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宿舍沒空調的東北學生,怎麽熬過這個夏天

宿舍沒空調的東北學生,怎麽熬過這個夏天

文章來源: 每日人物 於 2025-07-17 20:12:4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宿舍沒空調的東北學生,怎麽熬過這個夏天

今年東北的高溫,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6月下旬,整個東北地區基本都超過了30度,大部分平原地帶直衝35度以上,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甚至達到了36.1度。

在這樣的高溫之下,不少東北的高校卻還沒有安裝空調。學生們隻能像候鳥一樣在整個學校“遷徙”,隻為找到一處陰涼的地方。有人白天躲進圖書館,晚上就到地下一層露營;還有人連續住在走廊兩晚後,發現依然無法解暑,最終選擇到酒店開房。

東北的大學裏,沒有空調的“痛”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大學安裝空調,真的很難嗎?

?

“遷徙”尋找空調

每當東南亞海域的氣溫開始升高,為了躲避高溫,大雁會跨越5000公裏,成群地向更高緯度的西伯利亞飛去。這個夏天,在北緯50度的東北地區,同樣為了躲避高溫,一場小型的“遷徙”正在東北的各個大學裏上演。

遷徙的最終目的是尋找空調。對於在吉林長春讀研究生的趙書妍來說,遷徙是從每天淩晨四五點被熱醒開始的,宿舍裏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她隻能在床上鋪涼席,買來兩個小風扇,一個吹頭,一個吹腳,睡前還會灌滿一大桶涼水抱在懷裏,“醒來後涼水都變成溫水了”。

6月下旬,長春的氣溫一下子到了30度,一連熱了好幾天,最高時甚至有35度。被熱醒後,趙書妍整整一天的找空調之路就開始了。白天最好的去處是圖書館,那裏有空調,她洗漱完就直接躲進圖書館,除了吃飯以外,絕對不會出去,“從開門到閉館,被熱醒剛好不用定鬧鍾了”。

真正要命的是晚上,有朋友尋找到了“空調平替”——地下車庫,那裏陰涼潮濕,仿佛自帶降溫模式。趙書妍所在宿舍樓的地下一層,中間是車庫,旁邊是浴室,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片空地,秋冬的時候,那裏常常被用來打羽毛球。天熱起來以後,一張張床鋪就突然從空地上長了出來,有人直接支帳篷,還有人把宿舍的床簾整個搬下來“露營”。

每到夏天,去地下一層“露營”,好像成了學校的傳統。趙書妍記得,前年剛入學時,就有人搬去睡覺,但這兩年,人數明顯變得更多了。一張張床鋪緊密排列,“隻留出了一條從宿舍到浴室的主幹道”。

放眼整個東北地區,不少學生都很難再堅持睡在宿舍裏,走廊打地鋪、操場露營成了基本操作。有人鋪了張薄墊子睡進走廊,選墊子也是一門學問,“厚了會熱,薄了會硌,要多試幾次找平衡”,但就算睡到地上也不能解暑,“翻來覆去,好像鐵板上的魷魚”。



▲為了解暑,不少學生在宿舍走廊打地鋪。圖 /視覺中國

“空調平替”終歸沒有真空調好用。在哈爾濱讀大學的蔣宸淵也曾嚐試著睡在走廊,剛好隔壁寢室有人買了折疊床。晚上,他把折疊床放在走廊窗戶的正下方,心想可能會涼快點,但要命的是,“(風)能大點,可風是熱的”。整個宿舍樓都非常安靜,因為“40%的同學都住出去了”,連吹了兩晚“熱風”後,蔣宸淵也和同學躲進了酒店。

從圖書館,到地下室,再到酒店,為了尋找空調的“遷徙”,在今年變得格外明顯。蔣宸淵自詡“不是嬌氣的人”,他家住北方,老家也沒安空調,“天熱點都能忍”,去年,他隻靠著一台小風扇就順利度過了夏天。可今年,蔣宸淵實在忍不下去了,哪怕不穿衣服,對著風扇吹,汗也會順著後背淌下來,“洗澡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出汗的速度”。

