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第三黨的真正作用就像蜜蜂 蜇完人就死了
文章來源: 上遊新聞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當地時間7月5日,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發文稱,“美國黨”於當日成立,以還給人民自由。
近期,馬斯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產生分歧。6月30日,馬斯克猛批特朗普力推的所謂“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並表示,如果法案通過,第二天就會成立“美國黨”。
當地時間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使其生效。法案簽署成法的幾個小時前,馬斯克再次在社交平台上發布有關建立新黨派“美國黨”的投票。截至5日中午,已經有超過108萬個賬號參與投票,其中64.4%選擇了“是”,35.6%選擇了“否”。
據了解,馬斯克於6月5日首次提出這一想法。他在社交平台上向2.2億用戶發起投票,詢問是否同意“是時候在美國創建一個真正代表80%中間派的新政黨了”。投票結果顯示,當時超過80%的投票者都選擇“是”。
法律層麵和經濟層麵困難重重
新政黨成立後或遭聯合打壓
據此前報道,有分析指出,即便是對“不差錢”的馬斯克來說,“成立新黨”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便馬斯克創建了很多成功的公司,但想要創建一個能挑戰美國“兩黨製”的第三黨,確實不容易。
事實上,除了民主黨和共和黨這兩大黨,美國也有包括綠黨、自由黨在內的政黨,但後兩者根本無法撼動兩大黨的地位。
多名專家學者指出,美國之所以到現在也沒有第三方能撼動兩大黨的地位,是因為這件事無論是在法律層麵還是經濟層麵都非常困難。
資深選舉律師布雷特·卡佩爾稱,美國各州對想要參選的新政黨的參選資格認定並不相同。以加州為例,若一個新政黨想出現在該州的選票上,就必須吸納並維持該州至少0.33%的選民成為該黨成員,或收集110萬名選民的簽名。
想要獲得國家層麵的認可,新政黨還需要獲得聯邦選舉委員會的認可。“這幾乎肯定會遭到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強烈反對。”卡佩爾補充稱,新政黨在獲取選民簽名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應對法律問題,“所有州的法律都偏向兩大黨,第三方很難‘出頭’”。
埃默裏大學政治學教授艾倫·阿布拉莫維茨表示,這些法律規定幾乎無法讓第三方成功。
卡佩爾說,無論如何,想要建立一個全國性政黨至少需要耗費數年時間。“看看綠黨和自由黨就知道有多難了。”卡佩爾解釋道,這兩個黨都成立了數十年,現在都還在掙紮著成為各州選票上的選項。
競選資金籌備也是難題
“錢不是問題,但捐不出去”
除了時間和法律問題,競選資金的籌備也是一大難題。美國前聯邦選舉委員會主席李·古德曼表示,馬斯克可能需要數千名捐款人共同來資助他的政黨。“由於聯邦捐款限製,一個非常富有的人無法像創辦公司那樣直接為一個新的全國性政黨提供資金。”目前,個人每年隻能向州級政黨捐款10000美元,或向國家級的政黨委員會捐款44300美元。
美國法律規定,個人可以隨意資助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但不能直接資助一個政黨。有分析解釋稱,馬斯克的確可以通過其控製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這樣就可以沒有捐款限製。但問題在於,按要求該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不能直接向候選人捐款或協調競選活動,隻能不受限製地直接花錢幫助候選人打廣告等。
除了法律和資金問題,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選民和候選人的意願。阿布拉莫維茨說,盡管有時民調數據顯示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的支持率有所波動,但事實上兩黨的黨內忠誠度依然很高。“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三政黨的人很難說服選民投票給自己的候選人。”阿布拉莫維茨稱,這無疑是在告訴別人,你在投給一個沒機會贏的人。
對馬斯克而言,最方便的辦法就是通過他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給獨立候選人,這樣他既能無限製地注入資金,也能幫助獨立候選人獲得選票。
馬斯克的“美國黨”可能長啥樣?
馬斯克想建“美國黨”可能會是一個什麽樣的政黨?美國《新聞周刊》對此展開了一係列“暢想”。報道稱,根據馬斯克的言論,他所建立的政黨將基於兩大意識形態支柱——財政保守主義和對未來產業的積極投資。該政黨很可能會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有前瞻性和商業頭腦的政黨”。
報道稱,從馬斯克言論推測,“美國黨”可能更少關注意識形態,更多關注改革。例如會減少監管上的繁文縟節以加強創新,特別是在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太空等領域;言論自由的程度會“最大化”,馬斯克對X平台的管理或許會成為指導精神;在外交上,可能對一些長期的外交糾葛持懷疑態度,盡管馬斯克在這方麵表現得難以預測;教育上則會打破傳統教育模式,支持去中心化、技能優先的學習。
美國《新聞周刊》認為,“美國黨”的立場可能反映了矽穀自由意誌主義的視角,但並不總是與更廣泛的公眾需求一致,尤其是工人階級和農民的需求,這兩個群體與高科技經濟的直接關聯較少。
“美國黨”會吸引哪些群體加入?
