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放棄學業選擇創業做AI,2003年出生的池光耀,如今或許已經被保研至清北。而正在清華大學讀研的張永豪,放棄了其他AI公司開出的百萬年薪的CTO崗位,同樣投入AI創業的浪潮中。正在中科大讀研的孫東來,則希望能通過AI打造一個夢境社交工具。
時間對於池光耀而言,幾乎永遠都不夠用,他經常忙到沒有時間吃飯,一天的第一頓正餐可能是在晚上。而公司既有中國員工、又有美國員工的張永豪,隻能趁著美國成員下班後、中國成員上班前的四五個小時進行休息。即便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孫東來也曾寫代碼到淩晨兩三點。
他們三個都是00後。池光耀最小,22歲,張永豪和孫東來則稍大些,24歲。
目前,池光耀的公司已有數十家簽約合作客戶,包含國央企與大型民企,年營收約在千萬級。張永豪剛拿到天使輪的投資,目前公司營收在百萬級左右。孫東來開發的的AI夢境社交軟件,已在App
Store公測半年。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1】AI數字員工
池光耀 2003年 語核科技創始人 CTO
2023年4月,還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讀大二的池光耀,和合夥人翟星吉在上海成立了語核科技。他和翟星吉是在GitHub上認識的,對方看了池光耀寫的產品,當天下午就乘坐高鐵,又開了半天車到其鬆江的學校,他們在書店聊了一下午,相談甚歡,晚上就決定開公司了。
創業之路道阻且長,最早期公司資金緊缺,他每天吃飯都要控製額度。
家人一開始並不支持他放棄學業進行創業。他單學期內GPA可以達到滿績,成績一直保持在專業第一,清北複交等頂級名校完全不是問題,家人覺得放棄就太可惜了。但池光耀認為,“現在不做AI,以後後悔一輩子,讀書什麽時候都可以讀,但想讓自己的願景成為現實,讓人類的時間從無意義的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擁抱生活,那麽這就是最好的風口了。”
AI行業非常符合池光耀的願景,它的泛化能力能帶來無限的可能性。為了把盡可能多的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他大學選擇了一個作業最少,課業最輕鬆的專業,可以讓他全身心關注在事業上。他從小就開始自學寫代碼,總愛搗鼓一些雜七雜八的產品。也正是他自己寫出的產品,意外引來了和他一同開公司的合夥人——翟星吉和胡睿。
就在公司風雨飄搖之際,池光耀接到了奇績創壇的電話,創始人陸奇跟他和團隊做了簡單訪談後,最終決定投資。電話隻有短短的7分鍾,當時他正在寫代碼,雖然很開心,但他立刻又投入了寫代碼之中。
目前,池光耀的公司共有大約二三十人,在數字員工這個賽道上甚至跑贏了很多大廠。他們主攻製造業垂類Agent賽道,為中高端製造業提供開箱即用的Agent數字員工,已有數十家簽約合作客戶,包含國央企與大型民企,年營收約在千萬級。
AI數字員工,也被稱為虛擬助理或數字勞動力,是一種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係統或機器人,能夠模擬人類員工的工作能力和行為,自動完成一係列任務和工作流程。
以船舶維修報價數字員工為例,以往報價工程師拿到幾百頁的報價需求文檔,需要對照以往標準、算成本、看備件情況,輸出一份報價單要花三到五天的時間。池光耀的語核科技打造的船舶維修報價數字員工,幾十分鍾就能完成一份高準確率的報價單,加上最後的人工審核,也隻需要幾小時的時間,極大幅度提升了企業的成單概率。
池光耀團隊成員,一排右一為池光耀。 圖/受訪者提供
工作太忙,時間對於池光耀而言,幾乎永遠都不夠用。他把每天的事項列成大類,挨個做好待辦清單並執行。晚上,他會騎自行車去趕末班地鐵,後來自行車壞了,他也一直抽不出時間修理,隻能騎共享單車,但下班太晚單車基本都被騎走時,他隻能一路小跑去地鐵站趕末班車,“也算是一種運動了”。
