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985學霸合夥賣麵條,年入11億

985學霸合夥賣麵條,年入11億

文章來源: 南風窗 於 2025-04-29 10:04:0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一碗均價32元的重慶小麵,攪動了港交所的資本江湖。

2025年4月15日,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遞交招股書,衝刺“中式麵館第一股”。

招股書顯示,其2024年營收11.54億元,三年複合增長率66.2%,淨利潤從虧損3597萬元逆襲至6070萬元。

華南理工三位校友,從外企辭職下海,以廣州體育東路一家30平米的小店為起點,將麵館做到近30億元估值。

華南理工三位校友,在廣州天河區開出第一家遇見小麵

創始人宋奇做過麥當勞的管培生,在聊起創業初衷時他曾公開表示,“當我在麥當勞炸下第一筐薯條時,就有以後創立中餐品牌,甚至挑戰麥當勞的想法。”

然而,中式麵館賽道競爭激烈,先後出現過和府撈麵、陳香貴等不同玩家。2024年中國中式麵館經營者排名裏,前五大企業占整體市場份額隻有2.9%。而排名第四的遇見小麵,市場份額僅為0.5%。

資本想講一個“中國麥當勞”的故事,但麵對市場高度分散的現狀幾乎都“偃旗息鼓”,退守陣地。

以川渝風味起家的遇見小麵,在白切雞與腸粉的包圍圈裏,撕開一條資本化道路。這家被廣東人吃上市的川渝麵館,能講出“中國麥當勞”的新故事嗎?

從炸薯條到賣小麵

2014年,三位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宋奇、羅燕靈、蘇旭翔在廣州天河區開出第一家遇見小麵。

彼時,廣東餐飲市場充斥著粵式早茶與清淡湯品,這家主打川渝麻辣風味的重慶小麵店顯得格格不入。但創始人宋奇的目標卻很大——他想打造“中國的麥當勞”。

這份野心的種子,早在宋奇在麥當勞炸薯條時就已埋下。作為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碩士,他曾在麥當勞擔任管培生,又在百勝集團負責肯德基、必勝客的選址運營。

過往的工作經曆讓宋奇深刻認識到——標準化與供應鏈是連鎖快餐的命脈。

在遇見小麵的運營中,宋奇複刻了這套邏輯。從菜品研發、采購、供應鏈、選址建店到餐廳營運、訓練、市場營銷與品控,遇見小麵的標準化做到了極致。他甚至將麵的軟硬程度與辣度口感,都精細化成為了詳細的指標。確保全國各門店口味統一。

遇見小麵門店內的標語:把一件小事做好

“遇見小麵的坪效很高”,一位接觸過遇見小麵創始人團隊的行業人士向鹽財經表示,遇見小麵有一套自己研發的數據係統,除了上述標準化流程外,這套係統還可以分析實時數據與客戶行為,“這讓他們員工特別忙,但效率特別高”。

正是靠著自研的這套係統,遇見小麵累計獲得過八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旗下有太二酸菜魚的九毛九,還有喜家德水餃、碧桂園等一眾“大佬”。在2021年6月公司完成最後一輪B+輪融資之際,遇見小麵投前估值已達20億元。

“不缺錢”的遇見小麵,在獲得融資後,也迎來自己快速擴張的階段。

盡管2021年遇見小麵才開出第100家餐廳,但在之後的三年裏,遇見小麵門店數量從2022年的170家擴張至2024年的360家,營收從4.18億元飆升至11.54億元。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遇見小麵擁有餐廳數量360家

標準化策略讓與遇見小麵在短短幾年間門店數量成倍增長。紅餐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唐欣告訴鹽財經,產品研發能力和數智化管理能力是目前遇見小麵的核心競爭力。但他也向鹽財經記者表示,這屬於餐飲行業競爭的基礎能力。

“知名的品牌、優秀的門店位置布局、壟斷的供應鏈資源和龐大的私域流量這些不可複製的東西,才是餐飲品牌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對於餐飲品牌來說,口味是立身之本。遇見小麵用川渝口味選擇在飲食清淡的華南地區開局,這看似矛盾的選擇暗藏商業邏輯。

艾媒谘詢《中國消費者家庭餐飲消費習慣調研數據》顯示,在口味的偏好上,全國人民總體偏好辣味。即便在華南地區,31.3%的消費者偏好辣味,居各類口味之首。

2024年中國各地區家庭餐飲消費者的口味偏好數據/圖源:艾媒谘詢

為兼顧廣東人的清淡需求,遇見小麵推出“免辣”選項,並且研發番茄湯麵等非辣產品。消費者趙默在遇見小麵儲值超百元,他向鹽財經記者解釋,即便自己不喜食辣,也能在店裏找到適合自己的麵。

菜單設計透露出遇見小麵的心機。30-40個SKU中,既有豌雜麵、酸辣粉等川渝招牌,也有羊肉串、小鍋冒菜等跨品類產品,既強化品牌標簽,又拓寬客群覆蓋。

遇見小麵的點單截圖,菜單品類繁多

這種“辣味引流+多元留客”的策略,讓遇見小麵在廣東站穩腳跟。但問題在於——區域成功能否複製全國?

