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二六大罷免首波投票結果出爐,未盡如賴清德總統、民進黨所設想,清掉國家的雜質。 學者解讀本次大罷免結果,可視為對賴清德的一次不信任投票,然而賴清德寧為玉碎的性格,絕不屈從大罷免的最新民意,台灣政治下一波更凶險的鬥爭剛要上演。
台北大學公行係教授劉嘉薇表示,民進黨發起的大罷免遭民意否決,某種程度就是對執政黨、賴政府投下的不同意票。 賴清德提出雜質說,賴政府處理風災災損緩慢,反對誌願役加薪和普發現金等,都造成民怨,人民藉此機會投下不同意票。
劉嘉薇說,賴清德強人領導,缺乏溝通的技巧的風格,造成社會的對立,但一般期待總統不分黨派對待人民,不應有所謂的雜質,民主政治本就有多元意見,不能因為不同意執政黨抗中保台,就都被視為雜質。
東吳大學政治係副教授左宜恩分析,大罷免大失敗,可說是這些選區的選民一方麵對現任立委的表現感到滿意,不認為在任期尚未過半的情形下就需要罷免換人。 另一方麵也表示選民對執政黨數月以來投入心力在大罷免行動,但對其他重要內政或民生問題例如台風救災等事件的表現感到不滿,因此以行動否決執政黨的罷免行動。
左宜恩表示,雖然大罷免行動起初號稱為公民團體自行發起,但在執政黨開始投入大批資源支持下,儼然成為另類的藍綠對決,以及選民提前對台當局施政的滿意度調查。 因此大罷免大失敗的結果,對執政黨而言,可能將投入更多心力在安定國內社會,亦可能在下屆立委選舉前,暫時減少對選舉、罷免等政治運動的投注。
東吳大學政治係兼任助理教授張元祥表示,這次大罷免中,各地罷團糧草充沛、相互拉抬,如果背後沒有政黨奧援實難做到,賴清德作為黨主席,即使沒有主導,也難脫默許的角色。 “民主沒有大小之分,隻有直接與代議之別”,賴清德作為台灣元首,首要目標是擘劃國家目標,團結民眾,說服黨內同誌與在野政黨。 顯然賴清德的字典裏從來就沒有“溝通”、“妥協”,妄圖用“大罷免”翻轉國會多數,達到完全執政、完全碾壓的政治目標,本質上就是民粹獨裁。
張元祥表示,任何重大政治行為也承擔相對的政治後果,新台幣十一億的選務經費隻是帳麵上的成本,“大罷免大成空”噩夢成真,不僅賴清德所剩不多的政治聲望將再一次受到重擊,黨內與在野的反撲力量將更為強大,而大罷免而引發的仇恨、對立與撕裂,恐怕才是台灣社會付出的最大的代價。 賴清德的政治性格“寧為玉碎”,拚戰到底,絕對不會屈從大罷免的最新民意,台灣政治的下一波更凶險的鬥爭恐怕才剛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