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諾獎得主談AI日常:每天對話30次,我已和AI“鎖死”

諾獎得主談AI日常:每天對話30次,我已和AI“鎖死”

文章來源: 鳳凰網 於 2025-07-16 09:49:4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據鳳凰衛視報道,他是世界上最早用計算機“看見生命”的人。

諾獎得主談AI日常:每天對話30次,我已和AI“鎖死”

2013年,邁克爾·萊維特因在分子動力學模擬方麵的開創性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工作奠定了現代藥物設計、結構生物學乃至AI輔助科研的數學基礎。



萊維特自稱“從未學過化學”,其學術路徑充滿跨界色彩,主張打破學科壁壘——從物理學、數學轉向計算生物學,最終因化學領域的貢獻獲諾獎。



邁克爾·萊維特:我差點掛斷諾獎組委會的通知電話



主持人 朱梓橦:

您當時預料到自己會獲得諾貝爾獎嗎?接到通知電話時您正在做什麽呢?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迷迷糊糊接了電話,結果手機掉地上了。他們又打了回來,然後做了件特別有意思的事。在加州這邊,經常有人搞惡作劇。常有些自以為獲得諾獎的人鬧出笑話。淩晨兩三點,有人操著瑞典口音打電話說“這裏是瑞典科學院”,然後就開始戲弄人。所以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掛電話。

對方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是評委會主席,我希望你和房間裏在座的幾位朋友聊一聊。”我有幾位瑞典朋友和法國朋友,他們上線加入,然後說:“還記得我們在某天做過的事嗎?”我說當然記得,那些是隻有我們才知道的事:一起出海航行,在意大利醉酒後幹的傻事之類的。我立刻意識到:這次是真的。畢竟除了我們,沒人會知道這些事。他們如此用心地驗證身份,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邁克爾·萊維特:諾獎進入AI時代,也更早認可年輕科學家



作為跨學科應用的先行者,萊維特始終強調AI與計算化學、生物學的深度融合。他說,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標誌著AI正式寫入分子科學的發展史冊,而他本人早在十年前便已預見這一趨勢。而在他的日常生活中,AI早已不隻是科研助手,更是陪伴與思考的夥伴。



主持人 朱梓橦:

萊維特教授,我們知道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與人工智能領域密切相關。很多人認為諾貝爾獎已經進入了AI時代。您如何看待這一最新發展趨勢?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認為這一安排頗具深意。諾貝爾基金會的曆史沿革很有意思,自1895年成立至今已走過約130年曆程,卻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眼光。但就我個人而言,本屆化學獎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獲獎者的年輕化。當下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接近80歲,而這次獲獎者都在60歲以下。我認為這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諾獎開始更早地認可科學家的成就。這既是對AI領域發展的認可,也是對該領域實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肯定。

主持人 朱梓橦:

我認為其中一些諾貝爾獎得主與科技巨頭存在關聯,例如穀歌。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穀歌旗下DeepMind團隊江珀和哈薩比斯開發的AlphaFold就特別依賴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他們本質上是通過構建大型語言模型來解析蛋白質結構,但前提是必須有人先完成那些蛋白質結構的測定工作。需要有人完成這些基礎理論等方麵的開創性工作。他們將這些早已存在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以一種更易用的方式整合起來——這確實是重大突破。他們采用了極具創新性的AI方法,正如哈薩比斯早前開發的AlphaGo,它可通過自我學習掌握圍棋棋藝。這些係統都非常有革新性。

當然,這些成就也離不開眾多未被表彰的科學家們的貢獻,有些人的貢獻非常具體,有些則更為廣泛。這種情況在科研領域屢見不鮮,確實是個關鍵因素。但2024年這個時間節點選擇很有深意:因為這一年人工智能終於迎來爆發式發展,雖然相關技術其實早已存在。

