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嬋走過的每一步,
我都經曆過。”
2006年,14歲的陳若琳,拿到女子10米跳台世界杯冠軍,成為當時中國跳水隊最年輕的現役世界冠軍之一。
2021年,14歲的全紅嬋,在幾乎沒有參加過任何世界級比賽的情況下,憑借驚豔的“水花消失術”,拿下東京奧運會金牌。
同樣年少成名的二人,走下領獎台後麵對過同樣的困境、質疑和身體變化。陳若琳用3屆奧運會5枚金牌的成績,以不變應萬變,成為少見的24歲還能站上10米跳台拿到奧運金牌的女運動員。全紅嬋在東京奧運會一戰成名後,就像“走在鋼絲上”一樣,每一次的成績波動或體重變化,都可能引發外界的大討論。
2021年底,陳若琳成為全紅嬋的主管教練。
今年4月至5月,跳水世界杯賽事展開角逐,兩人再次吸引全球目光。對於兩人間的情緣,陳若琳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用一句話總結道:“全紅嬋走過的每一步,我都經曆過。”
1
“讓她少走彎路”
環球人物記者眼前的陳若琳身材嬌小、笑容甜美,是對我們提出的采訪需求不太會說“不”的溫柔女孩。
“這麽溫柔能帶好隊員嗎?”記者不禁好奇地問。
“我在訓練中和私下完全是兩個人。”陳若琳笑著說。
全紅嬋在一次訪談中被問到“最害怕的人是誰”,她捂著嘴笑而不語,一旁的陳芋汐插話“她最怕陳練”。全紅嬋不好意思地承認:“以前真的挺怕的,也不知道為什麽。”
陳若琳2021年底擔任全紅嬋的教練時,麵對的是一個被外界譽為“天才少女”的跳水新星。轉年4月舉行的世界遊泳錦標賽中,全紅嬋雖然拿到3個滿分,但由於207C(向後翻騰三周半抱膝)這個關鍵動作出現比較大的失誤,最終以0.3分的微弱差距屈居亞軍。到了10月的跳水世界杯比賽,全紅嬋又離冠軍一步之遙。
心急的陳若琳在一次比賽中朝全紅嬋喊:“你累了得調動起來,累了光喊累,那有啥用啊?”
“運動員拿到一個不錯的成績之後,心態上都會出現起伏。我自己經曆過,希望讓她少走彎路。”陳若琳說,“走下領獎台,一切從零開始,這句話我經常跟他們說。”
陳若琳帶另一名隊員練俊傑跟全紅嬋的情況不太一樣。
練俊傑此前沒參加過大型比賽,陳若琳給他的更多是鼓勵,“放開跳,就不會比任何人差”。
遇到一些動作上的難題時,陳若琳以前習慣在腦子裏反複打磨,上了跳台動作自然就出來了,但現在要把那些想法說給隊員聽,“理解上存在偏差,反而沒那麽容易”。

·2024年2月,陳若琳(中)率全紅嬋(左)、練俊傑在卡塔爾多哈參賽。(受訪者供圖)
賽場上,作為教練的陳若琳比她當運動員時還要緊張。
在場下看著其他選手一分一分追平時,她經常緊張到手心冒汗,“隻能用麵無表情來掩飾”。
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全紅嬋穩定發揮斬獲兩枚金牌,練俊傑獲得男子雙人10米跳台金牌。看著全紅嬋哭著跑向自己,陳若琳的“撲克臉”鬆弛下來,衝上去把全紅嬋摟在懷裏,寵溺和自豪溢於言表。
訓練和比賽之外,教練的角色會一直延伸到隊員生活的方方麵麵。
聽全紅嬋在采訪時說怕自己,陳若琳以一種半開玩笑的方式回應道:“怕我?頭發是誰給她剪的,擦臉油又是誰給她買的?”
陳若琳比全紅嬋大15歲,比練俊傑大8歲,生活中更像是他們的大姐,會提醒他們隊服該洗了,也會為他們的生日準備小禮物,“希望我們的心能夠更近一點”。

·2025年4月21日,全紅嬋在微博分享了一張與陳若琳互動的照片。
2
高度自律成就“五冠王”
陳若琳的社交賬號名叫“sunny”,意思是開朗的、陽光明媚的。記者每次給她發消息,聊天對話框都以她發的可愛表情結束。這種開朗的性格,或許緣於她相對順利的運動員生涯。
陳若琳在4歲時就被家人送到江蘇南通市兒童業餘體校學遊泳。在泳池邊,四肢修長的她被跳水教練選中,改學跳水。跳水被稱為“空中芭蕾”,身材修長,腳尖、膝蓋漂亮,都可以讓空中姿態更優美。陳若琳伸直右臂給記者展示,“如果肘關節這裏是刀臂,也就是凸出來一塊,可能也不太適合跳水”。
身形好,膽子大,陳若琳很快喜歡上了從跳台一躍而下的快感。從3米、5米、7米慢慢升到10米跳台,她的水感和悟性一點點被挖掘,“可以根據教練的要求迅速修改技術動作,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完成得特別好”。