數據上也能佐證這種變化。一般來說,東北地區會從6月下旬開始小幅升溫,高溫通常出現在7月上旬,但是持續幾天就會過去。拿長春來說,10年前,也就是2015年的6月24日,當地的氣溫為31度,而今年的同一天,長春發布了高溫預警——大部分地方最高氣溫可達35℃或以上。

也就是說,高溫天氣比以往來得更早了。不僅是長春,整個東北進入高溫天氣的時間都提前了大概半個月,6月下旬開始,基本都邁過了30度,大部分平原地帶直衝35度以上,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甚至達到了36.1度。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孫倩倩曾表示:“對於東北華北這一帶來說,配合這麽大的相對濕度,體感溫度已經達到了三十五六度,甚至比南方的一些城市還要悶熱。”

東北地區最大的氣候特點是冬天寒冷且漫長,當地也生發出一套與之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比如建築樓房的牆體較厚,大多采用回字形結構,窗戶設計得也比較小,這些特點都指向保溫,讓空氣盡可能地圈在樓內,進而不斷升溫。

這樣的建築結構也讓高溫變得更加難忍。到了夏天,熱空氣困在室內出不去,屋裏就會跟蒸桑拿一樣。趙書妍在宿舍裏時,窗戶一整天都開著,“但窗戶太小了,感覺也根本沒什麽用”。

這兩年,空調甚至還變成了高考擇校的重要考慮條件。有名蘇州考生去年在報考大學時記得,大連理工大學的招新人員特意提了一嘴,“我們學校有空調”。

每日人物統計了東北地區11所985、211學生宿舍的空調安裝情況,截至目前,已有3所大學安裝了空調。此外,7月初,哈爾濱工程大學發布招標公告,擬采購9955台空調,遼寧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也把采購空調提上了日程。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內,東北地區將有超過一半的985、211高校會配備空調。



“主要問題就是錢”

東北地區的高校開始裝空調,都是這兩年才開始的。

陳建華負責某空調品牌大連地區的銷售工作,以往,他的客戶主要是散客,“一般是家用空調,從沒有(東北)大學裝空調”。但即便是家用空調,需求也是有限的。

東北夏天的高溫天氣是階段性的,一般氣溫都在30度以下徘徊,偶爾會持續一個星期的高溫,很快又會降回去,“很多時候是不用開空調的”。尤其對於高校來說,一般從7月上旬就開始陸陸續續地放暑假,最熱的時候,學生並不住在宿舍,所以裝空調一直沒有被廣泛地提上日程。

根據《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24》顯示,2023年末,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平均每百戶空調擁有量分別為65.6台、21.5台、15.6台。而全國的平均數字是145.9台,東北地區可以說差了一大截。但陳建華發現,這兩年,普通家用的需求量變多了,尤其是從去年開始,很多高校都開始放出了招標信息。



▲東北裝空調的需求變多了。圖 /視覺中國

賈平宇在一家知名空調供應公司做了7年的銷售負責人,負責過全國很多高校的空調安裝工作。原本,大部分的訂單都來自南方的高校,是從前年開始,西北高校開始尋求合作,等到了去年,對於空調的需求蔓延到了東北的學校。

他告訴每日人物,高校裝空調的時間主要花在前期決策,等到開始招標以後,後續的機器生產、安裝都會很快,“隻要有電,後麵就很快的,主要問題就是錢”。

6月底,吉林大學學生支帳篷過夜的視頻衝上了熱搜,校方對《新京報》回應稱,由於校外電路問題,暫時沒有安裝空調的計劃。

在大學安裝空調的過程中,電路改造是一塊重要的內容,也是成本的一部分。陳建華表示,少數的校區太老,供電能力有限,“需要更新供電係統才行”。大連理工大學在2024年給學生宿舍安裝了空調,負責空調采購安裝的王老師說,他們也曾遇到電容不夠的問題,“我們首先做了增容,這部分花了1200多萬。”



