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警惕針對“海歸”人才四種論調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警惕針對“海歸”人才四種論調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於 2025-07-04 11:41:0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人才的流向,也是時代的風向。近段時間以來,受地緣政治、學術環境劇烈變化等因素影響,許多早年留學、旅居海外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回國,投身不同崗位開啟新的職業生涯。

日前,世界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全職加盟中山大學,引發廣泛關注。網絡上,有人對其回歸表示歡迎,也有網絡大V揪住網傳言論質疑“是不是回來當間諜”,也有主觀臆斷“混不下去所以回來養老”等等。

一些針對海歸人才的奇談怪論,概括起來有四,不妨辨析之。

(一)回國養老“摘桃”論:“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嗎?

這類論調認為,在國家條件有限、發憤圖強之際,這批人舍近求遠、奔赴海外,沒想著為祖國人民作貢獻。如今“西邊不亮東邊亮”“蛋糕做大了”,就想著回國“摘桃子”“分蛋糕”,甚至認為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出成果的“黃金年齡”“巔峰時刻”都在海外,該養老了才想回來,“動機不純”。

有這樣一個故事。1979年,麵對“留學生可能不歸”的擔憂,鄧小平同誌目光長遠:“隻要中國發展得好,我相信他們就會回來。如果中國10年還發展不起來,我不要他們回來,回來也沒有用。”

與其說是預言,不如說是現實的必然。

人才聚集的地方,當然也是最有希望的地方。今天的中國,從卓越創新能力到優厚科研條件,從科學評價機製到政策支持力度,“梧桐樹”栽得好,自然樂於見到“鳳凰來”。

沉睡的是貓頭鷹,翱翔的才是真鳳凰。特別是,那些“低垂的果實”早就摘完了,至於更豐碩的收獲,跳得高、飛得遠才有機會夠得到。

門檻,不可謂不高。從用人單位的招聘標準來看,對歸國人才的科研水平、行業經曆、原創成果普遍提出了要求,“火眼金睛”容不下濫竽充數者、徒有虛名者、招搖撞騙者。就算偶有漏網之魚,也會在大浪淘沙的市場檢驗下去偽存真。

競爭,不可謂不激烈。在歸國人才的使用上,從科技前沿的領軍攻關,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再到國際合作的資源整合,哪一項是“躺平”“養老”就能完成的?

要在今天的中國嶄露頭角,沒幾把刷子根本支棱不起來。

價值,不可謂不明顯。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大部分三甲醫院院長,都是留學回國人員,存在感不低,貢獻也不少。

憶往昔,那群在艱苦歲月歸國奮鬥的愛國科學家,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何為“一片丹心係家國”;看當下,無數開放時代紛至遝來的海外英才,也讓我們更為直觀地感受何謂“此生無悔入華夏”。

無論是誰,不管何時,隻要肯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都能紮下根、開出花、結下果。

(二)回國人才“二流”論:“來者不能、能者不來”嗎?

這類論調認為,當前回國的這批人才都是在海外混不下去的“二流人才”,是外國拋棄的群體,因為頭戴“海歸”帽子,回國後反被當成了“寶”。

是不是寶貝,靠的是成色,而不是外觀。人才更是這樣。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動輒以“國家安全”之名肆意插手、幹擾學術研究,導致中國學者、華裔學者的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他們中很多人非但不是“二流”,恰恰因為其研究領域重要、在行業內領先,才被視為“威脅”,受到排擠、打壓。

給他們提供遮風避雨的港灣、施展才華的舞台,人才找到成長沃土,國家注入新鮮血液,何樂而不為?

更何況,今日中國,早已不是誰頂個“海歸”的帽子就被盲目推崇的年代。拿出真才實學,做出實實在在的成果,才能獲得相應崗位和待遇,這一點,對海內外人才都是一個標準、一把尺子。

再退一步講,我們也不可能要求所有歸國人才都必須是“頂尖”“一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對各領域各方麵各層次的人才需求旺盛。

隻要是在其研究領域內踏踏實實奮鬥、兢兢業業付出,符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能夠有所貢獻,就應當受到歡迎和重視。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則天下無不可成之事。

(三)出國留學“原罪”論:“姑息漢奸”嗎?

