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對外發布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在此次獲準借用月球樣品的來自6個國家的7家機構中,包括了兩所接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美國高校——美國布朗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但據香港《南華早報》5月2日報道,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行星科學家蒂莫西·格洛奇無奈地透露,與美國大多數涉及月球樣本的研究不同,他的項目不會得到NASA的支持。
格洛奇稱,他們將不被允許使用NASA資金來研究中國借用的月球樣品,原因在於“沃爾夫條款”。
一直以來,美國都將中國排除在該空間站項目之外。2011年4月,美國國會批準的“沃爾夫條款”,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美兩國之間任何與NASA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該條款臭名昭著,也被稱作對華“太空封殺令”。
去年10月,第75屆國際宇航大會在意大利米蘭召開,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麵采樣返回的月壤樣品首次向全球展出 IC Photo
格洛奇補充稱:“我非常感謝我的機構為我提供前往中國的資金,也感謝研究合作夥伴的機構開展合作工作。”他表示,雖然尚處早期階段,但他將與香港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科學家合作分析樣本。
他還提到,石溪分校的官員必須與中國國家航天局簽署借閱協議,樣本才能運出中國。
格洛奇告訴《南華早報》,他希望將土壤和岩石樣本的性質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時期的樣本進行比較,包括對比樣本在模擬月球環境中的散熱情況。他們還將研究月球土壤的磁性,以更好地了解土壤暴露在太空中的時間以及它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
他說,超薄岩石切片將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檢查,以尋找不尋常的碎片,這可能為岩石的起源和組成提供線索,從而增加科學家對月球地質複雜性的理解。他繼續稱,他的目標是幫助回答長期存在的問題,包括月球的火山曆史、不同的表麵物質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數十億年的太空中發生變化的。
格洛奇的合作夥伴之一、香港大學行星地質學家錢煜奇表示,他很高興能參與這個項目。多年來,他一直想對中美兩國的月球樣本進行並行研究,且隻有在同一實驗室、相同條件下對兩組樣本進行分析才有意義。
錢煜奇同樣提到美國“沃爾夫條款”對於科研的阻礙。他指出,由於該條款,中國科學家難以獲取阿波羅計劃的樣本。“我之前嚐試聯係過NASA,但他們的答複是絕對不行。”
錢煜奇表示,現在,中國向美國研究人員開放了自己的“金庫”,他希望NASA也能考慮這樣做。他強調:“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尚且能夠在國際空間站上合作。如今,中國和美國沒有理由不能在太空領域為共同目標進行合作。”
2020年,嫦娥五號任務圓滿完成,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表麵采集樣品的國家。去年6月,嫦娥六號任務又使中國成為第一個從月球背麵帶回樣品的國家。
4月2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 中國國家航天局網站
國家航天局網站4月24日消息,國家航天局發布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同意6個國家的7家機構的申請。這些機構分別為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日本大阪大學、巴基斯坦空間和外大氣層研究委員會、英國開放大學、美國布朗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單忠德表示,“嫦娥”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屬於我們全人類。中國探月工程始終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的原則,與國際社會共享發展成果。中國將持續開放月球科研樣品國際申請,我們期待全球科學家獲得更多科學發現,共同拓展人類認知、造福全人類。
2023年10月1日,中方宣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將麵向國際開放申請,國際上對研究這些樣品展現出“極大的熱情”。當時,NASA也開始試圖與美國國會合作,想為“沃爾夫條款”創造一個“例外情況”,以便NASA資助的科學家可以申請。
事實上,中國的月球樣品對美國科學家來說,確實極具吸引力。美方有意申請研究中國月壤的消息,最早始於2023年年底的一封內部電子郵件,內文稱此次申請研究是“有必要的”,不僅是因為中國的月壤樣品具有“獨特價值”,也因為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已麵向國際開放申請。
“它們(中方樣品)來自NASA尚未采樣過的月球區域,預計將為月球的地質曆史提供寶貴的新科學見解。”美方此前泄露的內部電子郵件寫道:“申請這些樣品將確保美國研究人員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擁有相同的研究機會。”
去年11月,《南華早報》曾報道稱,中美兩國航天領域官員一直在就中國獲得“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月球樣品,以及將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提供給美國科學家研究進行談判,但知情人士當時透露,雖然中國已準備好分享其月壤樣品,但對於獲取美國樣品的請求,仍一直未得到來自NASA方麵的回應。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據路透社此前報道,即便如今中方已批準出借樣品,但美方機構能否真正拿到手,在本國國內仍有極大阻力,甚至可能需要通過一項所謂的“國家安全認證”。香港《南華早報》的報道也提到,這兩所美國高校仍須國會的“特別許可”才能接收樣品。
4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告訴路透社,美國過去曾一度是開放的,但現在似乎相當封閉,而反觀現在的中國,則非常開放。“這是因為我們國家整體實力的增強,隨之而來的是自信心的增強。”他還強調,美國日益增長的“孤立主義”無助於其實現“太空野心”。
而在近日接受彭博社采訪時,吳偉仁也再次對美方長期限製NASA與中國航天機構合作的政策提出批評。他說:“我們是歡迎中美交流的,對吧?我們願意溝通,但他(美方)現在不願意和我們溝通。我們的大門是敞開的,但他(美方)的大門是關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