▲在大學安裝空調的過程中,電路改造是一塊重要的內容。圖 /視覺中國

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孔祥玉解釋,新建小區、工廠和學校等都會報裝用電容量。電力公司在給用戶接電前,會開展評估,到底有沒有這麽大的供電能力。早年報裝的用電容量比較小,隨著用電設備的增加,可能會擠占其他用戶用電。如果供電能力不足,甚至需要電力公司擴建變電站。某中部省份高校後勤管理處處長也曾表示,學校做了兩期電力擴容,花了1個多億。“向上麵爭取了點資金,但更多是自籌的。”

接下來就是空調的采購、安裝。和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的空調成本的確要更高。學校不會直接采購成品機,大多是要求各品牌生產定製機,“能耗不同,有的還要插電卡”,這樣一來,耗電量更少,未來所產生的用電成本也就更低。但東北地區冬天溫度低,對空調核心技術的要求更高,外機需要在長時間低溫條件下依然能正常運轉,造機成本也會更高。

如果是便宜一點的產品,平攤到每個宿舍,安裝一台空調的價格差不多是2000元左右。目前,東北地區已安裝空調的重點大學中,東北大學的每台空調超過2600元,哈爾濱工程大學的空調的價格為1800多元。

學校因為預算有限,會盡可能地壓縮裝空調的成本,比如取消製熱。王老師告訴每日人物:“北方的冬天有暖氣,空調以夏天製冷為主,沒有電輔熱可能製熱速度會慢一些,但功率是夠用的,這實際上也降低了成本。”大連理工大學原本預算接近3500萬元,最終花費2700多萬元,實際上便宜了近700萬元。

對於品牌來說,給大學安空調雖然不賺錢但也要搶著上,“每一單都是虧錢在做,但大學相當於無聲的廣告”,美的、海信等幾家知名電器品牌都在爭搶學校的生意,每多裝一所學校,“相當於擴大了市場占有率”。品牌每年都會專門預留一些虧損的成本,“廠家是願意做的”。

總體而言,大學安裝空調的成本也是在不斷降低的。賈平宇解釋,這主要是因為電商的發展,市場整體都在變卷,價格在走低。各個高校,在裝空調前,會有專門的負責人調研市場價格,然後根據市場價格進一步壓縮最終的采購價,當市場價變低時,學校的采購價會下降得更多,“和以前相比,這兩年(學校)采購價可能下滑了30%多”。

有的學校還能收取租金或者空調使用費來進一步壓縮成本。2023年安裝了空調的哈爾濱工業大學采用的是租賃的方式,學生要交租金使用空調,每台空調一年的租金是495元,“4年就能回本,但實際一年中使用空調的時間隻有幾個月”。

漫長的決策

大學裝空調是一場持久戰,通常要經過以年為單位的“抗爭”,才能成功在夏天吹上冷風。從學生的角度看去,要想成功安裝空調,通常要經曆幾年的呼籲、建議。困惑隨著高溫也在不斷發酵:在大學裏裝空調為什麽這麽慢?

事實上,不光是空調,大學裏任何一個項目的落地,都要經曆漫長地論證和研討,才能確定錢到底該怎麽分,先流去哪裏。沈夢瑤在東北一所大學的行政部門工作,部門裏有一個叫做項目管理的科室,學校裏所有的項目都會經過這裏,然後經曆漫長的討論流程。

假設一個學院想新建一棟樓,學院要先提交一份項目書,隨後這份文件會被收進項目庫裏,排隊等待討論。排到後,科室會組織大會,想建樓的學院要論證建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領導們再討論審核。如果審核通過,這還隻是第一輪篩選,學校還要組織專家團隊針對這個項目書再次開會,等到專家也同意後,才能準備執行工作,“光是兩輪討論流程,少說也要幾個月的時間,但這些流程又都是必要的”。

每日人物查詢了各大高校曆年的預算公示,幾乎每年都有用於改善辦學條件的專項撥款,學校的辦學理念各不相同,空調所處的優先級也會不同。去年,東北大學申請撥款1790萬元,明確表示用於“對學生宿舍空調安裝配套供電線路的改造,提升學生生活條件”。吉林大學也申請了將近一億元的專項撥款,主要用於實驗室改造,供電設施改造,電梯更換等。

