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全國最下飯的小城,裝下半部湘菜史

全國最下飯的小城,裝下半部湘菜史

文章來源: 九行Travel 於 2025-05-19 19:07:1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位於湖南中部的湘C“湘潭”,與長沙、株洲形成一個品字形狀,並稱“長株潭都市圈”。三座城市隻需坐地鐵就能相互抵達,因為這緊密的關係,也有人調侃:湖南人有自己的“長三角”和“株三角”。

俗話說:“玩在長沙,吃在湘潭。”不同於長沙的潮流熱鬧、株洲的工業氣質,“好吃”是湖南C城的重要標簽。去過湘潭的人,幾乎都要感歎這座城市自帶的超強“飯張力”。

△湘潭特色菜——水煮活魚。(圖/視覺中國)

小炒雞在鐵鍋裏翻騰,軟糯的米粉吸附著湯汁,毛氏紅燒肉和米飯融合……在“一天吃八頓”的湘潭,食物或許是了解這座城市的最佳媒介。

湘潭是一座以水命名的城市,古稱“潭州”。自南朝梁天監年間置縣以來,已經有1500多年的曆史。因為地處湘江之曲而多“潭”,得名為“湘潭”。

△俯瞰湘潭萬樓。(圖/視覺中國)

作為有著悠久曆史的古城,這裏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支脈——湖湘文化的發源地。南宋時期,胡安國父子在湘潭碧泉書院開創了“湖湘學派”,之後又出現了以嶽麓書院為代表的一批湖湘書院,使湖南成為宋明理學的南方中心。

從南宋理學,到曾國藩和湘軍集團洋務運動救亡衛道,再到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湘潭走出的湖湘文化從未缺席,始終影響著中國曆史的進程。

而回顧近現代曆史,湘潭這座城市,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名人聚集地”。甚至不少遊客還會專程到當地品嚐名人同款美食。

△韶山毛澤東同誌故居。(圖/視覺中國)

比如,那道家喻戶曉的以偉人命名的湘潭名菜——毛氏紅燒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毛澤東曾在三大戰役前豪邁地說:“隔三天吃一頓紅燒肉,就能打勝仗。”

1914年,毛澤東還是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學校每個周六“打牙祭”的菜,就是紅燒肉。帶皮的豬五花肉,炒糖色,放八角、桂皮、香葉,砂鍋煨煮,十分美味下飯。

△毛式紅燒肉。(圖/視覺中國)

工作以後,毛主席依然對這道菜很鍾情,而為他掌勺20年的廚師程汝明對這道菜不斷鑽研和改良。相傳,毛澤東很長一段時間不吃醬油,程汝明就用糖和鹽調味和調色,也打造出毛氏紅燒肉“不放醬油”的專屬風格。

懂美食的湘潭人,不隻毛主席。畫家齊白石筆下常見的白菜、螃蟹,都是他愛吃的食物。定居北京後,他曾說自己時常想念湘潭的矮腳白菜。而螃蟹,也是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的符號。

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山區一個農民家庭,四十歲以前,他一直在家鄉為鄉民作畫。1895年,齊白石與黎鬆庵等人在湘潭組建了“羅山詩社”,與社友們以花箋詩文唱和往來。

△齊白石畫蟹。(圖/小紅書截圖)

在多年後,齊白石在寫給黎鬆庵的信中回憶這段時光,也不忘提到螃蟹:“日將夕,與二三子遊於杉溪之上,仰觀羅山蒼翠,幽鳥歸巢,俯瞰溪水澄清,見蟛蜞(螃蟹)橫行自若。……月已西斜,尚不欲眠。”

齊白石在《螃蟹圖》上題句:“借山館後有石井,井外嚐有蟹橫行於綠苔上,餘細觀九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規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畫此者不能知。”“借山館”指的也是齊白石於1906年在家鄉所買的房屋。可見他對湘潭記憶,也常與食物相連。

從湘潭走出的一眾名人,他們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除了前文所述,還有開國元勳彭德懷、將領黃公略。晚清重臣曾國藩、左宗棠,也都是湘潭人。