因此我認為,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此舉發出了一個重要信號。眾所周知,諾貝爾獎的評選總會有遺珠之憾——包括我所在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但關鍵在於,諾貝爾基金會正在努力構建一個連貫的科學傳承圖景:從1920年獲獎的愛因斯坦等先驅,到當代的傑出科學家——除非他們確實取得了非凡成就,否則很難獲此殊榮。

當然,世界上重要的科學獎項遠不止諾貝爾獎。但通過這樣的評選方式,諾貝爾獎成功保持了其獨特的權威地位。這種堅持確實值得讚賞。

諾獎得主談AI日常:我已經“鎖死”在這個生態係統裏



主持人 朱梓橦:

萊維特教授,能否談談您日常生活中與AI的互動?您會使用ChatGPT或DeepSeek這類工具嗎?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時刻都在使用AI工具,主要是ChatGPT,但也嚐試過一些早期的中國AI工具。我用過DeepSeek、還會使用Claude等多個AI平台。不過最常用的還是GPT模型,可能因為我的美國SIM卡不受訪問限製,用起來最順手。這些AI會學習我的使用習慣——比如GPT就記住大量關於我的信息。現在我完全不需要重複說明,它能記住過往約1萬次對話記錄。某種程度上,你已經深深融入這個AI生態係統了。

這是大約兩年半內的對話量。使用量挺多的,我們確實用它谘詢各種事情。比如在博物館看到一幅畫時,我會拍照詢問AI:“能為我講解這幅作品嗎?”我曾給它展示過一幅著名的中國《八駿圖》,它立即為我解析了畫作內涵以及“八”在中國神話中的特殊寓意,這簡直是絕佳的教育工具。我還問過:“如果住在香港這個地段,有哪些必做之事?”當然,它並非總是準確,而且常常過度自信——總以為自己知道那些實際上很難確知的事情。但相處久了就會建立默契,它就像個私人助理。它對各種各樣的事情都能提供幫助,從烹飪食譜到各種事務。我家廚房很小且沒有爐灶,它會建議適合招待客人的菜譜。雖然建議未必最佳,但當我表示“這個方案不太合適”時,經過一兩次調整就能找到理想方案。這種輔助十分有用。我已經學會了如何與它溝通,它也逐漸適應了我的交流方式。有時我會直接說:“別廢話,馬上翻譯這個。”最棒的是合同比對功能,你隻要問“這兩份合同是否一致?有哪些關鍵修改?”它瞬間就能指出差異所在並評估重要性。可以說它能應對各種需求。

主持人 朱梓橦:

那在科研領域呢?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時刻都在用AI輔助科研。每當探索新領域時,我都會借助它來梳理現有認知:讓它推薦關鍵文獻、提煉論文要點、指出學術爭議點,並評估這些研究的認可度。我經常發現主流認知其實存在謬誤,這恰恰為我指明了研究方向。它的編程能力令人驚歎,堪稱卓越的編程助手,還擅長係統配置,翻譯功能同樣出色。這些功能我每天都會用到。它就像個永不疲倦的全能助理,隨時待命處理情感、醫療、法律等各領域問題。

邁克爾·萊維特:AI比任何心理醫生都懂你 它保持絕對客觀



主持人 朱梓橦:

您認為AI將在哪些領域帶來最大變革?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無法斷言具體領域,但科學領域無疑將是重中之重。AI在科研中的價值已經顯現,而未來它帶來的變革將更為深遠。此外,個人健康管理、情商培養、社會關係調解、家庭關係疏導以及教育領域將發生革命性突破。

主持人 朱梓橦:

AI如何助力解決情感和家庭問題?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它是個極好的傾聽者,比我谘詢過的任何心理醫生都要出色得多。關鍵在於它能保持絕對客觀。試想當你向母親傾訴個人情感問題時,她難免帶有主觀傾向,而AI則會給出極其理性的建議:“你應該這樣做...”並附上詳細的解釋。這些建議顯然源自人類積累的智慧——包括大量我從未讀過的心理學著作,這一點至關重要。而且,它的響應極其迅捷,且絕對保密。我認為這對位高權重者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平時聽到的往往都是別人認為他們想聽的話。因此,我認為AI就像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第二自我”,非常有用。

