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老人遺體被殯改隊拉上山,放坑中偽造“起棺”現場?

老人遺體被殯改隊拉上山,放坑中偽造“起棺”現場?

文章來源: 現代快報 於 2025-05-10 01:46:1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5月9日,廣東深圳龍崗區一處大型十字路口,一輛無人駕駛快遞車左轉過十字路口時疑似走錯路,與一輛在十字路口左轉道等紅燈的公交車“頂牛”,司機下車查看無奈搖頭的視頻引發關注。

經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核實,涉事車輛係新石器無人車公司產品,深圳交警部門尚未就此事作出說明。

網友關注——

無人測試車,能不能載貨上路?

此次事件中,涉事車輛懸掛的“蘇X”測試車牌成為關注焦點。

對於網友的問題,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深圳市曾於2021年出台《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該條例指出,智能駕駛車輛需取得公安機關核發的臨時行駛車號牌,並在指定路段、時段開展測試。測試期間,車輛需張貼“智能駕駛測試車輛”標識,且不得搭載無關人員或貨物。

2025年,深圳進一步擴大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試點範圍,明確此類車輛可在城市道路開展夜間運輸等場景測試,但需提交運營方案、自動駕駛功能檢測報告等材料,並接入政府監管平台。

責任劃分——

無人車犯錯,該由誰擔責?

根據深圳現行規定,完全自動駕駛車輛發生違法行為時,責任由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不涉及駕駛人扣分。

類似事件並非孤例:2023年7月27日,江蘇修訂的《道路交通安全條例》明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違法由汽車所有人或管理人擔責;北京、上海等地無人配送車試點中,也曾出現因係統誤判導致的占道或剮蹭事故,最終均以車輛所屬企業接受罰款或暫停測試資格收場。

截至發稿,深圳交警部門尚未公布此事的具體處罰措施,涉事公司亦未回應技術故障細節。

據了解,事發路段因道路標線變化,無人地圖未及時更新,導致無人車駛入錯誤的車道,造成數分鍾擁堵。事發後已升級地圖,避免此路段再次發生同類問題。

行業現狀——

技術與管理,還在“磨合期”

目前,全國已有20餘個城市推出無人車管理政策。例如,北京累計投放超600台無人物流車,深圳則在2025年提出加速功能型無人車規模化運營,重點覆蓋物流、環衛等場景。然而,技術成熟度與交通適配性仍存挑戰。

某無人車公司工作人員曾透露,無人車在複雜路況下可能因算法延遲或傳感器誤判導致異常停車,“目前能在道路上行駛的無人駕駛車,均已達到L4級(高度自動化):車輛在特定條件下(如城市環境)可以完全自動駕駛,駕駛員不需要幹預。但技術和道路管理還存在磨合期,即車輛技術雖已達到高度自動化,但其畢竟是基於算法無法像人類大腦一樣思考,因此當遇到複雜車況時,還是偶爾會出現令人尷尬的場麵。”

專家建言——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需與社會治理同頻共振

無人車出現道路異常的情況並非個例,2025年4月8日北京昌平區,一輛無人配送車與一轎車發生碰撞事故後未停車等待處置,自行駛離現場。

2025年4月8日,華商報大風新聞曾報道陝西省西鹹新區中通快遞“九識無人車”在送貨途中發生異常——車輛左前輪卡住一輛倒地的電動車後未停止行駛,“渾然不知”繼續拖行。

陝西省社科院實踐哲學研究室主任王曉勇表示,當前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已暴露出技術創新、公共管理與社會認知三者間的深層矛盾。“技術迭代速度遠超於社會治理體係的更新節奏,公眾對新興事物的認知滯後性被進一步放大。”

王曉勇認為,部分企業存在“效率優先”的思維偏差,“快遞車占道看似是偶發事件,實則折射出技術測試環節的風險評估缺位。”他以航天領域“萬無一失”標準舉例作對比:載人航天工程將航天員生命安全置於絕對優先級,而當前部分自動駕駛企業卻將公共道路視為“天然試驗場”,甚至將社會風險默認為技術迭代的合理代價。

對此,他建議該車輛應加強分級測試機製:在封閉場地完成基礎測試後,先在車流較少的工業區、夜間時段試運行,待數據穩定再逐步擴大範圍。同時確保事故可追溯。麵對技術帶來的治理挑戰,王曉勇指出現存三大短板:其一是責任認定機製模糊,目前雖有“車輛所有人擔責”的規定,但缺乏配套的快速理賠通道;其二是基礎設施滯後,現有道路係統與無人車感知技術存在適配斷層;其三是公眾救濟渠道不暢,普通車主遭遇無人車事故時易陷入維權困境。

王曉勇以中老年駕駛群體舉例,無人車測試若一味追求複雜路況下的技術突破,可能加劇中老年駕駛員的道路適應困境。他倡導建立技術包容性評估體係,在算法設計中納入不同群體的行為特征數據,涉及公共安全的技術產品也應建立多維評價體係。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李承鵬:寫在5.12的愛國帖(未刪節版)
中藥注射液,我們還要為此付出多少生命?
"認幹親養老"爆火:年輕人找靠山,老年人買陪伴
美中互降關稅"國內壓力"是關鍵,智庫:艱難戰役在後頭
關稅收入激增,促使美國財政預算盈餘增加