投資經理王傾犀利地指出,盡管遇見小麵在風味上做得不錯,但是品牌知名度不夠,“有些朋友們覺得味道還行,有些朋友壓根沒聽過”。

他表示,與麥當勞的全時段、多場景覆蓋(早餐、下午茶、家庭聚會)相比,遇見小麵受限於商場營業時間,仍困於“午餐/晚餐”兩時段,客單價僅32元且連年下降,從2022年的36.1元下降至2024年的32元。

王傾向鹽財經解釋稱,由於客單價不高且不適合多人聚餐,遇見小麵很難突破“快餐”標簽,更無法像麥當勞一樣成為社交空間。“這種重慶偏路邊攤快餐,缺乏高端化、提升客單價路徑。”

“這種低門檻行業極其考驗運營能力,隻有卷到極致才能活下來。”王傾認為,遇見小麵很難做成“中國的麥當勞”,兩者實力和定位差異較大,但如果成功上市,有助於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進店客流量。

資本熱捧下的“逆襲”故事

不過,從虧損3600萬到年賺6000萬,遇見小麵的招股書堪稱一部“逆襲爽劇”。

2022年,公司還深陷3597萬元虧損泥潭;但2023年迅速扭虧為盈,淨利潤達4591萬元;2024年更攀升至6070萬元,三年間利潤增幅超227%。

招股書顯示,遇見小麵在2024年淨利潤已經達到6070萬元

支撐這一轉折的,是門店數量從2022年的170家暴增至2024年的360家,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新店開業。這種“以規模換利潤”的策略成效顯著——2024年總商品交易額同比增長44.2%,訂單量增長37.5%。

光鮮財務數據背後,食品安全投訴、單店盈利疲軟、估值泡沫爭議等問題,也讓這場IPO之路暗流湧動。

盡管遇見小麵計劃未來三年再開440-530家新店,但單店盈利能力已現隱憂。

雖然低價策略帶來客流增長,但同店銷售額在2024年出現下滑,部分老店日均銷售額跌破萬元。更值得警惕的是,其80%門店集中在一線城市,這些市場租金成本高企,未來下沉至二三線城市的效果尚待驗證。

另一方麵,遇見小麵還需麵對短期償債壓力較大的問題。招股書顯示,遇見小麵流動比率僅0.5。一般來說,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大於1時,公司債務結構才算安全。

東吳證券分析師吳勁草認為,2.4億元的流動負債主要來自於門店租賃(新的會計準則這部分計入負債)。他向鹽財經記者表示,“任何投資都有風險,餐廳租賃場地即屬於負債,屬於正常經驗。”

從事餐飲行業多年的唐欣則認為,遇見小麵的短期償債壓力確實較大,但其開放加盟後,特許加盟收入的快速增長應該能彌補一部分現金流。

“總體來說不會對其經營造成太大影響。遇見小麵這幾年分紅較多,這也給外界一個現金流充裕的信號。”

可遇見小麵開放加盟後,能否通過這一模式快速回血,或許要打一個問號。

2019年開始,遇見小麵開始探索特許經營模式。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擁有81家特許經營餐廳,即加盟店。

遇見小麵從2019年開始探索特許經營模式/圖源:遇見小麵

翻閱招股書,遇見小麵希望未來“逐步提高特許經營餐廳的比例”,並透露公司計劃分別於2025年、2026年、2027年開設約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自營和特許經營新餐廳。

不可忽略的是,部分特許經營餐廳在遇見小麵的擴張中成為了“犧牲品”——從2022年到2024年,已經有超20家特許經營餐廳關閉或轉型為直營餐廳。

直營餐廳可以讓公司承擔沉沒成本,但特許經營餐廳的關閉或轉型數量若繼續提高,隻會讓想入局者望而卻步,也會增加公司壞賬風險。

“遇見小麵急於擴張,開店選址考慮標準不高,很容易關閉”,王傾認為,其店麵多在商場B1層開,外部廣告很難看到,名氣也受限。同時因店麵大多在商場,租金成本高,這也會成為特許經營商容易“望而卻步”的因素之一。