大連理工大學的王老師說,學校是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關注到夏天氣溫上升,為了讓學生住宿條件更舒適,提出了安裝宿舍空調事宜。2024年1月通過了空調安裝方案,開始做調研評估,從提出到通過方案經過幾個月的時間。

方案確定之後,工程進度就會變成紙麵上一個個連續且清晰的時間節點。大連理工大學的招標書顯示,2024年5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安裝調試,8月底前安裝第二批,緊接著2025年安裝第三批。王老師還記得安裝第二批時,因為要趕在學生9月開學前裝完,對整體施工的要求特別高,時間緊,還得確保整個過程符合規範,“當時整個東三省海信空調專業師傅隊伍幾乎全拉到我們學校了,安裝了十來天,一天安裝數量最高達到600多台”。



▲方案確定之後,安裝空調的工程進度就會變快。圖 /視覺中國

但在那些安裝空調被暫時擱置的學校中,對於空調的萬千呼喚,很多時候可能在項目書這一步就啞火了。甚至連老師都找不到一條向上反饋的通道,沈夢瑤所在的行政樓裏,有的辦公室有空調,有的沒有。沈夢瑤琢磨不出答案,多方打聽後她拋出猜想,“也許是曆史原因吧,這個辦公室裏以前坐著領導”。

沈夢瑤的辦公室恰好是南麵,6月下旬時,太陽正對著臉曬,“屋裏麵得有30多度,工作效率都下降了”,但她根本不知道該向誰反饋這件事,請一次假都有不同的領導管,但好像沒有一位領導管空調。

學生更加無助,蔣宸淵和同學們熱得都住進了酒店,但學校裏好像沒人正式提出要裝空調,大家都不知道要去哪裏反饋,“好像就沒有這條通道,我隻能去社交平台上反映”。住到走廊的第二天,他在社交平台上發了一條帖子,“後背庫庫冒汗(瘋狂流汗),東北大學生怎麽過啊”。

在趙書妍看來,單就空調這件事,學校和學生的互動仿佛是在“打啞謎”。為了暗示學校宿舍需要空調,有的學生直接到行政樓前搭起帳篷,學校的確做出了回應,但那是一個“貼心”的提示:露營要注意安全,結伴而行。趙書妍看到甚至有點想笑,“回應了‘露營’,但就是不回應(裝空調)的訴求”。

即便有清晰的反饋通道,多半也是堵住的。趙書妍學校裏定期會組織座談會,學生可以向校方提意見,可有一次,座談會開始前,老師明確告訴學生,“不要提空調的事,肯定裝不了”。

實際上,與其簡單地說是防暑設備,安裝空調更像是根據氣候條件的變化而做出的基礎設施調整。《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比起100多年前,全球的溫度升高了1.45度。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在去年提出,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來臨。



▲全球溫度都在升高。圖 /視覺中國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係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進一步做出解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氣候的感知像“溫水煮青蛙”,而如今,煮青蛙的水要開了,量變已經引起了質變。“我們也確實需要這樣一個概念,去讓大家理解現在的時代和以前不太一樣”,當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時,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也應當得到提升。

但當夜幕再次降臨,趙書妍灌滿一大桶涼水爬上床鋪,盡力伸展身體卻依然找不到能稍微涼快一點的姿勢,熱空氣好像糊住了每一個毛孔,她和無數或睡在地上,或掙紮在床上的東北學子一樣,腦子裏大概隻剩下一個想法,“今夜我隻想要一個空調”。