《新聞周刊》分析認為,這可能包括以科技為中心的獨立人士;對現有兩黨意識形態僵化感到失望的中間派;重視言論自由、懷疑製度權力的文化自由主義者;社交媒體平台上有影響力的人,特別是活躍在X平台上的人;年輕選民,特別是對科技、創新充滿熱情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
《新聞周刊》還推測,“美國黨”在政黨標誌的設計上會延續特斯拉或SpaceX的極簡和未來主義,可能會包含一些數字元素,比如字母“A”,並放棄鷹、旗幟等老套的美國表達愛國主義的符號,而是充滿“科技感”。
“美國黨”,能成功嗎?
“很難”,這是大多數輿論和分析人士的判斷。“在美國建立一個成功的第三黨極其困難,即使是像馬斯克這樣擁有巨額財富和影響力的人。”《新聞周刊》評論稱,“曆史不站在他那一邊。”
報道分析認為,盡管馬斯克在互聯網上已展現出毋庸置疑的動員能力,他在X平台上的發文曾多次引發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他的追隨者也忠誠、高調、有影響力,但政治組織是另一回事。它需要地麵行動、結盟合作、穩定的聯盟關係,而這些不是靠表情包或直播就能搭建的。過去一些在網絡上走紅的政治運動往往難以將線上支持轉化為線下的實質影響。
“選舉製度上的係統性障礙——如嚴格的選票資格法、選舉人團製度、‘贏者通吃’的投票方式,以及對全國辯論舞台的封鎖——更幾乎讓任何新政黨都不可能在不拆除數十年來的政治結構基礎上獲得真正進展。”報道稱,即便馬斯克擁有龐大的資源和媒體影響力,這些障礙依舊根深蒂固。
公開報道顯示,在曆史上,美國的“第三黨”很難取得政治上的成功。美國富商羅斯·佩羅在1992年的大選中獲得了近19%的普選票,但卻未能贏得一張選舉人票。拉爾夫·納德在2000年的選舉中被貼上了“攪局者”的標簽。最近,由華裔企業家、前總統候選人楊安澤創立的“前進黨”雖獲得了關注,但難以獲得吸引力。
《德國之聲》援引瓦爾多斯塔州立大學政治學者伯納德·塔馬斯的話認為,“第三黨”若想在美國成功,前提條件是美國存在大批對現有政治選項感到失望的人,且新黨必須能回應公眾的不滿情緒,並由此建立起一股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而許多新興政黨往往態度模糊不清,無法真正回應人們對變革的強烈渴望。
報道稱,雖然很多美國人的確對現有的政治選擇不滿,但2024年5月兩位美國政治學者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本黨不滿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其實更不願意投票支持一個更溫和中間的新政黨。
美國“第三黨”的真正作用
“像蜜蜂一樣蜇人”
伯納德·塔馬斯認為,在美國,“第三黨”往往不是通過贏得席位並實現長期發展,其策略多是“像蜜蜂一樣蜇人”,即“攪局”,或是從兩黨的主流候選人那裏分走選票。而由於害怕“第三黨”的出現,主流政黨有時也會調整政策,以安撫不滿的選民。“而就像蜜蜂一樣,蜇完人,它就死了。”塔馬斯介紹稱,在美國,最成功的“第三黨”通常也隻能維持大約十年。一旦它們變得過於強大,主流政黨就會開始竊取它們的語言、意識形態。
這名政治分析人士認為,像馬斯克這樣的人,如果真的想創黨,或許可以借鑒美國左翼政客亞曆山德裏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和伯尼·桑德斯所推動的“反對寡頭統治”運動,或是MAGA運動本身。“要想迅速獲得成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激發公眾對現狀的憤怒和不滿。”
CNN認為,馬斯克目前尚未真正在共和黨中建立廣泛的政治支持基礎。報道認為,特朗普現在在共和黨的地位堅不可摧,這是馬斯克想要成為政治強人的最大挑戰。
民調專家、戰略顧問李·卡特認為,在上次大選中,馬斯克確實幫助了特朗普,“但站在舞台中心的從來不是馬斯克,我不認為人們會像追隨MAGA那樣去追隨馬斯克。”
許多分析認為,無論馬斯克能否建立“美國黨”或“美國黨”的影響力有多大,這位億萬富翁都將繼續在美國的政治生態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