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甘肅天水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爆出駭人聽聞的血鉛超標事件,233名幼兒及多名教師被檢測出血鉛異常,引發社會震驚。調查顯示,幼兒園園長朱某琳及投資人李某芳竟同意後廚人員將網購的明確標示“禁止食用”的彩繪顏料添加進食品,隻為讓糕點顏色更鮮豔,好擴大生源、增加收益。這不僅違反食品安全法,更暴露了管理與監管的雙重失守。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早在19年前,天水就曾發生幾乎一模一樣的血鉛事件,卻未見教訓被汲取,悲劇再度上演。
為利益不惜顛覆生活常識
據天水市政府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郭慶祥介紹,經天水市公安局麥積分局7月3日立案偵查,培心幼兒園園長、法定代表人朱某琳,投資人李某芳2人為進一步擴大生源,增加收益,同意後廚人員牛某元、賀某霞通過網絡購物平台購買不可食用的彩繪顏料,在幼兒園部分麵點製作過程中非法添加使用。

幼兒園後廚製作食品時添加彩繪顏料。(視頻截圖)

幼兒園後廚製作食品時添加彩繪顏料。(視頻截圖)
麥積區公安分局以涉嫌生產有毒、有害食品罪將朱某琳、李某芳和牛某元、賀某霞等食堂從業人員共8人依法刑事拘留,另有2名涉案人員被依法採取取保候審強製措施,目前案件偵辦工作正在進行。
今次事件不僅有違食品安全規範,更是顛覆生活常識。《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使用食品添加劑。彩繪顏料不是食品添加劑,不能用於食品製作,但事件中,幼兒園園長、投資人乃至後廚人員,卻連基本的法律觀念、規則意識都欠缺。
另一方麵,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要求,學校集中用餐應當堅持公益便利的原則。因此,學校的食堂不應該成為利欲熏心染指的工具,若欠缺法律觀念是無知、魯莽,那意圖靠為食物增添“賣相”來擴大生源,更是歹毒、狂妄。

培心幼兒園提供的餐食。(極目新聞)
曆史重演 背後涉“保護傘”?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到,事件背後有問題的,絕不僅僅是幼兒園本身而已。首先,當地醫療係統為何屢屢“查不出”血鉛超標,結果一到西安的醫院卻一查一個準?是設備落後,抑或人為幹預?天水與西安醫療水平的差距,難道足以掩蓋如此嚴重的健康危機?
其次,幼兒園明知彩繪顏料不可食用,為何執意添加?通報語焉不詳。再者,顏料何時購入?用了多少?是否還有其他用途?教師也因“同吃同住”而血鉛超標,難道他們吃了大量含鉛糕點?更令人費解的是,食用色素價格低廉且安全,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幼兒園為何選擇既不省錢又高風險的彩繪顏料?背後動機究竟為何?此外,這所“高級幼兒園”收費不低,卻長期疏於監管,食品留樣檢查形同虛設,《食品加工許可》過期無人問津,監管部門何在?

褐石培心幼兒園。
此外,事件還勾起曆史的傷痕。2006年,同樣是天水麥積區,也因血鉛超標事件震動一時。當時,甘泉鎮吳家河村的村民經曆過同樣的荒誕,首次檢測由蘭州醫學微量研究所麥積區分所完成,53名兒童全部鉛超標,但麥積區政府認為“不權威”,轉而委托天水市疾控中心檢測,結果50名兒童僅1人臨界值,其餘“正常”。對此,村民不信,帶著孩子跑到西安市中心醫院檢測,結果一共211名兒童血鉛嚴重超標,68人被診斷為鉛中毒。最終,當局將責任推給當地鉛冶煉廠的環境汙染。
如今,19年過去,劇本如出一轍。在此次事件,天水本地檢測“正常”,家長被迫遠赴西安求真相,結果令人心碎。有孩子的血鉛值甚至高達423μg/L,遠超安全標準,更麵臨智商下降、發育遲緩、神經損傷等不可逆傷害的風險。多名家長還稱,檢驗報告是在不同地方發的,原因是“為了防止聚集”。而來自甘肅天水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在西安現場動員,希望在當地的老師們回天水治療。

甘泉鎮吳家河村。(網上圖片)

2006年的媒體報道。(新浪)
“麵子工程”難阻悲劇 唯“零容忍”才告慰
這些幼兒尚未踏上人生跑道,便已被剝奪了公平起跑的機會。19年前的血鉛事件,未能喚醒當地監管體係;19年後的今天,悲劇重演,暴露的仍是同樣的漏洞:地方檢測的“正常”迷霧、家長奔波求真相的無奈、監管部門的形式主義與失職。事發後,當地雖啟動全市大檢查,但這種運動式執法能否根治問題令人關注。曆史的教訓未被銘記,形式主義的“麵子工程”難以阻止下一次悲劇。

多名患兒留院。(極目新聞)

一名幼兒牙齒上的黑色物質。(極目新聞)
現時,當務之急,是全力救治受害幼兒。甘肅已調集專家與藥物,開設專科門診,但對於血鉛超標的長期傷害,治療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追責與反思。涉案人員已被刑拘,涉嫌生產有毒有害食品罪,或麵臨5至10年有期徒刑。然而,僅懲處直接責任人遠遠不夠。紀檢部門應提級調查,徹查監管失守背後的利益鏈條,挖出隱藏的“保護傘”。從地方衛健委到市場監管部門,失職瀆職者必須被嚴肅問責。
天水血鉛事件,不僅是對幼兒健康的摧殞,更是一記對監管體係與社會良知的警鍾。唯有以“零容忍”的決心,查清真相、堵塞漏洞,才能告慰受害的孩子們,確保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否則,誰又能保證,19年後的下一代不會再次為無知與疏忽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