(講述者均為化名)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人大買加州房產 野火肆虐後 數十萬空屋格外刺眼
安吉麗娜朱莉的19歲親生女亮相,被曝已和戀人同居
王室密談錄音疑流出!哈裏求和條件曝光:要棄梅根了?
特朗普心生一計,歐洲人頭都大了...
看不懂“娃哈哈爭產”?來看這一篇就夠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國加州州長跳腳:特朗普想把未來拱手交給中國!
宗慶後生前購買美國千萬豪宅曝光 頂級定製 奢華至極
美媒猛批:中國人想通了,如今美國人卻不懂了
18億美元的隱秘信托,宗馥莉如何用110萬就擊穿了?
特朗普:他是我任命的最差勁的官員之一 這個“蠢貨”
美媒曝猛料:特朗普給愛潑斯坦寫過粗俗的生日賀信
美企CEO偷情在演唱會被拍 發文道歉 呼籲尊重隱私
川普:中國很快會處死芬太尼製造者 北京:責任在美國自身
CSGO Zeus不雅影片延燒! 傳當事女大生遭懲處後墜樓
女子花60萬斷骨增高13厘米,卻落下終身疾病
冰箱上安攝像頭:宗馥莉有被害妄想嗎?
遺產爭奪撲朔迷離 宗馥莉被要求說明百萬美元下落
宗慶後三弟全家美籍負責在美資產 杜建英小兒生父存疑
小腿出現腫脹,特朗普患上的靜脈疾病是什麽
一男一女,今天刷爆了領英!全美吃瓜
紐約CEO跟女高管相擁聽演唱會,上大屏幕後忙躲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宿舍沒空調的東北學生,怎麽熬過這個夏天

每日人物 2025-07-17 20:12:49
宿舍沒空調的東北學生,怎麽熬過這個夏天

今年東北的高溫,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6月下旬,整個東北地區基本都超過了30度,大部分平原地帶直衝35度以上,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甚至達到了36.1度。

在這樣的高溫之下,不少東北的高校卻還沒有安裝空調。學生們隻能像候鳥一樣在整個學校“遷徙”,隻為找到一處陰涼的地方。有人白天躲進圖書館,晚上就到地下一層露營;還有人連續住在走廊兩晚後,發現依然無法解暑,最終選擇到酒店開房。

東北的大學裏,沒有空調的“痛”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大學安裝空調,真的很難嗎?

?

“遷徙”尋找空調

每當東南亞海域的氣溫開始升高,為了躲避高溫,大雁會跨越5000公裏,成群地向更高緯度的西伯利亞飛去。這個夏天,在北緯50度的東北地區,同樣為了躲避高溫,一場小型的“遷徙”正在東北的各個大學裏上演。

遷徙的最終目的是尋找空調。對於在吉林長春讀研究生的趙書妍來說,遷徙是從每天淩晨四五點被熱醒開始的,宿舍裏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她隻能在床上鋪涼席,買來兩個小風扇,一個吹頭,一個吹腳,睡前還會灌滿一大桶涼水抱在懷裏,“醒來後涼水都變成溫水了”。

6月下旬,長春的氣溫一下子到了30度,一連熱了好幾天,最高時甚至有35度。被熱醒後,趙書妍整整一天的找空調之路就開始了。白天最好的去處是圖書館,那裏有空調,她洗漱完就直接躲進圖書館,除了吃飯以外,絕對不會出去,“從開門到閉館,被熱醒剛好不用定鬧鍾了”。

真正要命的是晚上,有朋友尋找到了“空調平替”——地下車庫,那裏陰涼潮濕,仿佛自帶降溫模式。趙書妍所在宿舍樓的地下一層,中間是車庫,旁邊是浴室,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片空地,秋冬的時候,那裏常常被用來打羽毛球。天熱起來以後,一張張床鋪就突然從空地上長了出來,有人直接支帳篷,還有人把宿舍的床簾整個搬下來“露營”。

每到夏天,去地下一層“露營”,好像成了學校的傳統。趙書妍記得,前年剛入學時,就有人搬去睡覺,但這兩年,人數明顯變得更多了。一張張床鋪緊密排列,“隻留出了一條從宿舍到浴室的主幹道”。

放眼整個東北地區,不少學生都很難再堅持睡在宿舍裏,走廊打地鋪、操場露營成了基本操作。有人鋪了張薄墊子睡進走廊,選墊子也是一門學問,“厚了會熱,薄了會硌,要多試幾次找平衡”,但就算睡到地上也不能解暑,“翻來覆去,好像鐵板上的魷魚”。



▲為了解暑,不少學生在宿舍走廊打地鋪。圖 /視覺中國

“空調平替”終歸沒有真空調好用。在哈爾濱讀大學的蔣宸淵也曾嚐試著睡在走廊,剛好隔壁寢室有人買了折疊床。晚上,他把折疊床放在走廊窗戶的正下方,心想可能會涼快點,但要命的是,“(風)能大點,可風是熱的”。整個宿舍樓都非常安靜,因為“40%的同學都住出去了”,連吹了兩晚“熱風”後,蔣宸淵也和同學躲進了酒店。

