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鬆現在有多火呢?
打開中國馬拉鬆官網你會看到,光是今年 4、5 月份,全國各地就進行了 150 場馬拉鬆比賽,約等於每天 2.45 場。[1]

整體趨勢也是放開後一整個大井噴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2]
然而,即便主辦方忙到雙腳踩出火星子,想參賽的人還是太多,馬拉鬆都不夠用了!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但凡熱門點的賽事,中簽率一律不足 10%,「比周傑倫演唱會門票還難搶」。
人們對馬拉鬆近乎癡狂的熱情,甚至催生出了黃牛。二手平台上,一個賽事名額被炒到了 800 元以上,差不多是報名費的 4~8 倍。

某魚上刷到的蘭馬名額
圖片來源:自己截的
這還隻是看得見的花銷,看不見的花銷還有食宿費、交通費、訓練費、裝備費……以至於社交平台上湧現了「月薪兩萬,跑不起馬拉鬆」的調侃。
不過更讓人沒想到的,是算來算去,最後卻漏算了一大筆要投注的費用——「康複費」。
不少加入馬拉鬆大軍的人卷生卷死的結果,竟是從跑道上的跑友,變成了康複科的病友。

「跑馬的終點是康複門診」
圖片來源:小
馬拉鬆常見損傷三件套
一套不如一套
在康複科,一個一瘸一拐挪步到診室上繳「健康稅」的跑者,可能正和一個伏案久坐的死宅擦身而過——你「延遲性肌肉酸痛」,他「腰椎間盤緣性腰痛」。
而拿著不鏽鋼筋膜刀正賣力刮拭患者大腿肌群的康複師,麵對的可能是一枚辦公室綜合症的牛馬,也可能是剛跑完一場全馬的跑友——她「小腿酸脹」,你「髂脛束過度摩擦」。
那一刻,一個共同的疑問盤旋在彼此心頭:跑馬拉鬆和久坐相比,到底誰更不健康?!
跑馬拉鬆前:

跑馬拉鬆後:

?
● 髕股疼痛綜合征(跑步膝):由於跑姿錯誤(包括但不限於膝蓋內扣)、股四頭肌失衡、髕骨外移等原因,膝蓋骨與股骨滑車溝之間的關節麵,壓力不均或軌跡異常,導致膝蓋鈍痛,「跑完第二天,下個樓梯跟膝蓋裏塞了沙子似的,又澀又痛」。[3]
● 髂脛束綜合征(ITBS):多半是臀中肌無力、跑姿內扣或跑量驟增,髂脛束與股骨外上髁反複摩擦引發炎症。按壓大腿外側會像被容嬤嬤紮了一針,嚴重的正常走路都會感到刺痛。[4]
● 跟腱炎:跟腱反複承受跑步衝擊,步頻過低、小腿肌群僵硬、跑鞋不合適或跑步時突然加速等,讓跟腱過度負荷,發炎或退化。襪子脫下來可能看到腳後跟上方已經腫脹、發熱,碰一下就疼得肌肉反射性收縮。[5]
以上被很多康複師列為《馬拉鬆常見損傷三件套》。

圖片來源:二創 irasutoya
有數據顯示,在馬拉鬆比賽中,參賽者主要損傷部位集中在下肢,最為常見的就是跑步膝。[6]其他損傷還包括肌肉拉傷、肌腱炎、應力性骨折等。[7]
在這些手段狠辣的傷痛麵前,一個馬拉鬆老鳥興許還能表現得波瀾不驚。
但剛入坑的小白,躺在理療室,聽著超聲波探頭在他的疼痛部位緩慢打轉、發出機器的嗡鳴時,八成悔得腸子都青:蒼天呐,為什麽沒人告訴我花錢跑完步,還得付費做康複?!