另一個顯著優勢是,現今多數AI引擎都具備出色的語音識別能力。自從GPT率先突破這項技術後,我就能以很快的語速與它對話——“給我講講這個故事”,它就能完整理解,幾乎不會聽錯單詞。相比之下,無論是Siri、Alexa還是Google等傳統語音助手,經常會出現理解偏差。AI始終能準確理解語義——雖然未必次次給出完美答案,但總能引導你找到正確答案。

邁克爾·萊維特:從二維碼到AI,中國更擅長把技術變成日常

主持人 朱梓橦:

您如何看待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對DeepSeek的誕生感到異常振奮。這完全出乎意料——它的問世恰逢美國新政府剛組建之際。我很早就聽聞這個項目,當時詢問同事,他們卻說:“不會的,這不可能是真的。”因此當它真正麵世時,我倍感驚訝並立即試用。我從不做比較,我相信每個事物都有其獨立價值。中國在AI領域的突飛猛進令人矚目,我認為這才是最關鍵的。

如果我們回溯過往,不隻看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前景,而是審視中國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方麵的成就——中國的智能手機遠比其他國家更智能。這得益於微信、支付寶等創新應用。我尤其喜愛這種無障礙交流:你或者攝影師用中文給我發信息,我能直接看到英文版本;我用英文輸入,出租車司機則收到中文內容。語言障礙已基本被消除。

在中國,二維碼隨處可見,但在西方卻鮮少見到。這個發明其實源自日本,大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但真正將其普及應用的是中國。這印證了中國在技術應用方麵的卓越能力。基於此,我堅信AI在中國的普及速度將超越其他國家。這裏的人們極具創新精神,善於找到變通方案。我確信未來會出現更多類似創新,這非常令人振奮。我常在淘寶通過圖片搜索購物——雖然不會中文,但圖像識別非常高效。這再次證明在中國生活充滿趣味:若沒有手機,我將寸步難行。

邁克爾·萊維特:中國正以遠超西方的速度構建科研生態

主持人 朱梓橦:

萊維特教授,您經常訪問中國,同時也是複旦大學其中一個研究院的榮譽院長。您如何評價中國當前的科研生態體係?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在我看來,中國正以遠超西方當前發展速度的姿態,快速構建其科研生態係統。中國積極汲取西方經驗——大量中國博士生赴美歐進行博士後研究。這並非特例。二戰前的美國科學界正是如此,當時多數頂尖科學家都曾赴歐洲深造。這種學術傳承路徑具有深遠意義。我十分欣賞中國科研人員的特質——他們略帶“叛逆”,總在尋找突破常規的路徑。科學探索的本質就是突破障礙:遇到阻礙,就另辟蹊徑。我認為這種特質對科研至關重要。科學研究是全球性事業,各國各有所長,但我觀察到中國科學正在飛速發展。他們極擅長應用其他國家的研究成果,正如二戰前美國科學界的發展模式一樣。

我認為我們將迎來至關重要的未來。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進展尤其令我振奮。由於缺乏石油資源且需避免燃煤汙染,中國必須發展可持續能源;同時,人均耕地麵積遠低於美國的現實,也促使中國探索可持續農業道路。中國正在這些領域——尤其是太陽能、風能等方麵——開創極具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並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邁克爾·萊維特:中國青年熱情讓我驚訝,我願意成為他們通往科學的引路人

主持人 朱梓橦:

您通過社交媒體賬號與中國青年保持著高頻互動,在B站平台更擁有大量粉絲。這種與中國粉絲的互動體驗給您帶來了怎樣的感受?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始終認為向年輕人傳遞關鍵認知非常重要,而通過多場公開活動,我確實實現了這一目標。這種傳播的價值不可估量,我渴望在其他地區複製這種傳播模式。中國觀眾對此展現的熱情令人振奮。我在YouTube上發布的內容也獲得不錯反響——最近一期訪談就有15萬次觀看,這個數字相當可觀,印證了科學傳播的重要意義。