從圖書館,到地下室,再到酒店,為了尋找空調的“遷徙”,在今年變得格外明顯。蔣宸淵自詡“不是嬌氣的人”,他家住北方,老家也沒安空調,“天熱點都能忍”,去年,他隻靠著一台小風扇就順利度過了夏天。可今年,蔣宸淵實在忍不下去了,哪怕不穿衣服,對著風扇吹,汗也會順著後背淌下來,“洗澡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出汗的速度”。

數據上也能佐證這種變化。一般來說,東北地區會從6月下旬開始小幅升溫,高溫通常出現在7月上旬,但是持續幾天就會過去。拿長春來說,10年前,也就是2015年的6月24日,當地的氣溫為31度,而今年的同一天,長春發布了高溫預警——大部分地方最高氣溫可達35℃或以上。

也就是說,高溫天氣比以往來得更早了。不僅是長春,整個東北進入高溫天氣的時間都提前了大概半個月,6月下旬開始,基本都邁過了30度,大部分平原地帶直衝35度以上,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甚至達到了36.1度。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孫倩倩曾表示:“對於東北華北這一帶來說,配合這麽大的相對濕度,體感溫度已經達到了三十五六度,甚至比南方的一些城市還要悶熱。”

東北地區最大的氣候特點是冬天寒冷且漫長,當地也生發出一套與之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比如建築樓房的牆體較厚,大多采用回字形結構,窗戶設計得也比較小,這些特點都指向保溫,讓空氣盡可能地圈在樓內,進而不斷升溫。

這樣的建築結構也讓高溫變得更加難忍。到了夏天,熱空氣困在室內出不去,屋裏就會跟蒸桑拿一樣。趙書妍在宿舍裏時,窗戶一整天都開著,“但窗戶太小了,感覺也根本沒什麽用”。

這兩年,空調甚至還變成了高考擇校的重要考慮條件。有名蘇州考生去年在報考大學時記得,大連理工大學的招新人員特意提了一嘴,“我們學校有空調”。

每日人物統計了東北地區11所985、211學生宿舍的空調安裝情況,截至目前,已有3所大學安裝了空調。此外,7月初,哈爾濱工程大學發布招標公告,擬采購9955台空調,遼寧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也把采購空調提上了日程。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內,東北地區將有超過一半的985、211高校會配備空調。



“主要問題就是錢”

東北地區的高校開始裝空調,都是這兩年才開始的。

陳建華負責某空調品牌大連地區的銷售工作,以往,他的客戶主要是散客,“一般是家用空調,從沒有(東北)大學裝空調”。但即便是家用空調,需求也是有限的。

東北夏天的高溫天氣是階段性的,一般氣溫都在30度以下徘徊,偶爾會持續一個星期的高溫,很快又會降回去,“很多時候是不用開空調的”。尤其對於高校來說,一般從7月上旬就開始陸陸續續地放暑假,最熱的時候,學生並不住在宿舍,所以裝空調一直沒有被廣泛地提上日程。

根據《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24》顯示,2023年末,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平均每百戶空調擁有量分別為65.6台、21.5台、15.6台。而全國的平均數字是145.9台,東北地區可以說差了一大截。但陳建華發現,這兩年,普通家用的需求量變多了,尤其是從去年開始,很多高校都開始放出了招標信息。



▲東北裝空調的需求變多了。圖 /視覺中國

賈平宇在一家知名空調供應公司做了7年的銷售負責人,負責過全國很多高校的空調安裝工作。原本,大部分的訂單都來自南方的高校,是從前年開始,西北高校開始尋求合作,等到了去年,對於空調的需求蔓延到了東北的學校。