他經常忙到沒有時間吃飯,一天的第一頓正餐可能是在晚上,於是他經常自備小零食充饑。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和不規律的飲食,讓他的身體出了很多零碎的小毛病,他一直想去體檢,但體檢在他的待辦清單上被列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他打算忙完這一陣,攢一攢抽空把病一起治了,一天內看多個科室,能省下來時間。
在池光耀看來,年齡小意味著接觸新事物更快,00後創業者的身份也有不少噱頭,能給公司帶來更多曝光。但另一方麵,他的年紀可能會讓客戶認為他經驗尚淺,不放心把業務交給他們做,有時候,他甚至隻敢在簽單成功後再跟客戶見第一麵。
但他還是認為,對於想創業的人而言,創業要趁早。“人教人不一定教得會,但事教人一次就會。”“知識有複利效應,早一兩年開始接受創業的磨礪,最後總經驗量的增長是其他選擇無法比擬的。”“越早越快開始(創業)越好,在同等的客觀損失下,越早期的教訓給人留下的主觀感受更深,記得更牢。”
【2】AI麵試官
張永豪 2001年 嶼智同行科技 創始人&CEO&CTO
依托於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張永豪於2024年6月成立深圳市嶼智同行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至今盈利達百萬級別。他曾參與清華與美國伯克利聯合培養項目,目前是清華大學數據科學和信息技術專業研三在讀。其科研方向與創業方向高度一致,目前他正全力投入在創業當中。
他的創業動機源於他在字節跳動HR(人力資源)崗位的工作經曆。實習期間,他感覺到篩選簡曆費時費力,麵試的業務也較為繁瑣,與此同時,學生群體對模擬麵試的旺盛需求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永豪想,能不能做一個AI產品,既能幫助HR進行人才招聘,提高招聘效率,又能幫助學生群體進行模擬麵試?
讀研究生後,通過參加第九屆清華校友三創大賽等創業賽事,張永豪不斷完善著自己的產品理念。在不斷參加創業比賽的過程中,他的“AI麵試官”設想逐漸成形,並最終邁向了產品市場化的道路。2024年6月20日,張永豪正式注冊了公司。
為了創業,他放棄入職一家AI教育領域公司的CTO崗位,即便對方開出了百萬年薪的高價。他的父母對於創業這件事,他們給予了張永豪極大的情緒支持,父母也是他前行的動力。
團隊創建之初僅由3名成員組成,包括張永豪和他的兩位同學。隨著產品的打磨和業務需求的不斷增加,團隊逐步壯大至如今的25人規模。張永豪團隊的成員來自清華、北大、麻省理工等各大名校,包括教授、大廠在職員工等,涵蓋技術、市場、產品、公關等領域。他自身兼具CEO和CTO角色,在大模型領域發表多篇論文和軟著。
做大模型是燒錢的事情。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張永豪團隊前期接了許多AI方麵的外包工作。他表示:“在我們現金流不是很充足時,在不知道未來會是怎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團隊的成員能夠一起,沒日沒夜地去完成自己的產品,這種精神是特別可貴的。”
年輕的身份意味著工作經驗的不足,但年輕也意味著激情。由於團隊成員既有在國內的,也有在美國矽穀的,張永豪隻能在美國成員下班後、中國成員上班前的空隙休息。他常常淩晨三四點才睡,早上八九點就要起床,每天隻能睡四五個小時。“我們還年輕,我們能熬夜,幹勁也更足。”
目前,張永豪團隊已經推出核心產品——“AI多麵體人才庫”,其旨在顛覆傳統招聘平台,提出“讓工作來找你”的理念,從求職者視角出發,利用AI技術實現人崗智能互找。該產品具備AI模擬麵試功能,能根據簡曆和崗位JD定製個性化問題,結合肢體動作、語氣等多模態數據評估,麵試表現優異者可推薦至企業人才庫;提供“求職陪跑”增值服務,分不包offer和包offer(未達成退款)兩檔。此外,張永豪團隊還與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合作推出職業發展路徑預測,通過問卷和大模型為學生提供崗位推薦等服務。
張永豪團隊核心產品——“AI多麵體人才庫” 圖/受訪者提供
