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政府主導下,美國移民政策持續收緊,一波針對非法移民的“強力掃蕩”行動正在機場、邊境關卡以及其他入境港口悄然上演。然而,這股高壓風暴的受害者不僅限於無證移民,連合法持有綠卡的永久居民也逐步被卷入更嚴格的審查機製中。
據《紐約時報》報導,越來越多的綠卡持有人在返回美國時被攔下,接受“超出預期”的質詢甚至麵臨入境受阻,尤其是那些曾有任何犯罪記錄的人——哪怕隻是輕罪,如超速、酒駕或輕微盜竊——如今都可能被國土安全部視為“潛在風險”,麵臨額外調查,甚至被拒絕入境或遞解出境。
“過去,綠卡幾乎等同於‘半個美國人’的身份,但現在,這個保障越來越脆弱。”移民律師邁克爾·魏爾德斯(Michael
Wildes)警告說。
綠卡(正式名稱為“永久居民卡”)持有人原本享有多項權利:可以在美合法居住和工作、領取社會安全福利、享受聯邦醫療保險、申請大學財務援助,甚至可參軍服役。但隨著川普政府強化邊境執法與移民排查,綠卡族所麵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急劇上升。
移民局規定,綠卡持有人若希望歸化成為美國公民,需:
在美合法居留至少5年(若配偶是美國公民則為3年)
且在申請前的5年中,有至少913天真實居住在美國
然而,魏爾德斯指出,如果在國外連續停留超過6個月,即使合法,也會被當局懷疑“是否仍將美國視為主要居住地”,進而影響未來入籍申請。更嚴重者,政府甚至可能認定其“已放棄綠卡身分”,直接取消永久居民資格。
移民律師布拉德·伯恩斯坦(Brad
Bernstein)披露,越來越多長期未返美的綠卡持有人,在入境時遭遇美方邊檢人員施壓,要求他們“自願”放棄綠卡身分。許多人在不清楚法律後果的情況下被迫簽署放棄文件。伯恩斯坦批評:“現在CBP對綠卡持有人的態度,幾乎和對待外國遊客或F1學生簽證持有者無異。”
除了旅行記錄,表格信息的一致性也成為邊檢重點審查對象。魏爾德斯提醒,所有移民文件、海關申報表、電子旅行授權係統(如ESTA或ETA)上的信息,必須與綠卡申請資料高度吻合。輕微的不一致,例如婚姻狀況、住址填寫錯誤,都可能被視為欺詐行為或隱瞞事實,導致被扣留審查。
近年來,川普政府不僅收緊入境政策,還將“篩選標準”延伸至個人社交行為。2024年4月,國土安全部宣布一項新規:將審查移民申請者是否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反猶太言論,一旦認定,即可拒絕給予簽證、綠卡或其他福利。
該政策適用於所有申請移民身份者、國際學生以及與教育機構有關的人員,而不論其當前法律身份如何。
在此背景下,部分曾參與支持巴勒斯坦示威的學生與移民近期遭當局逮捕,有者持綠卡,有者為F-1學生簽證,依據則是其在校園的公開言論與活動。
針對需長期旅外的綠卡持有人,專家強烈建議申請重新入境許可(Re-entry
Permit)。此許可可讓合法永久居民在海外停留最長達兩年,並可作為其“未放棄居留權”的法律憑證。
即使尚未收到許可文件,隻要攜帶申請收據,也可在入境時向海關出示說明。
此外,魏爾德斯也建議頻繁出國的綠卡族可申請“全球入境計劃”(Global
Entry),一旦獲得批準,可在入境時享受快速通關,降低被抽查或誤解為“高風險”的機會。
《紐約時報》總結道,在川普重新定義移民政策的時代,連美國公民都不再能完全確定自己權利是否牢固,更遑論持卡者。
在這個“新美國”,擁有綠卡已不再意味著可以“安心出入自由”,而是一張必須隨時為自己行為與背景辯護的身份牌。
華人綠卡持有者數量龐大,《紐約時報》這篇報道無疑戳中了不少人的敏感神經。看完之後,你可能會覺得政策一下子“天翻地覆”,出入境仿佛變成了高風險操作。
但也得提醒一句:這類文章的風格嘛,你懂的——風吹草動容易被放大,立場角度也常常先行一步。
與其一驚一乍,不如多看看實際政策條文和政府發布信息,畢竟,真正該擔心的事,不是別人說你有風險,而是你真的沒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