他告訴每日人物,高校裝空調的時間主要花在前期決策,等到開始招標以後,後續的機器生產、安裝都會很快,“隻要有電,後麵就很快的,主要問題就是錢”。

6月底,吉林大學學生支帳篷過夜的視頻衝上了熱搜,校方對《新京報》回應稱,由於校外電路問題,暫時沒有安裝空調的計劃。

在大學安裝空調的過程中,電路改造是一塊重要的內容,也是成本的一部分。陳建華表示,少數的校區太老,供電能力有限,“需要更新供電係統才行”。大連理工大學在2024年給學生宿舍安裝了空調,負責空調采購安裝的王老師說,他們也曾遇到電容不夠的問題,“我們首先做了增容,這部分花了1200多萬。”



▲在大學安裝空調的過程中,電路改造是一塊重要的內容。圖 /視覺中國

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孔祥玉解釋,新建小區、工廠和學校等都會報裝用電容量。電力公司在給用戶接電前,會開展評估,到底有沒有這麽大的供電能力。早年報裝的用電容量比較小,隨著用電設備的增加,可能會擠占其他用戶用電。如果供電能力不足,甚至需要電力公司擴建變電站。某中部省份高校後勤管理處處長也曾表示,學校做了兩期電力擴容,花了1個多億。“向上麵爭取了點資金,但更多是自籌的。”

接下來就是空調的采購、安裝。和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的空調成本的確要更高。學校不會直接采購成品機,大多是要求各品牌生產定製機,“能耗不同,有的還要插電卡”,這樣一來,耗電量更少,未來所產生的用電成本也就更低。但東北地區冬天溫度低,對空調核心技術的要求更高,外機需要在長時間低溫條件下依然能正常運轉,造機成本也會更高。

如果是便宜一點的產品,平攤到每個宿舍,安裝一台空調的價格差不多是2000元左右。目前,東北地區已安裝空調的重點大學中,東北大學的每台空調超過2600元,哈爾濱工程大學的空調的價格為1800多元。

學校因為預算有限,會盡可能地壓縮裝空調的成本,比如取消製熱。王老師告訴每日人物:“北方的冬天有暖氣,空調以夏天製冷為主,沒有電輔熱可能製熱速度會慢一些,但功率是夠用的,這實際上也降低了成本。”大連理工大學原本預算接近3500萬元,最終花費2700多萬元,實際上便宜了近700萬元。

對於品牌來說,給大學安空調雖然不賺錢但也要搶著上,“每一單都是虧錢在做,但大學相當於無聲的廣告”,美的、海信等幾家知名電器品牌都在爭搶學校的生意,每多裝一所學校,“相當於擴大了市場占有率”。品牌每年都會專門預留一些虧損的成本,“廠家是願意做的”。

總體而言,大學安裝空調的成本也是在不斷降低的。賈平宇解釋,這主要是因為電商的發展,市場整體都在變卷,價格在走低。各個高校,在裝空調前,會有專門的負責人調研市場價格,然後根據市場價格進一步壓縮最終的采購價,當市場價變低時,學校的采購價會下降得更多,“和以前相比,這兩年(學校)采購價可能下滑了30%多”。

有的學校還能收取租金或者空調使用費來進一步壓縮成本。2023年安裝了空調的哈爾濱工業大學采用的是租賃的方式,學生要交租金使用空調,每台空調一年的租金是495元,“4年就能回本,但實際一年中使用空調的時間隻有幾個月”。

漫長的決策

大學裝空調是一場持久戰,通常要經過以年為單位的“抗爭”,才能成功在夏天吹上冷風。從學生的角度看去,要想成功安裝空調,通常要經曆幾年的呼籲、建議。困惑隨著高溫也在不斷發酵:在大學裏裝空調為什麽這麽慢?