這類論調認為,選擇出國留學就是不愛國,是一種原罪,即使之後回國,也是利益驅使或無奈之舉。

“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是我國多年來奉行的留學工作方針,是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現和途徑之一。

一些自媒體針對海歸人才搞道德綁架,為博流量放大偏見,無疑是短視狹隘的,也是有害的。

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壟斷科技,更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樣樣第一。愛國不分地域,科學家要熱愛祖國,但科學的交流不能隻局限於一國。創新探索的路徑本就多元,跨國學習正是彼此借鑒、縮短技術差距的必由之路。

對於一些自媒體常常引用的“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不能隻強調後半句,而忽視前半句,兩者辯證統一。

遙看百年前,留美幼童曾被視為“賣國賊”,背後局限的視野、閉關的思維,恰是今天這類看法的母版。在“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今天,在“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的中國,我們當有“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的氣魄,更要有“廣納天下英才”的胸懷;在一些國家搞所謂“小院高牆”“脫鉤斷鏈”的現在,我們更需堅定不移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

毋庸諱言,確實有個別留學人員言行失當,甚至在出國後毀謗祖國,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將“原罪”歸因於“出國留學”。

我們要旗幟鮮明反對的,是不愛國的行為,而不應該是行為個體所在的群體。

積貧積弱時期,詹天佑、蔡紹基等留美幼童,學成回來後為祖國鐵路、教育等事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孫家棟等科學家留學歸來,成就兩彈一星偉業;改革開放初期,廣大華人華僑投資捐款,引入源源不斷資金活水;新時代以來,新能源汽車、5G技術、具身機器人的發展突破,也都離不開歸國人才的科研付出……

不同時代,同樣選擇;愛國是底色,報國是傳承。我們期待更多優秀留學人才負笈歸來,將理想與抱負融入國家發展與民族振興,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為祖國發展作貢獻。

(四)內外人才“對立”論:“同處一山、難容二虎”嗎?

這類論調認為,推崇海歸人才,就是對在本土付出辛勤汗水的人才不公平。

這種對立意識,本質上是一種零和思維,蓋因海歸人才加劇了競爭。但要看到,人才競爭的本質是能力與貢獻的比拚,而非身份標簽的較量。

今日中國,機遇足夠多,事業舞台足夠大,容得下各類人才各顯其能、各建其功。

海歸人才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本土人才更接地氣,各有優勢,完全可以產生合作的“化學反應”,取得更大的發展推動力。比如,不少互聯網企業家都有留學背景,他們通過創業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豐富了人才發展機遇;許多科研隊伍裏都有海歸人才,優勢互補,合力攻堅一個個科研難題。

不可否認,個別領域資源分配機製不完善,“重海外學曆輕國內文憑”,存在使用上不平等、待遇上不公平等現象。對此,有的地方通過“揭榜掛帥”機製,讓海內外人才同台競技、相互合作;有的地方突出“貢獻導向”,淡化人才標簽;有的地方設立“創新共同體”,鼓勵不同背景人才結對攻堅……

與其爭論不同身份的人才孰優孰劣,不如進一步優化評價標準,破偏見、破四唯、破梗阻,構建千帆競發、萬馬奔騰的生態。

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實現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選拔、引進、培養、發展,才能徹底消除雜音,實現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麵,讓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的maskpark,可能比韓國N號房更惡劣
如此生活20年,直到墜入岩漿
特朗普突然拉馬斯克一把:想讓他的公司蓬勃發展
她是貝聿銘背後的女人,卻被忽略
中國創新藥出海爆單:半年已攬下660億美元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稱“要讓藥價降低1500%”,被批數學邏輯混亂
梅根親寫回憶錄揭露凱特 戴安娜的悲劇或將重演
6名大學生選礦廠遇難 高工分析“為何救援時間長”
印度稱將全力申辦2036年奧運會 競爭對手有這幾國
特朗普試圖向馬斯克示好求和?馬斯克不買賬!
美司法部2號人物、特朗普前律師會見愛潑斯坦同夥
馬克龍稱法將承認巴勒斯坦國 美駐以大使公開嘲笑
馬克龍宣布法國將正式承認巴勒斯坦 以國不滿
特朗普對奧巴馬:有多少恨,可以胡來
俄官員:超過70國3500名外國雇傭兵參與烏軍行動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中歐承諾合作減緩氣候變暖
喬布斯27歲模特女兒開婚前派對 哈裏斯攜夫捧場
中國在太空通信領域為何落後於馬斯克的星鏈計劃?
泰國總理警告“可能升級為戰爭”!柬埔寨召集多國使節
在對方稱讚了特朗普後 美國解除了對他們的製裁
比利時駐華大使安博寧會見“著名評論家”胡錫進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警惕針對“海歸”人才四種論調