湘潭又被稱作“蓮城”。戰國時期,蓮就已經紮根於此。

屈原曾在《離騷》中寫下的“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讓人直觀感受到蓮和湘楚之地的緣分。而南朝江淹的《蓮花賦》:“著縹菱兮出波,攬湘蓮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客兮南楚”。其中提到的“湘蓮”“南楚”,也都展現了湘蓮的悠長曆史。

△湘蓮。(圖/視覺中國)

“粒粒如珠,溫潤如玉”。湘潭種植的湘蓮蛋白質、澱粉含量都高於其他品種。其中典型代表是湘潭出產的“寸三蓮”,因其“三粒一寸”的大小和極高品質,被譽為“中國第一蓮子”。明清時期,湘潭白石鋪的“寸三蓮”甚至被列為貢品,稱為“貢蓮”。

如今,湘蓮葉已經是注冊了地理商標的知名農產。當地的知名甜品——冰糖湘蓮,清涼去火的蓮子經過熬煮,入口軟糯甘甜,是吃湘菜時最好的甜品搭子。

△冰糖湘蓮,湘菜的完美搭檔。(圖/圖蟲創意)

除了湘蓮,湘潭的另一標誌性食物是米粉。以“嗦粉”著稱的湖南,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米粉派係”。

和長沙米粉相比,湘潭米粉更軟、更薄,因此更容易吸附湯汁,湯底以豬骨原湯為主。不同於長沙流行的“炒碼”,湘潭米粉的菜碼大多隻是簡單的肉絲、榨菜、剁辣椒,吃著口感爽滑,又滋味十足。

△必打卡的湘潭米粉。(圖/小紅書截圖)

其中最知名的,是隱藏在湘潭老街裏的“十八總大碼頭米粉”。每天營業時間一到,巷子裏就會排起長隊。當長沙的米粉店已經“卷”到24小時營業,湘潭的米粉店還保留著傳統的營業時間,隻在上午和晚上營業。

粉店招牌中的“十八總”,是當地的老地名。古時,湘潭城位於湘江河西,主體部分就是沿著湘江河邊的一條老街,這條老街每一到兩裏設有一個集市,又稱作“總”。從湘江村一級渠,到窯灣街道的石子腦,依次是“一總”到“十八總”。

△窯灣老街,昔日繁華依稀可見。(圖/視覺中國)

十八總附近的“窯灣”,曾是清代時增添的“十九總”,也是當時熱鬧的商業街區。明清時期,湘潭商業繁榮,“萬商雲集,千帆林立”,有著“金湘潭”的稱號。其因為良好的水路運輸位置,一躍成為當時的交通、商貿重地。

嘉慶年間,《湖南省誌》記載湘潭商業繁華的情形:“城總市鋪相連幾十裏,其最稠者則在十總以上。甲乙之貨雲屯霧集,為湖南一大碼頭。”本地民謠中,也有“千年十八總,傳世金湘潭”的說法。

到了今天,見證了湘潭輝煌時刻的窯灣,已是知名曆史文化街區,也是遊客們的必去之處。

在很多人心裏,湘潭的“湘”,也是湘菜的“香”。

火辣入味的湘菜,是這趟旅程的重頭戲。走在街上,你能看到不少名叫“缽子菜”的餐館。辣椒炒肉、紅燒魚塊、粉蒸臘肉……各種炒好、煮好的菜裝在陶製“缽子”裏,再放到蒸屜上持續加熱,食客們可以隨意挑選。因為分量小、種類多,缽子菜可以真正做到“花兩位數吃十道菜”。

△湘潭特色缽子菜,十個願望一次滿足。(圖/小紅書截圖)

除了毛氏紅燒肉,剁椒魚頭也是知名的湘潭“毛氏菜”。

湘潭的剁椒魚頭,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清代雍正年間,反清文人黃宗憲在出逃路上途經一處農家。夫婦兩人從池塘中捕撈一條胖頭魚,用以款待黃宗憲。他們把魚身煮湯,魚頭和剁辣椒一起蒸。黃宗憲吃後無法忘懷,回去就讓家廚改良成了一道“剁椒魚頭”。

用當地發酵製成的剁辣椒醬,配上湖南人所說的“雄魚頭”,再以豉油、薑、蔥、蒜等輔料蒸製——滋味濃鬱的剁椒魚頭,還有著生活紅紅火火的美好祝願。

△湘潭經典名菜——剁椒魚頭。(圖/視覺中國)