我深受前輩導師們的影響。我成長於搖滾巨星風靡的時代,像弗朗西斯·克裏克這樣的科學家就是我的搖滾巨星。因此我明白,即便不情願,你也有責任履行“學術明星”的義務,出席這類影響年輕人的會議,接受媒體訪談。科學家們其實隻想回歸實驗室專注研究。他們秉持探索自然、破解謎題、發現真理的信念。但一旦獲得認可,你便肩負起讓公眾領略科學魅力的責任——引導更多人投身科研而非其他職業。這並非易事,也絕非坦途,但履行這一使命至關重要。

我們始終希望科學在全球各地蓬勃發展,而不同國家的科學崛起各有其時。這一點在上個世紀體現得尤為明顯——世紀初是德國領跑,隨後英國接棒,繼而美國崛起,如今中國正嶄露頭角。這種變遷在預期之中,隨著國家發展階段與需求的變化自然發生。最可貴的是,科學發展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這對國家建設大有裨益。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宗慶後杜建英合影曝光 女方主動又熱情 看對方眼神…
中國學生湧入伊利諾伊“玉米地”,中餐也“火”了
馬斯克推出二次元“AI女友”,月費30美元
全球民調曝"對中國改觀",美國好感度僅剩35%
宗馥莉的媽媽 才是狠人 以柔克剛 有容乃大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好感度反超,美國全球民調出現“逆轉”
美女議員AOC稱川普是“強奸犯” 白宮官員:可悲可憐
知情人士:宗慶後不止四孩 顧慮公眾形象未入家譜
有損國格!一切西方偽史論 本質都是辱華的高級黑
宗馥莉叔叔批她自私:要那麽多錢幹麽 天堂又不能用
國會推"尊嚴法案" 非法移民交$7000 可申請永久身份
消息人士:特朗普對俄變臉,普京“並不畏懼”
華裔夫婦瘋狂代孕案中案:保姆涉虐童遭FBI通緝
巴西咖啡恐大漲!業者搶50%關稅前加速向美國運貨
iPhone稀土不靠中國!蘋果砸5億建立美國供應鏈
別被川普“臨陣軟腳”騙了 他要的就是關稅!越高越好…
全美炸鍋!華裔夫婦找代孕瘋狂生21娃 被剝奪監護權
川普健康又“出事”?神秘瘀青曝光 白宮急回應!
受賄3.43億,西藏自治區黨委原書記吳英傑被判死緩
泰國高僧史詩級性醜聞:8萬張照片 5600段視頻
特朗普向普京發出最後通牒,烏克蘭人卻感到難抱期望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諾獎得主談AI日常:每天對話30次,我已和AI“鎖死”

鳳凰網 2025-07-16 09:49:43



據鳳凰衛視報道,他是世界上最早用計算機“看見生命”的人。

諾獎得主談AI日常:每天對話30次,我已和AI“鎖死”

2013年,邁克爾·萊維特因在分子動力學模擬方麵的開創性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工作奠定了現代藥物設計、結構生物學乃至AI輔助科研的數學基礎。



萊維特自稱“從未學過化學”,其學術路徑充滿跨界色彩,主張打破學科壁壘——從物理學、數學轉向計算生物學,最終因化學領域的貢獻獲諾獎。



邁克爾·萊維特:我差點掛斷諾獎組委會的通知電話



主持人 朱梓橦:

您當時預料到自己會獲得諾貝爾獎嗎?接到通知電話時您正在做什麽呢?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迷迷糊糊接了電話,結果手機掉地上了。他們又打了回來,然後做了件特別有意思的事。在加州這邊,經常有人搞惡作劇。常有些自以為獲得諾獎的人鬧出笑話。淩晨兩三點,有人操著瑞典口音打電話說“這裏是瑞典科學院”,然後就開始戲弄人。所以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掛電話。

