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曾把鞋子賣遍全中國,
如今卻被兒孫“奪權”。
還記得雙星運動鞋嗎?這個昔日的“國民品牌”,陷入了創始人家族內鬥的泥潭。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封公開信,發布者是雙星品牌創始人、青島雙星名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星名人集團)總裁汪海。信中稱,84歲的他在今年4月被自己的兒子、兒媳、孫子搶公章、限製人身自由,被“逼宮”交權。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這場風波不僅關乎一個家族企業的未來,也引發了人們對家族企業治理、代際傳承等問題的又一次思考。

突然激化的內鬥
根據汪海公開信的內容,並結合媒體披露的信息,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4月11日下午,汪海的兒媳徐英由於“工作能力差,理想化的工作作風不能勝任集團領導工作”,被汪海以雙星名人集團的名義免去了全部職務。
隨後,汪海的孫子汪子棟來到爺爺家中,把汪海堵在房間裏,反複威逼他交出集團管理權,並限製其人身自由。

·網傳汪海公開信的部分內容。
另一邊,當汪海被困在家中時,他的兒子汪軍、兒媳徐英帶領不明身份人員闖入了集團辦公室,“實施了一係列破壞行為”,包括毀壞監控、毆打員工、搶奪鑰匙、阻撓會議召開,甚至偷走了汪海的私人珍貴禮品。
汪海認為,這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的行動,最終目的是搶奪集團公章,隻是“因辦公室人員的拚死阻止及公安人員的及時保護而未能得逞”。
汪海還透露,從4月12日起,汪軍等人開始往他們私下裝修好的新辦公樓裏“搬家”,並私自任命總經理、調整集團管理機構;14日,相關人員再次“突然襲擊”,強行搬走了4個存放商標和人事資料的檔案櫃,“其目的還是搶公章、搶商標檔案”,後來在公安機關的幹預下,汪海方麵又將4個櫃子要了回來。
經過這一係列的變故,汪海認為汪軍、徐英等人“完全剝奪了”自己對集團人、財、物的正常管理、經營、決策指揮權。
5月8日下午,微信認證為“青島雙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旗下的公眾號“雙星名人鞋服”,發布了一篇文章,被外界視為對此次內鬥風波的回應。
文章並未直接回應汪海的具體指控,而是強調在雙星品牌的光環下,企業存在“陳舊的體製、複雜的管理以及人才的斷層”等問題,“製約了品牌的創新力,以及直麵時代發展的適應力和應變力”。
文章還表示,集團的領導班子“正在經曆更迭”,而汪軍所代表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對品牌的未來進行了重新規劃,“決心以變革與行動重塑品牌未來”。

從學徒到“鞋王”
雙星名人集團的曆史可追溯至1921年建立的維新織帶廠。1936年,日本侵略者占領青島後,將其更名為福字膠皮廠;1951年,該廠再次更名為大元橡膠廠,為誌願軍生產軍鞋,從此開始與鞋結緣。
1956年,大元橡膠廠被國家命名為國營第九橡膠廠(以下簡稱橡膠九廠),成為新中國最早的國有製鞋企業之一。

·國營第九橡膠廠。(資料圖)
1941年出生的汪海是山東人,二十來歲入伍,參加過援越抗美,在戰場上經曆了生與死的考驗,也養成了敢打敢拚、勇於擔責的性格。
上世紀70年代初,汪海轉業到青島市政府部門。1974年,他調入橡膠九廠工作,80年代初被任命為廠長。
汪海曾調侃自己是“誤入鞋途”,但在企業領導崗位上,他展現了鐵腕作風,一上任便進行了“砸三鐵”改革:先將“鐵工資、鐵飯碗、鐵交椅”破除,再把“鐵關係、鐵欄杆、鐵鎖鏈”砸斷。為了打破體製約束,他一次次與上級部門抗爭。
1983年,由於解放鞋已經不再受大眾歡迎,橡膠九廠的鞋產品大量積壓,工人領不到工資,汪海肩上的壓力極大。
生死關頭,他動員職工直接到市場上賣鞋,打破了原有的統購包銷機製。當時改革開放不久,市場經濟尚處於萌芽階段,汪海膽子大,敢闖敢幹,在他的帶領下,銷售人員奔波了一年,把廠裏積壓的200多萬雙解放鞋全部賣了出去。
為了推出新產品,同樣是在1983年,橡膠九廠加緊研發出“雙星”牌運動鞋,憑借輕便、耐磨、防滑等特點,迅速打開市場,雙星商標也由此誕生。