湘潭人最會烹飪魚,除了剁椒魚頭,另一道名菜是水煮活魚。它是一道誕生於十八總碼頭的非遺名菜。以湘江捕撈的黃鴨叫或鱅魚現殺,先用熱油煎,再放湯煮,以紫蘇、香蔥、豆豉調味。不同於其他湘菜所突出的辣味,魚慢慢煮出奶白色的湯,主打一個味道鮮美。

濃烈的湘菜少不了小吃、甜點搭配。湘潭的著名小吃“腦髓卷”,名字略顯驚悚,但味道十分溫柔。豬肥膘和白糖做餡料,以麵皮一層層卷上,趁熱吃軟糯香甜。

△湘潭腦髓卷。(圖/小紅書截圖)

同樣名字“迷惑”的還有雪水臭豆腐,正宗的做法是用前一年收集的幹淨的雪,融化後作為鹵水製作發酵臭豆腐,下鍋炸後外脆裏嫩、味道獨特。而對年輕人來說,湘潭的蔥油粑粑、雞腿麵包,更是童年記憶。

本地人都說:“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寫。”湘潭的食物,不僅能喂飽食客們的“湘菜胃”,也能串聯起這座小城的曆史與今天。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李承鵬:塔西佗,服不服及杭州糞水的《時間撿屎》
華女18歲懷孕偷渡美國 21年後“功成名就”卻遭驅逐
司法部5月告知川普 他反複出現在愛潑斯坦文件中…
華人地下夜總會被突襲 涉毒品性交易 多名無證移民被捕!
誰也沒想到,特朗普竟會栽在一個死去6年的人手上




24小時討論排行

東北大學6名大學生“溺亡”,讓人後背發涼
糞水+鉛中毒發酵 央視急播:美國近半自來水有毒
紐約時報:從邊境小城滿洲裏看中國如何支撐俄羅斯經濟
特朗普誇耀施壓使日本讓步,追加采購美國數十億軍火
自來水臭了一天,居民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觀察:特朗普強硬的關稅策略正在取得成效
半年不到,DeepSeek已跌落神壇?用戶都去哪了?
德媒:特朗普成功挑撥離間了歐中的關係
內蒙古6大學生參觀礦場 全部溺亡 掀網絡熱議
為了逃避高額學貸 美國年輕人紛紛開始跑路海外了
奧巴馬抨擊特朗普關於2016年大選"叛國"的説法"荒謬"
學者開投票 中國網友竟一麵倒挺民進黨 原因毛骨悚然
東北大學6學生溺斃:3負責人被捕 現場直擊組圖
愛潑斯坦案令特朗普很憤怒 “第一次看到白宮癱瘓了”
杜建英被曝另有丈夫且從未離婚 私生子身份恐成疑
奧巴馬還有道“免罪金牌”,是特朗普給他留下的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全國最下飯的小城,裝下半部湘菜史

九行Travel 2025-05-19 19:07:16

位於湖南中部的湘C“湘潭”,與長沙、株洲形成一個品字形狀,並稱“長株潭都市圈”。三座城市隻需坐地鐵就能相互抵達,因為這緊密的關係,也有人調侃:湖南人有自己的“長三角”和“株三角”。

俗話說:“玩在長沙,吃在湘潭。”不同於長沙的潮流熱鬧、株洲的工業氣質,“好吃”是湖南C城的重要標簽。去過湘潭的人,幾乎都要感歎這座城市自帶的超強“飯張力”。

△湘潭特色菜——水煮活魚。(圖/視覺中國)

小炒雞在鐵鍋裏翻騰,軟糯的米粉吸附著湯汁,毛氏紅燒肉和米飯融合……在“一天吃八頓”的湘潭,食物或許是了解這座城市的最佳媒介。

湘潭是一座以水命名的城市,古稱“潭州”。自南朝梁天監年間置縣以來,已經有1500多年的曆史。因為地處湘江之曲而多“潭”,得名為“湘潭”。

△俯瞰湘潭萬樓。(圖/視覺中國)