對方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是評委會主席,我希望你和房間裏在座的幾位朋友聊一聊。”我有幾位瑞典朋友和法國朋友,他們上線加入,然後說:“還記得我們在某天做過的事嗎?”我說當然記得,那些是隻有我們才知道的事:一起出海航行,在意大利醉酒後幹的傻事之類的。我立刻意識到:這次是真的。畢竟除了我們,沒人會知道這些事。他們如此用心地驗證身份,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邁克爾·萊維特:諾獎進入AI時代,也更早認可年輕科學家



作為跨學科應用的先行者,萊維特始終強調AI與計算化學、生物學的深度融合。他說,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標誌著AI正式寫入分子科學的發展史冊,而他本人早在十年前便已預見這一趨勢。而在他的日常生活中,AI早已不隻是科研助手,更是陪伴與思考的夥伴。



主持人 朱梓橦:

萊維特教授,我們知道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與人工智能領域密切相關。很多人認為諾貝爾獎已經進入了AI時代。您如何看待這一最新發展趨勢?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認為這一安排頗具深意。諾貝爾基金會的曆史沿革很有意思,自1895年成立至今已走過約130年曆程,卻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眼光。但就我個人而言,本屆化學獎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獲獎者的年輕化。當下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接近80歲,而這次獲獎者都在60歲以下。我認為這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諾獎開始更早地認可科學家的成就。這既是對AI領域發展的認可,也是對該領域實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肯定。

主持人 朱梓橦:

我認為其中一些諾貝爾獎得主與科技巨頭存在關聯,例如穀歌。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穀歌旗下DeepMind團隊江珀和哈薩比斯開發的AlphaFold就特別依賴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他們本質上是通過構建大型語言模型來解析蛋白質結構,但前提是必須有人先完成那些蛋白質結構的測定工作。需要有人完成這些基礎理論等方麵的開創性工作。他們將這些早已存在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以一種更易用的方式整合起來——這確實是重大突破。他們采用了極具創新性的AI方法,正如哈薩比斯早前開發的AlphaGo,它可通過自我學習掌握圍棋棋藝。這些係統都非常有革新性。

當然,這些成就也離不開眾多未被表彰的科學家們的貢獻,有些人的貢獻非常具體,有些則更為廣泛。這種情況在科研領域屢見不鮮,確實是個關鍵因素。但2024年這個時間節點選擇很有深意:因為這一年人工智能終於迎來爆發式發展,雖然相關技術其實早已存在。

因此我認為,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此舉發出了一個重要信號。眾所周知,諾貝爾獎的評選總會有遺珠之憾——包括我所在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但關鍵在於,諾貝爾基金會正在努力構建一個連貫的科學傳承圖景:從1920年獲獎的愛因斯坦等先驅,到當代的傑出科學家——除非他們確實取得了非凡成就,否則很難獲此殊榮。

當然,世界上重要的科學獎項遠不止諾貝爾獎。但通過這樣的評選方式,諾貝爾獎成功保持了其獨特的權威地位。這種堅持確實值得讚賞。

諾獎得主談AI日常:我已經“鎖死”在這個生態係統裏



主持人 朱梓橦:

萊維特教授,能否談談您日常生活中與AI的互動?您會使用ChatGPT或DeepSeek這類工具嗎?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時刻都在使用AI工具,主要是ChatGPT,但也嚐試過一些早期的中國AI工具。我用過DeepSeek、還會使用Claude等多個AI平台。不過最常用的還是GPT模型,可能因為我的美國SIM卡不受訪問限製,用起來最順手。這些AI會學習我的使用習慣——比如GPT就記住大量關於我的信息。現在我完全不需要重複說明,它能記住過往約1萬次對話記錄。某種程度上,你已經深深融入這個AI生態係統了。