人民日報 2025-07-04 11:41:03
人才的流向,也是時代的風向。近段時間以來,受地緣政治、學術環境劇烈變化等因素影響,許多早年留學、旅居海外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回國,投身不同崗位開啟新的職業生涯。

日前,世界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全職加盟中山大學,引發廣泛關注。網絡上,有人對其回歸表示歡迎,也有網絡大V揪住網傳言論質疑“是不是回來當間諜”,也有主觀臆斷“混不下去所以回來養老”等等。

一些針對海歸人才的奇談怪論,概括起來有四,不妨辨析之。

(一)回國養老“摘桃”論:“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嗎?

這類論調認為,在國家條件有限、發憤圖強之際,這批人舍近求遠、奔赴海外,沒想著為祖國人民作貢獻。如今“西邊不亮東邊亮”“蛋糕做大了”,就想著回國“摘桃子”“分蛋糕”,甚至認為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出成果的“黃金年齡”“巔峰時刻”都在海外,該養老了才想回來,“動機不純”。

有這樣一個故事。1979年,麵對“留學生可能不歸”的擔憂,鄧小平同誌目光長遠:“隻要中國發展得好,我相信他們就會回來。如果中國10年還發展不起來,我不要他們回來,回來也沒有用。”

與其說是預言,不如說是現實的必然。

人才聚集的地方,當然也是最有希望的地方。今天的中國,從卓越創新能力到優厚科研條件,從科學評價機製到政策支持力度,“梧桐樹”栽得好,自然樂於見到“鳳凰來”。

沉睡的是貓頭鷹,翱翔的才是真鳳凰。特別是,那些“低垂的果實”早就摘完了,至於更豐碩的收獲,跳得高、飛得遠才有機會夠得到。

門檻,不可謂不高。從用人單位的招聘標準來看,對歸國人才的科研水平、行業經曆、原創成果普遍提出了要求,“火眼金睛”容不下濫竽充數者、徒有虛名者、招搖撞騙者。就算偶有漏網之魚,也會在大浪淘沙的市場檢驗下去偽存真。

競爭,不可謂不激烈。在歸國人才的使用上,從科技前沿的領軍攻關,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再到國際合作的資源整合,哪一項是“躺平”“養老”就能完成的?

要在今天的中國嶄露頭角,沒幾把刷子根本支棱不起來。

價值,不可謂不明顯。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大部分三甲醫院院長,都是留學回國人員,存在感不低,貢獻也不少。

憶往昔,那群在艱苦歲月歸國奮鬥的愛國科學家,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何為“一片丹心係家國”;看當下,無數開放時代紛至遝來的海外英才,也讓我們更為直觀地感受何謂“此生無悔入華夏”。

無論是誰,不管何時,隻要肯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都能紮下根、開出花、結下果。

(二)回國人才“二流”論:“來者不能、能者不來”嗎?

這類論調認為,當前回國的這批人才都是在海外混不下去的“二流人才”,是外國拋棄的群體,因為頭戴“海歸”帽子,回國後反被當成了“寶”。

是不是寶貝,靠的是成色,而不是外觀。人才更是這樣。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動輒以“國家安全”之名肆意插手、幹擾學術研究,導致中國學者、華裔學者的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他們中很多人非但不是“二流”,恰恰因為其研究領域重要、在行業內領先,才被視為“威脅”,受到排擠、打壓。

給他們提供遮風避雨的港灣、施展才華的舞台,人才找到成長沃土,國家注入新鮮血液,何樂而不為?