作為有著悠久曆史的古城,這裏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支脈——湖湘文化的發源地。南宋時期,胡安國父子在湘潭碧泉書院開創了“湖湘學派”,之後又出現了以嶽麓書院為代表的一批湖湘書院,使湖南成為宋明理學的南方中心。

從南宋理學,到曾國藩和湘軍集團洋務運動救亡衛道,再到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湘潭走出的湖湘文化從未缺席,始終影響著中國曆史的進程。

而回顧近現代曆史,湘潭這座城市,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名人聚集地”。甚至不少遊客還會專程到當地品嚐名人同款美食。

△韶山毛澤東同誌故居。(圖/視覺中國)

比如,那道家喻戶曉的以偉人命名的湘潭名菜——毛氏紅燒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毛澤東曾在三大戰役前豪邁地說:“隔三天吃一頓紅燒肉,就能打勝仗。”

1914年,毛澤東還是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學校每個周六“打牙祭”的菜,就是紅燒肉。帶皮的豬五花肉,炒糖色,放八角、桂皮、香葉,砂鍋煨煮,十分美味下飯。

△毛式紅燒肉。(圖/視覺中國)

工作以後,毛主席依然對這道菜很鍾情,而為他掌勺20年的廚師程汝明對這道菜不斷鑽研和改良。相傳,毛澤東很長一段時間不吃醬油,程汝明就用糖和鹽調味和調色,也打造出毛氏紅燒肉“不放醬油”的專屬風格。

懂美食的湘潭人,不隻毛主席。畫家齊白石筆下常見的白菜、螃蟹,都是他愛吃的食物。定居北京後,他曾說自己時常想念湘潭的矮腳白菜。而螃蟹,也是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的符號。

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山區一個農民家庭,四十歲以前,他一直在家鄉為鄉民作畫。1895年,齊白石與黎鬆庵等人在湘潭組建了“羅山詩社”,與社友們以花箋詩文唱和往來。

△齊白石畫蟹。(圖/小紅書截圖)

在多年後,齊白石在寫給黎鬆庵的信中回憶這段時光,也不忘提到螃蟹:“日將夕,與二三子遊於杉溪之上,仰觀羅山蒼翠,幽鳥歸巢,俯瞰溪水澄清,見蟛蜞(螃蟹)橫行自若。……月已西斜,尚不欲眠。”

齊白石在《螃蟹圖》上題句:“借山館後有石井,井外嚐有蟹橫行於綠苔上,餘細觀九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規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畫此者不能知。”“借山館”指的也是齊白石於1906年在家鄉所買的房屋。可見他對湘潭記憶,也常與食物相連。

從湘潭走出的一眾名人,他們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除了前文所述,還有開國元勳彭德懷、將領黃公略。晚清重臣曾國藩、左宗棠,也都是湘潭人。

湘潭又被稱作“蓮城”。戰國時期,蓮就已經紮根於此。

屈原曾在《離騷》中寫下的“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讓人直觀感受到蓮和湘楚之地的緣分。而南朝江淹的《蓮花賦》:“著縹菱兮出波,攬湘蓮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客兮南楚”。其中提到的“湘蓮”“南楚”,也都展現了湘蓮的悠長曆史。

△湘蓮。(圖/視覺中國)

“粒粒如珠,溫潤如玉”。湘潭種植的湘蓮蛋白質、澱粉含量都高於其他品種。其中典型代表是湘潭出產的“寸三蓮”,因其“三粒一寸”的大小和極高品質,被譽為“中國第一蓮子”。明清時期,湘潭白石鋪的“寸三蓮”甚至被列為貢品,稱為“貢蓮”。

如今,湘蓮葉已經是注冊了地理商標的知名農產。當地的知名甜品——冰糖湘蓮,清涼去火的蓮子經過熬煮,入口軟糯甘甜,是吃湘菜時最好的甜品搭子。

△冰糖湘蓮,湘菜的完美搭檔。(圖/圖蟲創意)

除了湘蓮,湘潭的另一標誌性食物是米粉。以“嗦粉”著稱的湖南,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米粉派係”。

和長沙米粉相比,湘潭米粉更軟、更薄,因此更容易吸附湯汁,湯底以豬骨原湯為主。不同於長沙流行的“炒碼”,湘潭米粉的菜碼大多隻是簡單的肉絲、榨菜、剁辣椒,吃著口感爽滑,又滋味十足。

