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智商稅”,吃透富婆錢包
文章來源: 鈦媒體APP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我有一個朋友王冰冰,坐標北京,年齡30歲,家庭A9,想體麵生個娃做個月子,於是谘詢北京的幾家「聖貝拉月子中心」:
28天的悅己套餐18.88萬起、經典套餐22.88萬起、別致套餐、女王套餐28.88萬、38.88萬起。
部分門店的最高定價高達116.88萬。
最終,冰冰選了個28.88萬檔位的,她說自己還是有點窮……
一天撒幣一兩萬,被無數理性消費者稱為“生娃智商稅”天價月子中心,到底有何獨到之處,吸引億萬富婆們競「折腰」,又為何難以盈利?
月子界愛馬仕
打開聖貝拉的官網,品牌自稱“高奢月子護理品牌”,高在哪裏呢?總結一下:
1.創始人高級。
創始人向華的形象風格在一眾高管中很清奇,有人稱他最帥董事長(圖在評論區)。
作為牛津學霸,向華有7年投行工作經驗,參與了國內大部分私立醫院上市IPO、門診並購。據《時代周報》報道,向華離職時年僅30歲,但已坐到了健康組董事之位,年薪數百萬元。
2024年8月,向華與月之暗麵Kimi的創始人楊植麟、米哈遊聯合創始人劉偉、旺旺集團總經理蔡旺庭一同入選《財富》2024年度“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
聯合創始人林宛頤,自幼學習藝術,在英國萊斯特大學取得了大眾傳媒及公共關係雙碩士學位,曾是多個時尚集團的公關總監,還曾是線上婚慶平台婚禮紀的聯合創始人。
2.客戶高級。
作為“月子界愛馬仕”,聖貝拉官網精心展示著戚薇、吉娜、唐藝昕、李艾等明星客戶的藝術照,「明星之選」,有身份的入住者都很樂意和普通人畫條三八線,為自己打上階層與圈子的烙印。
3.環境高級。
2017年,第一家聖貝拉月子中心在杭州開張,坐標柏悅,一家五星級酒店。
從首店可以看出,聖貝拉走的是輕資產模式:“高奢酒店+月子中心”直營。
啃下與五星酒店合作這塊硬骨頭,也是聖貝拉深受富婆喜愛的原因之一。
4.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服務周到。
向華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一開始就是在打造一個品牌集團的概念,想做護理界的LVMH。”
於是,聖貝拉1.0版本就開創了「24小時護士1對1照護模式」,為每對母嬰配備2名護士代替月嫂,還有護理長、管家等人提供日常服務。
不過據說護士本身的工資在月嫂中並不高,招聘顯示月入8000左右。
2.0版本,進行環境迭代,僅合作「全球頂級酒店集團的Top
Level」,官網顯示目前聖貝拉母嬰護理中心入駐的酒店包括北京的半島酒店、上海的蘇寧寶麗嘉、外灘華爾道夫,廣州的瑰麗酒店、文華東方等,還有獨棟別墅係列新加坡嘉佩樂店。
3.0版本,據其介紹,是做產品屬性的賦能,滲透服務場景。
為提升客戶體驗,聖貝拉服務運營設了9大考評維度,包括NPS口碑推薦值、CSAT客戶館內滿意度、GRR客戶服務故障解決率等。所以在服務態度上都是超標準的,有入住者反饋,“在館內能明顯感受到那種討好感”。
在月子膳食方麵,主打健康與營養,官網介紹:“酒店五星主廚烹飪”“一日六餐,三餐三點,低油、低鹽、無味素無化學調味品”,且每日餐食的熱量控製在2300—2500大卡之間。
藝術療養是聖貝拉的特色,冰冰回憶說,她每天都能在酒店聽音樂、看電影做精神療愈,晚上有藝史賞析和夜讀詩選環節,還有不定時的藝術活動,整個人都升華了,根本不會產後抑鬱。
這樣一個月住下來,鍾文的體驗是,“太舒服了,家裏3萬一個月請的月嫂根本沒法比,除了溢價高沒毛病。”
貴卻不賺錢?