這是大約兩年半內的對話量。使用量挺多的,我們確實用它谘詢各種事情。比如在博物館看到一幅畫時,我會拍照詢問AI:“能為我講解這幅作品嗎?”我曾給它展示過一幅著名的中國《八駿圖》,它立即為我解析了畫作內涵以及“八”在中國神話中的特殊寓意,這簡直是絕佳的教育工具。我還問過:“如果住在香港這個地段,有哪些必做之事?”當然,它並非總是準確,而且常常過度自信——總以為自己知道那些實際上很難確知的事情。但相處久了就會建立默契,它就像個私人助理。它對各種各樣的事情都能提供幫助,從烹飪食譜到各種事務。我家廚房很小且沒有爐灶,它會建議適合招待客人的菜譜。雖然建議未必最佳,但當我表示“這個方案不太合適”時,經過一兩次調整就能找到理想方案。這種輔助十分有用。我已經學會了如何與它溝通,它也逐漸適應了我的交流方式。有時我會直接說:“別廢話,馬上翻譯這個。”最棒的是合同比對功能,你隻要問“這兩份合同是否一致?有哪些關鍵修改?”它瞬間就能指出差異所在並評估重要性。可以說它能應對各種需求。

主持人 朱梓橦:

那在科研領域呢?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時刻都在用AI輔助科研。每當探索新領域時,我都會借助它來梳理現有認知:讓它推薦關鍵文獻、提煉論文要點、指出學術爭議點,並評估這些研究的認可度。我經常發現主流認知其實存在謬誤,這恰恰為我指明了研究方向。它的編程能力令人驚歎,堪稱卓越的編程助手,還擅長係統配置,翻譯功能同樣出色。這些功能我每天都會用到。它就像個永不疲倦的全能助理,隨時待命處理情感、醫療、法律等各領域問題。

邁克爾·萊維特:AI比任何心理醫生都懂你 它保持絕對客觀



主持人 朱梓橦:

您認為AI將在哪些領域帶來最大變革?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無法斷言具體領域,但科學領域無疑將是重中之重。AI在科研中的價值已經顯現,而未來它帶來的變革將更為深遠。此外,個人健康管理、情商培養、社會關係調解、家庭關係疏導以及教育領域將發生革命性突破。

主持人 朱梓橦:

AI如何助力解決情感和家庭問題?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它是個極好的傾聽者,比我谘詢過的任何心理醫生都要出色得多。關鍵在於它能保持絕對客觀。試想當你向母親傾訴個人情感問題時,她難免帶有主觀傾向,而AI則會給出極其理性的建議:“你應該這樣做...”並附上詳細的解釋。這些建議顯然源自人類積累的智慧——包括大量我從未讀過的心理學著作,這一點至關重要。而且,它的響應極其迅捷,且絕對保密。我認為這對位高權重者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平時聽到的往往都是別人認為他們想聽的話。因此,我認為AI就像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第二自我”,非常有用。

另一個顯著優勢是,現今多數AI引擎都具備出色的語音識別能力。自從GPT率先突破這項技術後,我就能以很快的語速與它對話——“給我講講這個故事”,它就能完整理解,幾乎不會聽錯單詞。相比之下,無論是Siri、Alexa還是Google等傳統語音助手,經常會出現理解偏差。AI始終能準確理解語義——雖然未必次次給出完美答案,但總能引導你找到正確答案。

邁克爾·萊維特:從二維碼到AI,中國更擅長把技術變成日常

主持人 朱梓橦:

您如何看待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對DeepSeek的誕生感到異常振奮。這完全出乎意料——它的問世恰逢美國新政府剛組建之際。我很早就聽聞這個項目,當時詢問同事,他們卻說:“不會的,這不可能是真的。”因此當它真正麵世時,我倍感驚訝並立即試用。我從不做比較,我相信每個事物都有其獨立價值。中國在AI領域的突飛猛進令人矚目,我認為這才是最關鍵的。

