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班會上,班主任宣布這周末開始每周雙休時,尖叫聲差點掀翻天花板,不少同學揮舞課本、拍桌子,那時候覺得整棟樓都在顫抖!”回憶起剛得知雙休消息的情景,沈星仍掩不住興奮。
沈星是河南平頂山一所縣城高中的高二學生,今年3月中旬,學校落實雙休前,該校高一、高二學生基本2—3周一休,有時一月一休;高三學生的在校時間最長,經常月休。
近期,全國多地發布通知,強調執行高中雙休政策。記者梳理發現,當前,各地學校雙休形式多樣,有按留校與否,分為每周離校雙休,或單周校內雙休、雙周離校雙休;也有按年級區分的高三單休,高一、高二雙休。雙休期間,一些學校還會開放教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場所,供學生自習。不過,4月以來,已有多所學校改回了原來的管理模式,不再雙休。

圖片由豆包AI生成提示詞:雙休
有人歡喜,有人愁
“現在周末除了完成學習任務,空餘時間我還可以‘光顧’下二次元愛好。”沈星表示,雙休後自己的精神麵貌好了不少,終於有了“活人感”。由於學校位於郊區,交通不便,因此絕大部分同學選擇寄宿,沈星也是其中之一。沈星的姐姐發現,雙休後,雖然每周往返學校費時費力,但沈星活潑了不少、話也多了,雙休前,每次回到家時,沈星都無精打采。
但並非每個高中生都會享受雙休。“最初聽到每周雙休時,確實很高興,但一想到離高考隻有一個多月,喜憂參半。”蘇悅今年高三,就讀於河南某縣級市的一所省級示範高中。4月初,該校推行各年級每周雙休。雙休前,學校普遍兩周一休。和縣裏部分學校“強製本地同學離校”不同,蘇悅所在的學校允許學生周末留校自習。
雙休後,每周四,蘇悅都要和同學討論一番,周末是否留校。她所在班級的65名同學中,有30多人選擇回家,其中一半會去上補習班。蘇悅成績中遊,沒有報班,但由於在家會經常報複性玩手機,她更多時候選擇周末在校學習,因為“效率會更高”。
蘇悅留校還有另一個原因。雙休後,教育局會在周末抽查教室內的監控,老師們不允許進教室,但會在教室外當“加油站”,解答學生的問題。蘇悅表示,臨近高考,自己更喜歡之前周末上課的形式。
河南一所縣城私立高中的教師李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其所在學校3月初開始實行雙休。由於生源質量一般、學生自製力差,她擔心臨近高考,高三學生沒有老師“拖著走”,可能會影響高考成績。
但同時,李岩發現,雙休後,學生的上課狀態更積極了。之前兩周一休時,學生第一周的周六、日都要上課,課程經常在第二周的周三之後就很難進行。福建省一所省級示範高中的高三班主任也有同樣感受,“雙休後孩子們的眼裏有光了”,以往課間,很多學生會趴著睡,現在大家會到走廊上曬曬太陽、聊聊天。
福建泉州一位從教近30年的高中語文老師認為,周末雙休讓師生有時間“休養生息”,學生有更多自由去安排學習和生活,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回歸家庭、提升專業能力。
“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教育都需要留白。”湖南郴州一所省級示範中學的校長感慨。

江蘇連雲港,高三畢業班的學生在教室內複習備考。圖/視覺中國
雙休的風,來了又走
盡管全國多地推行高中雙休,但有的學校的雙休名不副實。
“雙休更像一陣風,刮過去就沒了。”河北省張家口市的高二學生楊陽介紹,3月開始,其所在學校以單周校內休、雙周離校休的形式雙休,但事實上,學生並不“自由”。校內雙休時,一天需要上自習,另一天要進行周考測驗。4月中旬開始,楊陽所在的學校已明確停止雙休,改回兩周一休,單周周末需要上課、考試。
這並非個例。趙丹是河北省石家莊市一所市屬公辦學校的高二教師。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其所在學校從3月中旬開始,實行過1個月的每周雙休,現已恢複兩周一休。據記者了解,在石家莊市,不少高中一開始也周末雙休,而如今,有的學校已停止這一“福利”。記者搜索社交媒體平台發現,河北、湖南、浙江等地均有學生或教師發帖、評論,反映其所在學校周末雙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趙丹介紹,其所在學校在雙休期間,還實行過“自願留校製度”。但所謂“自願”並非學生自願,而是校領導與各班家長委員會代表談話後,由家長決定學生的周末,班主任隻負責統計人數,這一製度下,學生在家長督促下“自願”留校。
“校領導非常強調學習時間的積累,並把它等同在校時間,絞盡腦汁讓學生多留校。”趙丹觀察到,該校家長對雙休的態度分化成兩個極端:對成績看淡、心疼孩子的家長全力支持;重視成績、沒時間管孩子的家長強烈反對,後者遠多於前者。
“部分學校和家長認為學生在校時間越長,越能提高分數,實際並非如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說,傳統觀念認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努力的方向錯了,還可能會損傷孩子人格。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專委會秘書長陳誌文曾分析指出,高中雙休難以落實,主要源於家長群體的過度教育訴求、高強度的應試訓練能帶來一定效果、地方政府的政績驅動三方麵原因。
前述湖南郴州的校長透露,部分學校雙休遇阻,主要是因為校長的政績與高考升學率掛鉤,部分校領導擔心雙休後會影響教學進度和質量,並且,如果同地區內各校的周末休息步調不一致,也容易引發新的“內卷”,陷入“你補一天課我補兩天,你補兩天我就補三天”的惡性循環。
今年3月,教育部通報了一批中小學違規辦學行為典型案例,指出中小學在校時間過長、節假日補課等不規範辦學行為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具有極大安全穩定風險。教育部發文指出,將合理安排中小學生在校作息時間、充分保障學生睡眠和自主學習活動時間作為“底線”,將禁止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集中補課或變相補課作為“紅線”,多渠道多形式進行常態化、持續性排查整治。
“目前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過於單一,成績成為學校和家長關注的核心。”儲朝暉分析說。在他看來,實現高中雙休的常態化,不僅要轉變教育觀念,還需進行深層次的教育評價改革。教育不僅關乎當下的考試分數,還關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隻有讓學生處於積極自主的狀態中,才能成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