事實上,不光是空調,大學裏任何一個項目的落地,都要經曆漫長地論證和研討,才能確定錢到底該怎麽分,先流去哪裏。沈夢瑤在東北一所大學的行政部門工作,部門裏有一個叫做項目管理的科室,學校裏所有的項目都會經過這裏,然後經曆漫長的討論流程。

假設一個學院想新建一棟樓,學院要先提交一份項目書,隨後這份文件會被收進項目庫裏,排隊等待討論。排到後,科室會組織大會,想建樓的學院要論證建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領導們再討論審核。如果審核通過,這還隻是第一輪篩選,學校還要組織專家團隊針對這個項目書再次開會,等到專家也同意後,才能準備執行工作,“光是兩輪討論流程,少說也要幾個月的時間,但這些流程又都是必要的”。

每日人物查詢了各大高校曆年的預算公示,幾乎每年都有用於改善辦學條件的專項撥款,學校的辦學理念各不相同,空調所處的優先級也會不同。去年,東北大學申請撥款1790萬元,明確表示用於“對學生宿舍空調安裝配套供電線路的改造,提升學生生活條件”。吉林大學也申請了將近一億元的專項撥款,主要用於實驗室改造,供電設施改造,電梯更換等。

大連理工大學的王老師說,學校是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關注到夏天氣溫上升,為了讓學生住宿條件更舒適,提出了安裝宿舍空調事宜。2024年1月通過了空調安裝方案,開始做調研評估,從提出到通過方案經過幾個月的時間。

方案確定之後,工程進度就會變成紙麵上一個個連續且清晰的時間節點。大連理工大學的招標書顯示,2024年5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安裝調試,8月底前安裝第二批,緊接著2025年安裝第三批。王老師還記得安裝第二批時,因為要趕在學生9月開學前裝完,對整體施工的要求特別高,時間緊,還得確保整個過程符合規範,“當時整個東三省海信空調專業師傅隊伍幾乎全拉到我們學校了,安裝了十來天,一天安裝數量最高達到600多台”。



▲方案確定之後,安裝空調的工程進度就會變快。圖 /視覺中國

但在那些安裝空調被暫時擱置的學校中,對於空調的萬千呼喚,很多時候可能在項目書這一步就啞火了。甚至連老師都找不到一條向上反饋的通道,沈夢瑤所在的行政樓裏,有的辦公室有空調,有的沒有。沈夢瑤琢磨不出答案,多方打聽後她拋出猜想,“也許是曆史原因吧,這個辦公室裏以前坐著領導”。

沈夢瑤的辦公室恰好是南麵,6月下旬時,太陽正對著臉曬,“屋裏麵得有30多度,工作效率都下降了”,但她根本不知道該向誰反饋這件事,請一次假都有不同的領導管,但好像沒有一位領導管空調。

學生更加無助,蔣宸淵和同學們熱得都住進了酒店,但學校裏好像沒人正式提出要裝空調,大家都不知道要去哪裏反饋,“好像就沒有這條通道,我隻能去社交平台上反映”。住到走廊的第二天,他在社交平台上發了一條帖子,“後背庫庫冒汗(瘋狂流汗),東北大學生怎麽過啊”。

在趙書妍看來,單就空調這件事,學校和學生的互動仿佛是在“打啞謎”。為了暗示學校宿舍需要空調,有的學生直接到行政樓前搭起帳篷,學校的確做出了回應,但那是一個“貼心”的提示:露營要注意安全,結伴而行。趙書妍看到甚至有點想笑,“回應了‘露營’,但就是不回應(裝空調)的訴求”。

即便有清晰的反饋通道,多半也是堵住的。趙書妍學校裏定期會組織座談會,學生可以向校方提意見,可有一次,座談會開始前,老師明確告訴學生,“不要提空調的事,肯定裝不了”。

實際上,與其簡單地說是防暑設備,安裝空調更像是根據氣候條件的變化而做出的基礎設施調整。《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比起100多年前,全球的溫度升高了1.45度。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在去年提出,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來臨。



▲全球溫度都在升高。圖 /視覺中國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係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進一步做出解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氣候的感知像“溫水煮青蛙”,而如今,煮青蛙的水要開了,量變已經引起了質變。“我們也確實需要這樣一個概念,去讓大家理解現在的時代和以前不太一樣”,當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時,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也應當得到提升。

但當夜幕再次降臨,趙書妍灌滿一大桶涼水爬上床鋪,盡力伸展身體卻依然找不到能稍微涼快一點的姿勢,熱空氣好像糊住了每一個毛孔,她和無數或睡在地上,或掙紮在床上的東北學子一樣,腦子裏大概隻剩下一個想法,“今夜我隻想要一個空調”。

(講述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