△必打卡的湘潭米粉。(圖/小紅書截圖)

其中最知名的,是隱藏在湘潭老街裏的“十八總大碼頭米粉”。每天營業時間一到,巷子裏就會排起長隊。當長沙的米粉店已經“卷”到24小時營業,湘潭的米粉店還保留著傳統的營業時間,隻在上午和晚上營業。

粉店招牌中的“十八總”,是當地的老地名。古時,湘潭城位於湘江河西,主體部分就是沿著湘江河邊的一條老街,這條老街每一到兩裏設有一個集市,又稱作“總”。從湘江村一級渠,到窯灣街道的石子腦,依次是“一總”到“十八總”。

△窯灣老街,昔日繁華依稀可見。(圖/視覺中國)

十八總附近的“窯灣”,曾是清代時增添的“十九總”,也是當時熱鬧的商業街區。明清時期,湘潭商業繁榮,“萬商雲集,千帆林立”,有著“金湘潭”的稱號。其因為良好的水路運輸位置,一躍成為當時的交通、商貿重地。

嘉慶年間,《湖南省誌》記載湘潭商業繁華的情形:“城總市鋪相連幾十裏,其最稠者則在十總以上。甲乙之貨雲屯霧集,為湖南一大碼頭。”本地民謠中,也有“千年十八總,傳世金湘潭”的說法。

到了今天,見證了湘潭輝煌時刻的窯灣,已是知名曆史文化街區,也是遊客們的必去之處。

在很多人心裏,湘潭的“湘”,也是湘菜的“香”。

火辣入味的湘菜,是這趟旅程的重頭戲。走在街上,你能看到不少名叫“缽子菜”的餐館。辣椒炒肉、紅燒魚塊、粉蒸臘肉……各種炒好、煮好的菜裝在陶製“缽子”裏,再放到蒸屜上持續加熱,食客們可以隨意挑選。因為分量小、種類多,缽子菜可以真正做到“花兩位數吃十道菜”。

△湘潭特色缽子菜,十個願望一次滿足。(圖/小紅書截圖)

除了毛氏紅燒肉,剁椒魚頭也是知名的湘潭“毛氏菜”。

湘潭的剁椒魚頭,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清代雍正年間,反清文人黃宗憲在出逃路上途經一處農家。夫婦兩人從池塘中捕撈一條胖頭魚,用以款待黃宗憲。他們把魚身煮湯,魚頭和剁辣椒一起蒸。黃宗憲吃後無法忘懷,回去就讓家廚改良成了一道“剁椒魚頭”。

用當地發酵製成的剁辣椒醬,配上湖南人所說的“雄魚頭”,再以豉油、薑、蔥、蒜等輔料蒸製——滋味濃鬱的剁椒魚頭,還有著生活紅紅火火的美好祝願。

△湘潭經典名菜——剁椒魚頭。(圖/視覺中國)

湘潭人最會烹飪魚,除了剁椒魚頭,另一道名菜是水煮活魚。它是一道誕生於十八總碼頭的非遺名菜。以湘江捕撈的黃鴨叫或鱅魚現殺,先用熱油煎,再放湯煮,以紫蘇、香蔥、豆豉調味。不同於其他湘菜所突出的辣味,魚慢慢煮出奶白色的湯,主打一個味道鮮美。

濃烈的湘菜少不了小吃、甜點搭配。湘潭的著名小吃“腦髓卷”,名字略顯驚悚,但味道十分溫柔。豬肥膘和白糖做餡料,以麵皮一層層卷上,趁熱吃軟糯香甜。

△湘潭腦髓卷。(圖/小紅書截圖)

同樣名字“迷惑”的還有雪水臭豆腐,正宗的做法是用前一年收集的幹淨的雪,融化後作為鹵水製作發酵臭豆腐,下鍋炸後外脆裏嫩、味道獨特。而對年輕人來說,湘潭的蔥油粑粑、雞腿麵包,更是童年記憶。

本地人都說:“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寫。”湘潭的食物,不僅能喂飽食客們的“湘菜胃”,也能串聯起這座小城的曆史與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