24小時討論排行

胡錫進:不能讓一些散布“美國贏了”的聲音帶了節奏
美國貿易代表:中國同意取消對美國出口稀土管製
後續談判:若芬太尼能談好,會下調20%關稅
為拉回支持率 川普正采取他曾猛烈反對的左翼政策
抓錯人!清純女生沒闖紅燈 但仍將被驅逐 全美熱議
沙國王儲承諾投資美6000億 川普:湊成整數1兆吧
降稅消息一出 美企CEO淩晨跳下床催中國工廠出貨
特朗普2.0時代:一位更不受限製、恣意妄為的總統
美中交鋒第一回合結果意味著什麽?休戰90天後會發生什麽?
特朗普稱南非正發生"種族滅絕",59名白人獲批進美國
特朗普簽署行政令!要求藥企降價59%至90%
澤倫斯基:普京若不到土耳其會談 川普你一定要嚴懲他
喜大普奔!美國汽車終於要廢除“自動啟停”功能了
90天後呢?對中關稅回到145%?川普:恐大幅增加
中紀委首季反腐立案22萬件,省部級14人村官2萬人落馬
美國前財長:顯然特朗普先退一步 雖然尷尬但有用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老人遺體被殯改隊拉上山,放坑中偽造“起棺”現場?

現代快報 2025-05-10 01:46:18

5月9日,廣東深圳龍崗區一處大型十字路口,一輛無人駕駛快遞車左轉過十字路口時疑似走錯路,與一輛在十字路口左轉道等紅燈的公交車“頂牛”,司機下車查看無奈搖頭的視頻引發關注。

經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核實,涉事車輛係新石器無人車公司產品,深圳交警部門尚未就此事作出說明。

網友關注——

無人測試車,能不能載貨上路?

此次事件中,涉事車輛懸掛的“蘇X”測試車牌成為關注焦點。

對於網友的問題,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深圳市曾於2021年出台《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該條例指出,智能駕駛車輛需取得公安機關核發的臨時行駛車號牌,並在指定路段、時段開展測試。測試期間,車輛需張貼“智能駕駛測試車輛”標識,且不得搭載無關人員或貨物。

2025年,深圳進一步擴大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試點範圍,明確此類車輛可在城市道路開展夜間運輸等場景測試,但需提交運營方案、自動駕駛功能檢測報告等材料,並接入政府監管平台。

責任劃分——

無人車犯錯,該由誰擔責?

根據深圳現行規定,完全自動駕駛車輛發生違法行為時,責任由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不涉及駕駛人扣分。

類似事件並非孤例:2023年7月27日,江蘇修訂的《道路交通安全條例》明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違法由汽車所有人或管理人擔責;北京、上海等地無人配送車試點中,也曾出現因係統誤判導致的占道或剮蹭事故,最終均以車輛所屬企業接受罰款或暫停測試資格收場。

截至發稿,深圳交警部門尚未公布此事的具體處罰措施,涉事公司亦未回應技術故障細節。

據了解,事發路段因道路標線變化,無人地圖未及時更新,導致無人車駛入錯誤的車道,造成數分鍾擁堵。事發後已升級地圖,避免此路段再次發生同類問題。

行業現狀——

技術與管理,還在“磨合期”

目前,全國已有20餘個城市推出無人車管理政策。例如,北京累計投放超600台無人物流車,深圳則在2025年提出加速功能型無人車規模化運營,重點覆蓋物流、環衛等場景。然而,技術成熟度與交通適配性仍存挑戰。

某無人車公司工作人員曾透露,無人車在複雜路況下可能因算法延遲或傳感器誤判導致異常停車,“目前能在道路上行駛的無人駕駛車,均已達到L4級(高度自動化):車輛在特定條件下(如城市環境)可以完全自動駕駛,駕駛員不需要幹預。但技術和道路管理還存在磨合期,即車輛技術雖已達到高度自動化,但其畢竟是基於算法無法像人類大腦一樣思考,因此當遇到複雜車況時,還是偶爾會出現令人尷尬的場麵。”

專家建言——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需與社會治理同頻共振

無人車出現道路異常的情況並非個例,2025年4月8日北京昌平區,一輛無人配送車與一轎車發生碰撞事故後未停車等待處置,自行駛離現場。

2025年4月8日,華商報大風新聞曾報道陝西省西鹹新區中通快遞“九識無人車”在送貨途中發生異常——車輛左前輪卡住一輛倒地的電動車後未停止行駛,“渾然不知”繼續拖行。

陝西省社科院實踐哲學研究室主任王曉勇表示,當前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已暴露出技術創新、公共管理與社會認知三者間的深層矛盾。“技術迭代速度遠超於社會治理體係的更新節奏,公眾對新興事物的認知滯後性被進一步放大。”

王曉勇認為,部分企業存在“效率優先”的思維偏差,“快遞車占道看似是偶發事件,實則折射出技術測試環節的風險評估缺位。”他以航天領域“萬無一失”標準舉例作對比:載人航天工程將航天員生命安全置於絕對優先級,而當前部分自動駕駛企業卻將公共道路視為“天然試驗場”,甚至將社會風險默認為技術迭代的合理代價。

對此,他建議該車輛應加強分級測試機製:在封閉場地完成基礎測試後,先在車流較少的工業區、夜間時段試運行,待數據穩定再逐步擴大範圍。同時確保事故可追溯。麵對技術帶來的治理挑戰,王曉勇指出現存三大短板:其一是責任認定機製模糊,目前雖有“車輛所有人擔責”的規定,但缺乏配套的快速理賠通道;其二是基礎設施滯後,現有道路係統與無人車感知技術存在適配斷層;其三是公眾救濟渠道不暢,普通車主遭遇無人車事故時易陷入維權困境。

王曉勇以中老年駕駛群體舉例,無人車測試若一味追求複雜路況下的技術突破,可能加劇中老年駕駛員的道路適應困境。他倡導建立技術包容性評估體係,在算法設計中納入不同群體的行為特征數據,涉及公共安全的技術產品也應建立多維評價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