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債務規模達1470億元,債權人超8400家,覆蓋全國30餘個城市,房地產行業迄今規模最大的重整案近日引發社會各界關注。5月11日,金科股份(*ST金科
?000656.SZ)發布公告稱,《金科股份重整計劃》及《重慶金科重整計劃》均已獲第二次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且重慶五中院已裁定批準公司及重慶金科的重整計劃,並終止公司及重慶金科的重整程序。
這意味著,在經曆三年多的財務困境後,金科股份終於邁出了“重生”的關鍵一步,這場房地產化債大戲終於邁入了新的階段。更重要的是,這也給其他正陷入債務困境中的地產企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路徑。
然而,相較於破產清算,百萬債權清償率最低僅為1折的重整方案讓債權人感覺“味同嚼蠟”,具體清償方案在後續執行過程中,仍麵臨多重考驗。此外,在近年來深陷沉重債務泥潭及公司去年淨利潤虧損300多億元的困境下,財報顯示,金科股份多位高管年薪依然超過百萬,引發市場及債權人廣泛質疑。業界觀察,金科
未來能否實現業務轉型和盈利修複,將是決定此次重整最終成敗的關鍵。
百萬債權清償率最低1折,債權人曾多次拒絕清償協議
不經意間,金科股份成為近年來A股首家正式進入重整程序的大型上市房企。
從2021年開始,隨著整個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再加上“三道紅線”政策落地後、房企融資渠道的全麵收緊,金科股份作為典型的高杠杆房企首當其衝,流動性迅速惡化。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金科負債總額已達到2271億元,一年內到期債務350.6億元,而貨幣資金僅27.69億元,現金短債比低至0.05136。更嚴峻的是,2023年6月,金科股份因3.25億美元境外債違約正式暴雷,市場信心跌入穀底的同時,尋求司法重整成為公司的自救路徑。
金科的重整計劃始於2024年2月21日,彼時公司正式向重慶五中院申請破產重整,成為業界首例主動尋求重組案件。金科股份當時發布公告稱,因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公司股票於2024年4月23日停牌一天,並自2024年4月24日複牌交易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金科股份”變更為“*ST金科”。
法院方麵給出的《民事裁定書》顯示,去年2月21日,申請人金科股份和重慶金科以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本院申請破產重整。本院於2024年4月10日組織召開聽證會,參加聽證的大部分債權人表示支持金科股份重整。
2024年5月,金科股份重整管理人開展債權審查、資產評估及重整草案製定等工作,並向社會公開招募潛在的產業投資人和財務投資人。同年11月,上海品器和北京天綠聯合體(下稱“聯合體”)中選金科股份重整產業投資人。隨後,金科又引入中國長城
資產、四川發展證券基金等產業投資人,至此,形成“優質資本+央企AMC+地方國企”的投資組合。而這場涉及千億級的“債務手術”,僅靠26.28億元戰略投資款便實現了杠杆撬動。
金科的重整計劃中,母公司金科股份和子公司重慶金科二者同時與債權人進行多輪溝通。《金科股份重整計劃》顯示,在重整狀態下,按照重整計劃確定的債權清償方案,破產費用及共益債務獲得全額清償;有財產擔保債權將在擔保物價值範圍內優先受償,職工債權、稅款債權和5萬元以下的普通債權獲得100%清償,債權金額為100萬元的普通債權首次分配綜合清償率預計為22.36%。百萬債權的清償率相當於2折。而重慶金科給出的重整方案顯示,債權金額為100萬元的普通債權首次分配綜合清償率預計為11.64%,百萬債權的清償率相當於1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金科股份與重慶金科曾分別召開重整計劃的第二次債權人會議,其中,重慶金科的重整計劃並沒有得到普通債權組的表決通過。當時,反對聲音主要是債權人認為重慶金科給出的清償率實在太低。隨後,經過多輪博弈,債權人考慮到如果始終拒絕重整方案,法院可以強裁,最終無奈接受了這份清償協議。
這意味著,對於債權人而言,同意重整雖然無法獲得全額清償,但相較於破產清算,能減少一部分損失。值得關注的是,債權人拿到的補償形式不隻有現金,還有轉增股票和信托受益權。本質是將風險分散、將賬期拉長,把金科未來的經營成果部分前置變成“債務補償”。最終能否完全兌現清償協議,全看金科未來的造血能力和對侵占資產的追責執行力。
去年淨利潤虧損300多億元,金科多位高管仍拿百萬年薪
盡管重整方案獲批為金科股份贏得了喘息之機,但其2024年的財報數據仍暴露出深層次危機。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金科股份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75.55億元,同比下降56.43%;淨利潤虧損319.69億元,同比擴大266.11%;扣非歸母淨利潤為-284.18億元,同比下降284.37%;基本每股收益-6.04元;結算麵積同比下降約53%至405萬平方米。
對於虧損原因,金科股份在年報中解釋稱,一方麵,公司整體項目銷售下滑,報告期內達到交付條件的項目同比大幅減少,結轉收入下降至276億元,結轉毛利潤同比減少48億元;同時,經營性物業的出租率、租金水平及客流量的下降,導致以公允價值計量的經營性物業價值同比減少約12億元。另一方麵,受市場因素、公司債務逾期導致項目板結,以及剩餘可售項目多集中在三四線城市的影響,2024年金科股份按照會計準則計提並表子公司存貨跌價準備130億元。更嚴峻的是現金流狀況,2024年金科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為-6.74億元,雖然較2023年的-35.38億元有所改善,但仍處於負值狀態。
步入2025年之後,金科仍深陷虧損泥潭難以自拔。今年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 7.53億元, 同比下滑89.97%;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 16.17億元, 同比下滑39.27%;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 -3.34億元,
同比增長64.12%。
值得關注的是,日前,金科股份董事長周達等高管被重慶證監局采取監管談話措施,原因是2021年,金科股份因減值測算引用數據有誤、預計售價不合理等,造成部分存貨跌價準備計提不充分,這也反映出公司治理方麵存在的問題。
經營困局之下,金科高管們的年薪卻仍然十分可觀,這也引發諸多債權人的強烈不滿。
去年財報數據顯示,從薪酬看,*ST金科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合計領取報酬1289.30萬元,平均薪酬152.41萬元,年薪中位數為161.82萬元。其中,聯席總裁王偉薪酬最高為177.42萬元,副總裁及董事會秘書張強薪酬最低為124.46萬元。數據顯示,*ST金科股價從2022年末的1.91元,到2024年末的1.73元,跌幅9.42%。可以看出,在公司股價近年來連續下跌的情況下,董事和高管的薪酬仍然保持增長。
爭議之外,本次重整方案對其他正陷入債務困境中的地產企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路徑。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房企債務到期規模達5257億元,尤其在三季度,到期規模約1574億元。與此同時,不少房企也在積極推出清償協議和重整方案,依然在談判桌上和債權人拉鋸。
中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認為,作為首家進行司法重整的全國性上市房企,金科通過“司法重整+戰投賦能+業務轉型”模式,驗證了房企化解債務風險的可行性路徑。其經驗表明,通過法治化、市場化手段重構經營模式,房企完全有望實現“破繭重生”,這對穩定行業預期、加速市場出清具有重要示範價值。
在業內人士看來,重整計劃的批準隻是第一步,後續執行過程中,仍麵臨多重考驗。特別是在當前房地產銷售尚未明顯回暖的背景下,如何實現業務轉型和盈利修複,將是決定重整最終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