作為一家剛剛上市的中國最大高端產後護理及修複集團,在公開招股階段,一度獲得超193倍認購。
聖貝拉一定很賺錢?其實不然。
開開招股書可以看到,聖貝拉的業務涵蓋月子中心、家庭護理服務、食品三大業務線。
成立7年間,聖貝拉共開出近80家門店,版圖涉及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和美國洛杉磯地區。
門店擴張助推營收實現快速增長,具體為,2022年至2024年,聖貝拉分別實現營收4.7億元、5.6億元和8億元。
月子中心為收入大頭,2024年收入為6.78億元,占總營收的85%。家庭護理服務和食品銷售收入的占比則分別為8.6%和6.4%。
但即使是在輕資產的運行方式下,聖貝拉仍舊未能實現盈利。
報告期內,聖貝拉2022年至2024年的淨利潤分別為-4.1億元、-2.4億元和-5.4億元,3年累計虧損12億元。經調整後在2023年扭虧為盈,分別為-4462.8萬元、2077.2萬元和4225.6萬元。
2024年平均客單價高達23.9萬,為何聖貝拉還不賺錢?
原因主要出在高昂的酒店租賃成本和人力成本上,也就是都被中間商賺了差價。
招股書顯示,從2022年到2024年,聖貝拉租賃及相關成本分別為1.23億元、1.26億元及1.94億元。單租賃成本就占去了對應收入的四分之一。
人力成本是第二座大山。同期,聖貝拉的人力成本支出為1.1億元、1.2億元及1.7億元,與租賃成本大致相當,其中大量人員是依靠外包。租金+人力,蠶食了聖貝拉近半的營收。
而月子餐的成本約為3850萬元、4234萬元、6411萬元,非自營,也是外包給第三方。
從場地、人力到餐飲,多項核心項目嚴重依賴外部,導致定位超高端的聖貝拉,2024年月子中心業務的毛利率僅為31.8%。
這也意味著聖貝拉模式的護城河不深,缺乏高壁壘,易被複製。聖貝拉能提供的服務或環境,其他品牌同樣可以實現。
招股書中,聖貝拉在競爭者問題方麵也承認這些風險。表示對手可能不斷投資創新,在一些方麵勝過聖貝拉。
此外,招股書還透露,2023年,聖貝拉2820名首次產後護理服務客戶中,約36%是由現有客戶推薦或通過聖貝拉自有的線上渠道(網站和小程序)獲取的。
無論是明星名媛同款,還是網紅探店、社媒平台刷臉,打造奢華形象都需要巨額燒錢的營銷。
為此,聖貝拉每年花費數千萬元用於廣告開支。
2022年-2024年,聖貝拉的廣告開支增長迅猛,分別為3201.5萬元、5381.4萬元和6117.8萬元,占銷售及分銷開支的54.5%、66%和64.5%。且隨著門店擴張,相關費用有攀升的趨勢。
本原還注意到,聖貝拉的賬麵虧損很大一部分來自“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這意味著,聖貝拉經曆了較高估值的融資,股權融資結構複雜。
事實上聖貝拉確實吸引了不少明星資本押注,聖貝拉上市前已獲得了7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中國人壽、C
Capital、高榕創投等,怕是這7輪融資堆積起虛胖的身軀,讓聖貝拉陷入“越虧越值錢”的荒誕邏輯”。
03
虛假繁榮
聖貝拉的困境這也暴露出了月子中心這門生意的隱憂:獲客難、規模化難。
過去,月子中心確實接住了無數家庭“理想化育兒的焦慮”,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的新生兒數量正處在下降趨勢,從2018年的1523萬下降到了2024年的950萬人,下降40.8%。