·小時候的陳若琳。
2006年,14歲的陳若琳橫空出世。作為隊裏最小的選手,她和搭檔在世界杯賽場上接連擊敗眾多強手,一舉成為世界冠軍。兩年後的北京奧運會,陳若琳包攬了10米台單人和雙人項目兩枚金牌。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陳若琳衛冕這個項目的兩枚金牌,成為中國跳水隊女子10米台領域的新王者。
很多人說陳若琳是天才選手,她坦言“更多靠後天努力”。
她是眾所周知的高度自律的運動員,早早戒掉了零食和高碳水食物,每天保持足夠多的運動量。“哪怕今天狀態不好,或者受傷了,這個動作我也一定要練到最好,練不好就不走。”參加的比賽多了,陳若琳的心理素質過硬,關鍵時刻幾乎沒掉過鏈子。“其實也會緊張,全靠控製。”她說。
全紅嬋如今經曆的“發育關”和成績壓力,陳若琳很熟悉。備賽2016年裏約奧運會時,陳若琳一度走入職業生涯低穀。“要不要退役猶豫不定,每天的訓練很痛苦,狀態和競技水平下滑得非常快”,讓她差一點無緣裏約奧運會。2015年底,另一組雙人選手因為客觀問題無法參賽,陳若琳決定抓住這次機會,“這肯定是我最後一屆奧運會了”。
當時身邊很多人鼓勵她,如果她能在裏約再拿一枚金牌,就是“五冠王”了。“其實那時非常不喜歡聽這種話,還沒開始比賽,好像獎牌已經掛到脖子上了一樣,心態很受影響。”陳若琳說。
5253B,向後翻騰兩周半轉體一周半屈體——裏約奧運會上,陳若琳搭檔劉蕙瑕完成雙人10米台最後一個動作,拿到金牌,也給她的運動員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2016年8月9日,陳若琳(左)、劉蕙瑕參加裏約奧運會跳水女子雙人10米台決賽。
回憶起在跳台上奮力拚搏的日子,陳若琳眼裏閃著光。“人這輩子能夠專注做一件事,是很幸福的,現在回想起來我都會笑出聲,雖然過程中淚水也挺多,但結果是好的。”
3
“夢之隊”該有的樣子
除了全紅嬋和練俊傑,陳若琳還帶著幾名小隊員。“老隊員們可能麵臨退役,如果後麵的人才接不上,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狀態”。
當年郭晶晶退役時,就曾有人擔憂跳水隊缺少下一位領軍人物,時任國家跳水隊領隊周繼紅直言請大家放心,“之後肯定會有更紅的(跳水)明星出來”。近幾年,隨著張家齊、陳芋汐、全紅嬋等跳水明星接連出現,陳若琳驚喜地發現,越來越多普通人喜歡上了跳水,“有機會發掘出更多好苗子”。
在國家跳水隊訓練館的日常訓練中,“水花消失術”其實經常上演。陳若琳說,很多小隊員都可以做到,隻是因為還沒出來比賽,沒有被看到。當然,另一方麵,對於小隊員來說,能不能把訓練中的狀態在世界級大賽中完美展現出來,也是一個關鍵問題。
進入國家隊的小隊員很多跟當年的全紅嬋一樣,從地方隊選拔上來,沒什麽大賽經驗,但水平並不差。陳若琳說,現在運動員可以通過視頻反饋查看自己入水前的狀態,不像以前隻能聽教練講,這些對於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提升會起到很大作用。
遇到一時難以攻克的技術動作時,陳若琳也會著急,“我急,小隊員們也跟著急,動作就更做不出來了,我們都得調整狀態,今天不行,明天繼續!”

·陳若琳在近20年的跳水生涯中總是處於緊繃狀態,如今依然不能鬆懈。(本刊記者 侯欣穎/攝)
陳若琳在近20年的跳水生涯中總是處於緊繃狀態。運動員每周隻有周日下午可以休息,有時為了能在第二天的訓練中保持狀態,她會回絕朋友的逛街邀請,在宿舍休息。那些年,跳水幾乎是她生活的全部,“連續兩天不跳,就找不到感覺了”。
如今當了教練,她還是強迫自己不能鬆懈。“如果我作為教練有一點放鬆,隊員就會更放鬆。如果因此輸掉比賽,我心裏這關都過不去。我們出去比賽,不能說包攬,也要拿到大部分金牌,這才是‘夢之隊’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