更何況,今日中國,早已不是誰頂個“海歸”的帽子就被盲目推崇的年代。拿出真才實學,做出實實在在的成果,才能獲得相應崗位和待遇,這一點,對海內外人才都是一個標準、一把尺子。

再退一步講,我們也不可能要求所有歸國人才都必須是“頂尖”“一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對各領域各方麵各層次的人才需求旺盛。

隻要是在其研究領域內踏踏實實奮鬥、兢兢業業付出,符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能夠有所貢獻,就應當受到歡迎和重視。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則天下無不可成之事。

(三)出國留學“原罪”論:“姑息漢奸”嗎?

這類論調認為,選擇出國留學就是不愛國,是一種原罪,即使之後回國,也是利益驅使或無奈之舉。

“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是我國多年來奉行的留學工作方針,是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現和途徑之一。

一些自媒體針對海歸人才搞道德綁架,為博流量放大偏見,無疑是短視狹隘的,也是有害的。

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壟斷科技,更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樣樣第一。愛國不分地域,科學家要熱愛祖國,但科學的交流不能隻局限於一國。創新探索的路徑本就多元,跨國學習正是彼此借鑒、縮短技術差距的必由之路。

對於一些自媒體常常引用的“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不能隻強調後半句,而忽視前半句,兩者辯證統一。

遙看百年前,留美幼童曾被視為“賣國賊”,背後局限的視野、閉關的思維,恰是今天這類看法的母版。在“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今天,在“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的中國,我們當有“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的氣魄,更要有“廣納天下英才”的胸懷;在一些國家搞所謂“小院高牆”“脫鉤斷鏈”的現在,我們更需堅定不移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

毋庸諱言,確實有個別留學人員言行失當,甚至在出國後毀謗祖國,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將“原罪”歸因於“出國留學”。

我們要旗幟鮮明反對的,是不愛國的行為,而不應該是行為個體所在的群體。

積貧積弱時期,詹天佑、蔡紹基等留美幼童,學成回來後為祖國鐵路、教育等事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孫家棟等科學家留學歸來,成就兩彈一星偉業;改革開放初期,廣大華人華僑投資捐款,引入源源不斷資金活水;新時代以來,新能源汽車、5G技術、具身機器人的發展突破,也都離不開歸國人才的科研付出……

不同時代,同樣選擇;愛國是底色,報國是傳承。我們期待更多優秀留學人才負笈歸來,將理想與抱負融入國家發展與民族振興,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為祖國發展作貢獻。

(四)內外人才“對立”論:“同處一山、難容二虎”嗎?

這類論調認為,推崇海歸人才,就是對在本土付出辛勤汗水的人才不公平。

這種對立意識,本質上是一種零和思維,蓋因海歸人才加劇了競爭。但要看到,人才競爭的本質是能力與貢獻的比拚,而非身份標簽的較量。

今日中國,機遇足夠多,事業舞台足夠大,容得下各類人才各顯其能、各建其功。

海歸人才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本土人才更接地氣,各有優勢,完全可以產生合作的“化學反應”,取得更大的發展推動力。比如,不少互聯網企業家都有留學背景,他們通過創業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豐富了人才發展機遇;許多科研隊伍裏都有海歸人才,優勢互補,合力攻堅一個個科研難題。

不可否認,個別領域資源分配機製不完善,“重海外學曆輕國內文憑”,存在使用上不平等、待遇上不公平等現象。對此,有的地方通過“揭榜掛帥”機製,讓海內外人才同台競技、相互合作;有的地方突出“貢獻導向”,淡化人才標簽;有的地方設立“創新共同體”,鼓勵不同背景人才結對攻堅……

與其爭論不同身份的人才孰優孰劣,不如進一步優化評價標準,破偏見、破四唯、破梗阻,構建千帆競發、萬馬奔騰的生態。

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實現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選拔、引進、培養、發展,才能徹底消除雜音,實現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麵,讓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