·1983年,汪海(右二)帶領職工賣鞋。
之後幾年,汪海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實施“西進、北上、南下”戰略,在全國建立起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產品銷量快速提升。
1992年,雙星集團公司正式成立。此時,雙星運動鞋的銷量已經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汪海也因此有了“鞋王”的稱號。但他一直保持著謙遜的態度,曾對媒體說:“我隻是一個鞋匠。”
進入21世紀後,雙星集團逐步將業務拓展至輪胎、機械、服裝等領域。
2002年,汪海將鞋服業務從國有控股的雙星集團剝離,成立了民營性質的雙星名人集團。2008年正式完成改製後,雙星集團主攻輪胎產業,雙星名人集團則由汪海家族掌控,專注於鞋服、房地產等業務。
汪海在改製後擔任雙星名人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其子汪軍任監事,兒媳徐英任董事。

·2018年,汪海在公開場合演講。
遺憾的是,改製之後的雙星名人集團走了下坡路。
隨著海外運動品牌的湧入以及國內新興運動品牌的崛起,雙星鞋服的市場份額受到嚴重擠壓。汪海曾試圖通過多元化戰略突破困境,將業務拓展到房地產、餐飲等領域,但由於雙星鞋服在品牌形象與產品創新上逐漸落後,相關經營也未成氣候。
2022年,雙星名人集團的股權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徐英持股80%的青島星邁達工貿有限公司,通過增資成為雙星名人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約為57%,而汪海的個人持股比例降到約22%,成為集團的第二大股東。這一變動為後續的家族矛盾埋下了伏筆。

傳承困局
汪軍是大學畢業後進入雙星集團工作的。他早年從基層銷售人員做起,逐步晉升到中層管理崗位。2010年,汪海開始讓汪軍參與管理企業的核心業務,希望培養他為接班人。

·汪軍。(資料圖)
然而,汪軍在企業發展方麵與父親長期存在分歧。他傾向於引入外部資本、快速擴張,汪海則更注重穩健經營、長期發展。
理念不合,導致雙方衝突不斷。據知情人士透露,在一次重要的投資決策會議上,汪軍提出斥巨資收購一家小型鞋企,以擴大市場份額;汪海卻認為該鞋企經營不善,負債累累,並非理想的收購對象。
父子倆在那次會議上激烈爭執,最終,汪海拍板否決了兒子的收購方案。
相比於汪軍,徐英的公開資料更多一些。她早年曾在銀行工作,2010年加入雙星名人集團任財務經理。正是在這一年,汪軍開始參與管理企業的核心業務。
據內部人士透露,徐英的管理能力較強,比較強勢。2022年後,她成為雙星名人集團的實際控製人,在家族企業中擁有很大的話語權。
至於汪子棟,內部人士評價其“從小生活在優越環境中,性格叛逆”。大學畢業後,他進入集團任基層職務。
分析人士認為,雙星名人集團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傳統製造企業的轉型迫在眉睫,家族內耗卻足以令其錯失機遇。
在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看來,汪海家族的內訌是家族企業在代際傳承中的典型矛盾。
“民營企業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用‘六新’解決,即新理念、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新方式、新場景。如果不能建立科學、高效、穩定的管理模式和代際傳承製度,民營企業還會上演類似‘搶奪公章’的事件。”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企業家,汪海曾以個人魄力和創新精神,將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打造成民族製鞋工業的標杆。但在新商業模式和新科技浪潮的衝擊下,傳統民營企業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跨越式發展,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