圖片來源:評論區截圖
極限運動的健康風險
被嚴重低估了
很多人以為的馬拉鬆,好像跟跑步沒啥區別。
簡單、沒花活兒、有腿就行。
just pao it.
這絕對是認!知!誤!區!跑馬,可不等於跑步啊!!!
從健康角度來說,一些研究指出:馬拉鬆確實有它的益處,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利好心肺功能。[8]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8]
但更值得被大多數普通人知道、好好宣講的,是馬拉鬆「直升機式爆火」背後,被忽視的安全隱患。
馬拉鬆看似簡單,實則是非常危險的極限高強度運動。
尤其對於跑步經驗不足的新手小白來說,完全就是一場針對體能、耐力、心肺功能的極限大考。
如果你缺乏基本知識和風險認知,盲目參加,真的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身體損傷,危及生命也絕非危言聳聽。

過來人都知道,康複科可能是跑馬的終點,但絕不是起點。
光比賽現場狀況百出的「災難」情形,就夠人喝一壺的。
● 上來就衝太猛、口吐白沫、暈厥倒地的。

不是他,但差不多就這樣
圖片來源:畫的就是西海岸
● 跑著跑著腿突然抽筋,像被燕小六點了穴的。

be like
機器人:要不你還是送我去春晚呢?
圖片來源:環球網
● 腳底或其他皮膚,由於裝備準備錯誤,過度磨損,疼到想把身體蜷起來的。

裝備不充分的馬拉鬆跑者
都不知道要買乳貼
圖片來源:東方體育日報
● 還有事先沒準備能量膠等物資,跑到低血糖的。
主辦方確實會在補給站發放巧克力、凝膠、鹽丸等,但問題是跑太慢,還輪得到你嗎!
● 中途吃了補給,又可能腸胃不適,惡心、腹瀉。
研究發現,胃腸道不適可能是馬拉鬆比賽中最經典的症狀之一,在首次喝碳酸飲料或凝膠的新手小白身上更多發。[9]
● 至於更危險、卻也更常聽到的「橫紋肌溶解症」——
馬拉鬆一跑就是好幾個小時,半馬還好點兒,全馬那 42 公裏幹下來,骨骼肌在長時間高強度的收縮和擴張後,肌肉纖維和細胞結構都很容易損傷,細胞內物質如肌紅蛋白等釋放入血,導致橫紋肌溶解。
要是還趕上比賽那天極端天氣,又熱濕度又大,身體大量出汗、脫水等多項因素一結合,還可能引發急性腎損傷甚至腎衰竭。[10]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各種狀況背後的根本,主要還是小看馬拉鬆了,它絕不是「堅持多跑一會兒」那麽簡單:
麵對超長距離,日常不動或動得不夠的身體,壓根兒沒有做好準備,發力方式,肌肉強度,心肺功能,能量調用……甚至裝備可能都跟不上。
要不中國田徑協會報告顯示,2024 年馬拉鬆認證賽事完賽率隻有 26.08% 呢。
很多事情就像馬拉鬆,成了的是故事,瘸了就是事故。
當你拐著腿在醫院走廊裏排號的一刻,你也將很難分清究竟是你在跑馬拉鬆,還是馬拉鬆把你給跑了。
會認慫算好的
硬撐跑完,落下後遺症更糟
半路認慫,覺得身體不對勁就放棄,這算好的。
怕就怕置身現場熱血沸騰的氛圍,加上馬拉鬆參賽者經常具備「良性自虐」心態,享受挑戰極限的快感[11]——
一上頭,拖著傷痛、硬撐著跑完全馬,獎牌可能到手了,人卻廢了。
要知道,馬拉鬆起源的最大傳說,是雅典士兵菲迪皮德斯為了把打仗勝利的消息帶回去,一口氣跑了 42 公裏,然後,他就給當場累死了!
對,就是他

意誌力並不總能帶你殺出重圍
也可能讓你恍惚間看見太奶
傳說雖然隻是傳說,現實裏馬拉鬆這種極限運動的風險,卻不隻是隨便說說。專業運動員跑猝死的個例也不算少。[12]
你看馬拉鬆賽事現場,固定距離就會設置救護車和救護站,那都不是主辦方沒事兒閑的。
人生沒有極限,但人體有啊!
更別說有些損傷,你短期內是看不出來的。《 Nature 》子刊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馬拉鬆選手在持續跑了 42 公裏後,大腦結構發生了巨變。[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