雖有生育刺激穩定政策,但參照日韓的趨勢,聖貝拉重倉的東亞範圍內人口難有提升。業內笑稱,此時上市,有趁高光時刻賣個好價的嫌疑。
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也表示“由於高端月子中心強調定製化,特色化,因此對於通過簡單的兼並重組的擴張模式並不適用。通過標準化的方式來運營高端月子中心的難度較大,因此兼並後如何整合原有企業是這個行業比較難的事情。”
生育是一錘子買賣,有「客單價高但低頻」的消費屬性,體驗過一次的冰冰就明確說,“一胎選聖貝拉,二胎不會再去了,試試別家。”
為了講好宏大的願景,吸引更多高端客戶,聖貝拉的美好故事中多少摻了些“假”。
聖貝拉曾在公開宣傳中稱,早期團隊研發出了五百多頁的培訓教材,2017年該教材取得了美國認證協會(ACI)的認證。還表示,“ACI已得到162個WTO成員國政府、教育部門及大型公司的廣泛認可,極具國際權威性”,結果慘遭央視打臉。
2019年央視報道稱,ACI在美國僅是一家普通培訓公司,未得到權威機構的承認。
2021年,聖貝拉在收購南京某月子中心後,宣稱“收購南京巍閣茉貝”並“品牌升級”。後來法院查明,實際收購的僅為資產,與品牌方巍閣公司無關,屬於抬高自身、貶低競爭對手的“虛假宣傳”。
2022年4月,杭州市場監管部門處罰文書顯示:其宣傳的“唯一與麻省理工合作月子研究”“國內第一家藝術療養母嬰護理中心”等無法提供相關證據,因虛假廣告被罰款1.05萬元。
聖貝拉還深陷與巍閣的“不正當競爭”中,因提到是對手“因經營不善被收購”,被法院認定構成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損害商業信譽,判令其公開道歉並賠償50萬元。
除虛假宣傳處罰外,2021年9月和2022年6月,聖貝拉旗下北京貝康澤恩因從事“無證行醫”而受到主管部門的兩項行政處罰,分別罰款3000元及15.01萬元。
多元化破局
國內護理行業魚龍混雜,中國月子中心滲透率僅有6.0%,卻分散且競爭慘烈,聖貝拉雖說擁有國內最大的高端月子中心網絡,市場份額也僅占1.2%。
號稱“開啟智慧月子生活”的茉莉智慧母嬰護理中心,已和聖貝拉打起了擂台;愛帝宮近年來也開始推行類似的輕資產模式,來勢洶洶。
聖貝拉的高端故事被資本放大推至上市,不僅要「去偽存真」,還要麵臨港股市場新一輪的考驗。考慮到港股市場的流動性,如果沒有了高速增長,恐將危險。喜之家、喜喜母嬰等企業在新三板上市後仍無法盈利,黯然退市就是前車之鑒。
聖貝拉所在公司貝恩坐擁旗艦超高端品牌聖貝拉、心理健康方向的艾嶼BellaIsla、麵向年輕中產家庭的小貝拉三大品牌。
此外,作為產後修複服務的一部分,聖貝拉在2021年10月收購了有20多年曆史的中國女性健康食品領軍企業:廣禾堂。2022年5月,收購了功能性內衣產品品牌S-bra,突破純月子中心服務,從上遊到下遊,橫跨整個家庭護理服務產業。
期間聖貝拉還並購了多家月子中心。不過,其中一家名為“悅閣”的月子中心在交易完成後,傳出資金鏈斷裂、老板“跑路”的消息,被證實是一筆踩雷的投資。
狂奔的聖貝拉,正在加速通過資本手段擴充護理服務的生態圈子。
多元化之餘也要麵對赤裸裸現實:
生育率逐年下降,中高產家庭的消費觀越來越謹慎。
在成本與盈利,調性與規模間取舍,如何高端敘事講給更多的高奢人群,它的路注定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