如果我們回溯過往,不隻看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前景,而是審視中國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方麵的成就——中國的智能手機遠比其他國家更智能。這得益於微信、支付寶等創新應用。我尤其喜愛這種無障礙交流:你或者攝影師用中文給我發信息,我能直接看到英文版本;我用英文輸入,出租車司機則收到中文內容。語言障礙已基本被消除。

在中國,二維碼隨處可見,但在西方卻鮮少見到。這個發明其實源自日本,大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但真正將其普及應用的是中國。這印證了中國在技術應用方麵的卓越能力。基於此,我堅信AI在中國的普及速度將超越其他國家。這裏的人們極具創新精神,善於找到變通方案。我確信未來會出現更多類似創新,這非常令人振奮。我常在淘寶通過圖片搜索購物——雖然不會中文,但圖像識別非常高效。這再次證明在中國生活充滿趣味:若沒有手機,我將寸步難行。

邁克爾·萊維特:中國正以遠超西方的速度構建科研生態

主持人 朱梓橦:

萊維特教授,您經常訪問中國,同時也是複旦大學其中一個研究院的榮譽院長。您如何評價中國當前的科研生態體係?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在我看來,中國正以遠超西方當前發展速度的姿態,快速構建其科研生態係統。中國積極汲取西方經驗——大量中國博士生赴美歐進行博士後研究。這並非特例。二戰前的美國科學界正是如此,當時多數頂尖科學家都曾赴歐洲深造。這種學術傳承路徑具有深遠意義。我十分欣賞中國科研人員的特質——他們略帶“叛逆”,總在尋找突破常規的路徑。科學探索的本質就是突破障礙:遇到阻礙,就另辟蹊徑。我認為這種特質對科研至關重要。科學研究是全球性事業,各國各有所長,但我觀察到中國科學正在飛速發展。他們極擅長應用其他國家的研究成果,正如二戰前美國科學界的發展模式一樣。

我認為我們將迎來至關重要的未來。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進展尤其令我振奮。由於缺乏石油資源且需避免燃煤汙染,中國必須發展可持續能源;同時,人均耕地麵積遠低於美國的現實,也促使中國探索可持續農業道路。中國正在這些領域——尤其是太陽能、風能等方麵——開創極具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並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邁克爾·萊維特:中國青年熱情讓我驚訝,我願意成為他們通往科學的引路人

主持人 朱梓橦:

您通過社交媒體賬號與中國青年保持著高頻互動,在B站平台更擁有大量粉絲。這種與中國粉絲的互動體驗給您帶來了怎樣的感受?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

我始終認為向年輕人傳遞關鍵認知非常重要,而通過多場公開活動,我確實實現了這一目標。這種傳播的價值不可估量,我渴望在其他地區複製這種傳播模式。中國觀眾對此展現的熱情令人振奮。我在YouTube上發布的內容也獲得不錯反響——最近一期訪談就有15萬次觀看,這個數字相當可觀,印證了科學傳播的重要意義。

我深受前輩導師們的影響。我成長於搖滾巨星風靡的時代,像弗朗西斯·克裏克這樣的科學家就是我的搖滾巨星。因此我明白,即便不情願,你也有責任履行“學術明星”的義務,出席這類影響年輕人的會議,接受媒體訪談。科學家們其實隻想回歸實驗室專注研究。他們秉持探索自然、破解謎題、發現真理的信念。但一旦獲得認可,你便肩負起讓公眾領略科學魅力的責任——引導更多人投身科研而非其他職業。這並非易事,也絕非坦途,但履行這一使命至關重要。

我們始終希望科學在全球各地蓬勃發展,而不同國家的科學崛起各有其時。這一點在上個世紀體現得尤為明顯——世紀初是德國領跑,隨後英國接棒,繼而美國崛起,如今中國正嶄露頭角。這種變遷在預期之中,隨著國家發展階段與需求的變化自然發生。最可貴的是,科學發展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這對國家建設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