不過,當AI麵試官受到用人單位追捧時,應聘者卻對AI麵試產生了不少抵觸情緒。對此,張永豪說:“我們在用戶調研時發現,用戶缺少的並不是一次AI模擬麵試的機會,也不是想要利用AI去不斷提升自己的模擬麵試能力,而是一個被看見的機會。如果用戶模擬麵試表現優秀,就會直接被推薦到企業端的人才庫裏,這才是用戶想要的,也是我們的出發點。”
在張永豪看來,AI求職是一個大的趨勢。“從評估效率、評價的客觀性、評估的深度等多個方麵,AI都是要優於人工的。與此同時,AI還能更好地利用大數據,長期幫助用戶,從他不知道找什麽工作到找到工作入職再到換工作,我們整個平台可以一體化解決。”
對於公司的未來,張永豪表示:“我們剛剛實現了從0到1,還在起步的階段。目前剛拿到了天使輪的融資,未來我們會用這筆錢去不斷打磨、迭代產品,真正把產品做好,就像雷總(雷軍)說的那樣,做一家偉大的公司。”
【3】AI夢境社交
孫東來 2001年 Dreamoo夢境社交 創始人& CEO
孫東來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生,本碩專業都是軟件工程,目前正在全職創業中。他表示,自己從本科開始就嚐試將自己的靈感和創意轉化成項目參加創業比賽,喜歡從零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項目。
2024年8月,孫東來參加了一場黑客鬆活動,這是他第一次深入接觸AI,並深刻感受到創業者的特質。在這裏,他也認識了自己的聯合創始人,對方是長期記夢者,而孫東來受現場項目啟發想通過AI去做一些可視化的項目,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創業。
一旦工作起來,孫東來就非常“肝”,沒什麽工作日和休息日之分。大年三十的晚上,他也曾寫代碼到淩晨兩三點。“自己生的娃,你不能說到休息日了就不管它了。”
目前,孫東來創立的AI公司開發了一款名為Dreamoo的夢境社交軟件,其已在App
Store公測半年,用戶可以通過它記錄、繪製和解夢。用戶通過AI將自己的夢境用圖片等形式記錄下來,與AI解夢師對話,也可以通過分享來結交同頻的人。
孫東來在上海Slush活動出展,左一為孫東來。圖/受訪者提供
孫東來表示,他希望記錄人們遺忘的三分之一人生,建立全球最大的夢境世界。“我們醒著的三分之二人生一般很普通很平凡,但是夢境中的三分之一人生,光怪陸離天馬行空,猶如小說一般激發用戶分享欲和探索欲。”
在他看來,夢境可以說是全球最大的IP,自帶內容和全球化屬性。“無論國界,任何人都能做夢甚至夢到一些相似的夢境內容,我們好奇夢到飛翔的中國人和美國人會有什麽相似的生活經曆,這也是我們想去做全球夢境地圖形式社交的一個初衷。我們堅定地相信夢境及延伸平台將是下一個萬億級全球垂類內容社交平台。”
至於AI解夢,孫東來解釋,其是科學工具,而非玄學。“解夢這件事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部分,整個發展曆程是個人對自然的歸納到逐漸上升為通識和規律,其最終的落點始終是在‘療愈’上,即讓用戶安心。”
他表示,團隊具體去發力的有三個點,一是可視化,二是人生上下文,三是情緒化賦予。可視化包含了兩層可視化,先將模糊描述轉化為有條理的記憶,再用多模態模型結合一些睡眠生物數據還原出可視的圖片、視頻甚至空間場景,這會讓用戶對夢境的留存更加的直觀和準確,同時夢境也映射著過往經曆、作息情緒指標等。
而人生上下文,即將用戶的人生變成AI的上下文,讓AI了解用戶的一言一行。為了獲取空缺的信息和用戶交互,AI會追問用戶某天過往的細節並補充到人生上下文中。至於情緒化賦予,即擬人化交互,例如通過實時的表情姿態互動、對話互動,讓AI成為情感夥伴。
孫東來認為,許多人都有日常記錄夢境的需求,其用戶畫像並非小眾群體。“我們在媒體平台上發的第一篇帖子在3天時間就獲得了30多萬瀏覽量和5千評論互動,有人每天記錄幾百字的夢境,還有連續夢的記錄者因為找不到合適工具時會在番茄小說開作者號記錄。”
“我們很幸運,在大模型時代我們可以輕鬆地將夢境通過圖片、視頻甚至空間的方式還原呈現,同時我們還能像搭積木一樣實現與AI的情緒化互動,所有的組件都可以低價輕鬆的使用與替換。再往後我相信人生上下文的構建逐漸成熟,甚至大家開始隨身攜帶AI硬件7×24小時記錄生活,那個時候AI就能真的像人生導師一樣去指導和療愈大家。”孫東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