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務問題急劇惡化,去年11月一路攀升“殺穿”36萬億美元,創下曆史新高。據央視新聞報道,7月初由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生效的所謂“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將進一步加劇美國財政赤字與債務風險,使美國國債預計再增加近4萬億美元。
當地時間7月25日,美國財政部下屬的財政服務局(BFS)被發現新增了兩種美國最普及的P2P支付渠道,允許民眾通過“自願捐款”,幫助政府償還高企國債,以緩解巨額債務壓力。
據悉,美財政部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用捐款償還美國國債”(Gifts to Reduce the Public
Debt)的項目。該捐贈計劃由國會於1996年設立,但迄今僅募集6730萬美元。約占當前36.7萬億美元國債的0.0002%。
此次新增的Venmo和PayPal線上支付渠道,是在原有銀行轉賬、借記卡及信用卡支付方式基礎上的補充。網絡存檔記錄顯示,這些新渠道大概在2月22日後上線,旨在降低個人小額捐贈的操作門檻。
捐款網頁截圖
有美媒喜大普奔,“以後,為聯邦政府償還不斷飆升的國債,就像為朋友買一輪酒那樣簡單!”
但毋庸置疑的是,相較於美國聯邦債務的驚人規模,個人捐款的力量顯然微不足道。讓民眾幫忙還債的騷操作,也讓不少美國網民大呼“荒唐”。
“如何幫助財政部償還山姆大叔的債務?”有美媒測試後稱,完成線上捐款的整個過程大約耗時1分20秒,而在這段時間裏,美國國債總額已經上升了約440萬美元。
也就是說,“按照國債每秒平均增加5.5萬美元的速度,過去29年募集的6730萬美元,隻夠支付美國20分鍾產生的債務。”
根據彼得·喬治·彼得森基金會的測算,以當前債務規模來看,要實際清償這筆債務,每個美國公民,上至八十老母,下至新生幼兒,每人都至少得捐款10萬美元。
如此一來,便不難理解美國比特幣技術公司JAN3首席執行官薩姆森·莫(Samson
Mow)為何吐槽,個人捐款對償還國債的實際作用,無異於“將比特幣發往一個銷毀地址”。
英媒的評價則更顯陰陽怪氣,“(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就職演說中曾說,‘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麽,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麽’。六十年後,這一屆美國財政部讓肯尼迪的精神永垂不朽了,咱就是說……”
據悉,美財政部財政服務局的一名發言人沒有對此事做出回應。財政部發言人則提到部長貝森特上個月在國會作證時的發言。
當時貝森特向議員們打包票稱,盡管國會分析師持懷疑態度,但本屆美國政府的稅收和貿易政策,將在未來十年降低聯邦赤字。
上周,貝森特在美媒節目上還宣稱,今年迄今為止,特朗普政府已經征收了近1000億美元的關稅收入,並稱“今年有望達到3000億美元”。
美財政部7月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政府6月財政盈餘超過270億美元,這是自2017年以來美國政府首次在6月份實現財政盈餘。數據顯示,6月美國海關關稅總額高達約27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暴增301%,這使得美國單一財年內關稅收入累積金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
貝森特邀功稱,這是美國財政狀況轉好的跡象,“這就是我們清理接手的財政爛攤子的方式。”
特朗普也一再宣稱,期望通過征收更多的關稅來改善美國的財政狀況。但事實上,借助關稅來改善美國的財政狀況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據總台環球資訊廣播報道,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晉斌指出,特朗普政府今年4月打響的“關稅戰”導致了稅收的短期激增,但其本質是“稅收的再轉移”,這些關稅原本由進口商、美國消費者或其他出口商承擔。現在美國政府憑借關稅手段實現了收入增長,實則類似於間接對美國消費者或國內投資者進行征稅,它本質上是一種“財富的再轉移”。
王晉斌表示,一國的財政收入主要源於經濟增長帶來的收入提升,無論是企業稅、個人稅還是其他稅種,依托經濟增長實現的稅收增長才更健康。而關稅本質是貿易摩擦的一種形式,很難借此實現長期財政盈餘。因此,指望關稅減少美國財政赤字、推動其財政走向健康軌道幾乎不可能,甚至可以說可能性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