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悼文——致在六月消失的那些文章

一篇悼文——致在六月消失的那些文章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本來這篇文章並沒有在籌備的文章清單中。但是,在整個六月經曆了一係列的文章風波後,我覺得需要對這樣的事件進行一個梳理和回應。正如大家所見(也可能沒注意到,隻覺得我這個月的發文頻率變低了),“流體Flux”公眾號六月的驕傲專題已經麵目全非了。甚至,沒有及時看到文章的讀者,都不知道我在六月搞了一個驕傲月專題。

事情要追溯到6月6號早上八點多,我突然接收到公眾號後台的一條通知,被告知於6月2號發布的“驕傲的時間場|驕傲月專題導語”這篇文章被投訴後遭平台刪除。緊接著在9點多又收到另一條通知,告知我該文章被判定為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具體並沒有告知是哪部分的內容違反了。

通知截圖

在打開公眾號想要了解詳情後,我發現原本被我定時在6月6號發布的“驕傲的譜係:從石牆運動到驕傲月”這篇文章發表失敗。到這時,我都沒有多想,以為這可能就是一個狹隘的個體針對我公眾號文章的不滿行為。我還在回想我是不是當時定時的時候操作錯誤了。當我想要把這兩篇,一條掛在頭條,一條掛在次條,進行重新發表時,發表失敗。

之後,我以為是次條的“專題導語”文章已經被判違規不能再次發表導致的。於是,我刪掉次條文章,隻發“驕傲的譜係:從石牆運動到驕傲月”這一篇,發表失敗。

公眾號後台截圖

我開始意識到事情不對勁了。聽了一個做審核的朋友的建議——“運動”的字眼可能比較敏感,我把推文副標題“從石牆運動到驕傲月”刪掉重新發送,發表失敗。於是,我把文章轉化成圖片,發表失敗。我刪掉文章中的彩虹旗,發表失敗。我把文章的內容翻譯成英文發表,依舊發表失敗。經過一上午的折騰,我幾乎是放棄了發表成功的希望。

公眾號後台截圖

在聽了朋友安慰說可能是因為該號剛被刪除一篇文章後,對其審的比較嚴,可以過幾天在發表試試,6月10號,我開始了第二波嚐試。先是以“文字轉圖片”+“去掉彩虹旗”的版本進行重發,發表失敗。這個時候我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就幹脆直接把這篇文章做成了PDF附件的形式發表,推文標題也改成了“累了!自取吧!”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憤怒和無奈。但,誰曾想依舊發表失敗。

公眾號後台截圖

我百思不得其解。推文裏沒有任何內容,就是一個點擊跳轉,下載附件的按鈕,標題上也不包含任何敏感的詞匯。就在我準備放棄的時候,我注意到附件鏈接的標題顯示的是我文章的標題,“驕傲的譜係:從石牆運動到驕傲月”,包含“運動”的字眼。於是,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因為畢竟之前改過標題依舊發表失敗,把附件名稱中的“運動”刪掉,終於發表成功。顯示發表成功的那一刻,我並沒有任何的欣慰,而隻覺得這一切荒誕至極。

當然,整件事情還沒有結束!我準備的“驕傲”專題的第二篇文章,“驕傲月影單|6部電影,6種驕傲的模樣”於6月17號成功發出。但經過一天之後,在6月18號下午3點左右,公眾號後台再次給我發了一條通知,告知這篇文章被投訴,已遭平台刪除。

通知截圖

這隻是一篇電影推薦的文章,裏麵隻有對六部電影的推薦語,這怎麽就能違規了呢?我彼時以為,可能是“驕傲月”也是敏感詞,所以才遭刪除。於是,我刪掉“驕傲月”一詞,於當天再次發表,依舊發表失敗。

公眾號後台截圖

經過這一係列事件後,本來“驕傲”專題的三篇文章,僅有最後一篇,於6月24日發表的“驕傲的螺旋——一名個體的自述”,依然完整地存在於公眾號中,前途未卜。

這樣的審核,在別的平台也在發生。豆瓣上,《驕傲的譜係:從石牆運動到驕傲月》也難逃被鎖的命運,僅能我自己瀏覽。關於“馬可·伯格”和“瓜達尼諾”的兩篇文章剛發布時均被鎖,目前已解禁,能正常瀏覽。B站上,用電影混剪做的一個紀念石牆運動的視頻被定性為“爭議性較大”而過不了審核,被退回。視頻號上,該視頻成功定時發表,但是在發出後被通知遭投訴刪除。

B站後台截圖

視頻號後台截圖

不隻是我,不隻是一次個體的事件,是整個酷兒群體在這一兩個月內都持續不斷地在遭遇這樣的情況,而且不隻是今年才出現!據我所知的有限信息中,就有“UltraViolet紫外”和“Zhihe Society知和社”兩個賬號被封號近1個月。肯定還有著數不勝數的賬號和文章在遭遇著同樣的狀況,因為就連我這個今年5月份剛創建,40個關注裏大多都是朋友的賬號都未能幸免。

不禁要問,我們還能書寫嗎?在這裏,我沒有用“發聲”這樣的字眼,因為,會被默認地覺得文章裏具有煽動性的口號,從而合理化這次清理事件。然而,事實是,被刪除的內容大多數隻是純粹的知識類文章,像我的“驕傲的譜係”就隻是對石牆運動和驕傲月的曆史梳理,“Zhihe Society知和社”的文章大多為外文文獻的翻譯。因而,在我看來,這可以被定性為關乎到文明本身的一次極為嚴重的事件,因為,它其實不僅是抱著對某一個特定群體的敵意和抵製,而且還是針對知識和知識傳遞這種行為本身。今天可以輕而易舉地清理掉酷兒群體的知識,明天就可能是別的知識,後天就可能給大家打上思想鋼印。

強製按照一種路徑的思考並不是真的思考,被閹割的思想也並不是真的思想,文明又豈是在對知識的禁止中建立的?

關於審查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尤其是我一直在電影這個領域,聽到,看到很多因為審查而刪減或擱置的電影項目,更不要說酷兒電影本身就根本沒有上映的權力。有時候,觀眾會拿著一些外國的個別片例駁斥反審查的言論,痛斥國內的導演不會戴著鐐銬跳舞。但,當你明明可以爭取到自由自在的跳舞時,為啥一定要戴著鐐銬呢?

互聯網的這個情境和電影審查還是有點不同,前者更為嚴重。可以說,這個事件讓我意識到,互聯網的審查正在打造當下的“數字集中營”。我們的內容被打上低劣的,違禁的標簽,要麽被抹除,要麽僅能在一個專門為我們打造的空間中呈現,要麽流亡到國外的平台。或許,我們的賬號已經被編碼,報備在了某個審查表格清單中,以方便下次有組織有針對性的清洗。

難道曆史的意義是在重複曆史嗎?難道需要把那樣一段殘暴的事件再次上演嗎?當你們每天在麵對著各種戰爭後的廢墟而唏噓感歎時,難道注意不到我們的互聯網平台早已廢墟遍地,滿目瘡痍了嗎?

為此,我們能點什麽?我做不了任何事情,我隻能為我的文章寫悼文。既然我們的內容注定要在這些平台上被扼殺,那就讓各個平台充斥著我們的“墓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