分化,使馬鈴薯能快速適應環境變異。

新器官薯塊展現超強優勢

為什麽馬鈴薯能長出薯塊,而它的“爸媽”——番茄既無地下莖也無薯塊,類馬鈴薯隻有地下莖、無膨大薯塊?馬鈴薯特有的薯塊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黃三文團隊提出了一個大膽猜想:這可能是基因組重組的結果。番茄組和類馬鈴薯組這兩個家族的祖先雜交後,它們的基因重新組合,意外地創造出了“薯塊”這個獨特的器官。

基於此,研究團隊進一步追溯了馬鈴薯薯塊形成關鍵基因的起源。張平賢介紹,新器官薯塊的形成是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和交互調控的結果。

比如,控製薯塊形成的“主開關”基因SP6A來自番茄組;而調控地下莖分支的關鍵基因IT1則繼承自類馬鈴薯。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兩個薯塊功能相關基因DRN和CLF,分別來自番茄組和類馬鈴薯組。“任一基因缺少,都會影響薯塊的正常發育。”張平賢說。

“和此前發現的單一雜交物種隻有新的性狀出現不同,馬鈴薯祖先的‘聯姻’不僅創造了新器官薯塊,還豐富了馬鈴薯組內物種的遺傳寶庫。”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蘭州大學教授劉建全說。

現今馬鈴薯組內部物種仍有約24%的遺傳組分隨機固定了不同親本的等位基因,呈現出親本鑲嵌的“馬賽克”模式——不同個體攜帶不同親本的遺傳信息,就像一幅由不同顏色小瓷磚拚成的馬賽克畫一樣,導致表型呈現不均一性。

當馬鈴薯受到不同環境條件脅迫時,這種“馬賽克式”的遺傳組合像“智能篩子”一樣,從寶庫中篩選出最佳基因組合,使馬鈴薯能夠適應從溫帶草原到高寒高山草甸的多種生態環境。

同時,薯塊的形成也給馬鈴薯帶來了地下生存優勢。張智洋說,薯塊不僅能夠儲存水分和澱粉,幫助馬鈴薯度過幹旱、寒冷季節,更賦予它無需種子或授粉即可繁殖的能力。

“薯塊和雙親的遺傳寶庫使馬鈴薯在安第斯山脈快速隆升期的惡劣環境中獲得巨大優勢,進一步加速了馬鈴薯物種爆發式的輻射分化,並與親本建立生殖隔離,表現出超強雜種優勢和超級環境適應性。”黃三文說,這也解釋了馬鈴薯組為什麽比番茄組和類馬鈴薯組的物種數量更多、更豐富。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Loren Rieseberg告訴《中國科學報》,這項研究是迄今關於古老雜交對植物多樣化重要性的最激動人心且令人信服的報告。這篇論文將成為物種雜交起源領域的一座裏程碑,不僅因為驚人的發現,還因為對功能細節的深入研究。

黃三文相信,這項工作將為後續雜交馬鈴薯遺傳育種提供全新的理論視角。番茄可能不僅僅是馬鈴薯過去的一部分,還將成為馬鈴薯未來的一部分。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6.034

《中國科學報》(2025-08-01第1版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