加盟商在考慮盈利的同時,也會看重品牌的知名度。即使遇見小麵已經扭虧為盈,如何讓特許經營商相信自己的長期運轉能力,依舊是亟需解決的挑戰。

餐飲行業會存在“規模不經濟”的問題。這指的是隨著門店數量擴張,企業非但未實現成本攤薄和效率提升,反而出現單位成本上升、單店盈利下降、 管理複雜度激增等現象,最終導致整體利潤率下滑的行業性難題。

招股書中,遇見小麵就麵臨著單店日均銷售額、同店銷售額、整體翻台率均下減的問題。

唐欣分析稱,品牌老化,產品口味陳舊都會導致這一問題的產生。品牌擴張到一定程度,門店管理難度加大,容易出現供應鏈跟不上規模與質量問題。

在他看來,除了加強新品研發、優化供應鏈和門店管理之外,開拓多品牌發展的路徑也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H-1B簽證衝擊“不再執著美國夢” 台籍工程師:看淡
特朗普下令在波特蘭部署軍隊,必要時可全麵使用武力
揭穿阿膠企業謊言:中國不缺驢,但特別缺牛馬
華爾街大咖是淫魔!豪宅驚藏「性虐地窖」殘害多女
川普硬杠125年憲法慣例,上訴最高法院"取消出生公民權"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18歲孫女自創服飾品牌"白宮拍廣告",挨轟:公器私用
美國簽證費暴漲66倍,印度人或湧向日本
清華出發,劍橋歸來,他28歲回國全職擔任教授!
中國網紅窮遊日本 入境就“惡搞” 國內外網友都炸了
稱中國人有股“怪臭味” 外國網友搬去住驚:我也有了!
這女星慘了!被指“邀於朦朧赴虐殺飯局”遭抵製+換角
“吹哨人”自殺,波音同意付錢和解
FBI解僱15名探員 涉以單膝跪地應對弗洛伊德集會
一心阻絕外國人生美國人 川普要最高法院“修正錯誤”
朝鮮隨機抓巨乳妹“強製送醫”!還遭公審羞辱
愛潑斯坦檔案:除了馬斯克 彼得蒂爾和班農都被提及
於朦朧墜樓死亡事件疑點重重,輿情洶湧持續發酵
麻煩不斷!賣了85座萬達廣場後,71歲王健林被限高了
挺加薩"簽證遭秒撤",哥倫比亞總統怒轟:美國違反國際法
丹麥等國指控俄飛行器入侵後,俄外長稱無意攻擊北約
WSJ:習近平逼宮川普 從“不支持”變“反對”台獨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985學霸合夥賣麵條,年入11億

南風窗 2025-04-29 10:04:03


一碗均價32元的重慶小麵,攪動了港交所的資本江湖。

2025年4月15日,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遞交招股書,衝刺“中式麵館第一股”。

招股書顯示,其2024年營收11.54億元,三年複合增長率66.2%,淨利潤從虧損3597萬元逆襲至6070萬元。

華南理工三位校友,從外企辭職下海,以廣州體育東路一家30平米的小店為起點,將麵館做到近30億元估值。

華南理工三位校友,在廣州天河區開出第一家遇見小麵

創始人宋奇做過麥當勞的管培生,在聊起創業初衷時他曾公開表示,“當我在麥當勞炸下第一筐薯條時,就有以後創立中餐品牌,甚至挑戰麥當勞的想法。”

然而,中式麵館賽道競爭激烈,先後出現過和府撈麵、陳香貴等不同玩家。2024年中國中式麵館經營者排名裏,前五大企業占整體市場份額隻有2.9%。而排名第四的遇見小麵,市場份額僅為0.5%。

資本想講一個“中國麥當勞”的故事,但麵對市場高度分散的現狀幾乎都“偃旗息鼓”,退守陣地。

以川渝風味起家的遇見小麵,在白切雞與腸粉的包圍圈裏,撕開一條資本化道路。這家被廣東人吃上市的川渝麵館,能講出“中國麥當勞”的新故事嗎?

從炸薯條到賣小麵

2014年,三位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宋奇、羅燕靈、蘇旭翔在廣州天河區開出第一家遇見小麵。

彼時,廣東餐飲市場充斥著粵式早茶與清淡湯品,這家主打川渝麻辣風味的重慶小麵店顯得格格不入。但創始人宋奇的目標卻很大——他想打造“中國的麥當勞”。

這份野心的種子,早在宋奇在麥當勞炸薯條時就已埋下。作為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碩士,他曾在麥當勞擔任管培生,又在百勝集團負責肯德基、必勝客的選址運營。

過往的工作經曆讓宋奇深刻認識到——標準化與供應鏈是連鎖快餐的命脈。

在遇見小麵的運營中,宋奇複刻了這套邏輯。從菜品研發、采購、供應鏈、選址建店到餐廳營運、訓練、市場營銷與品控,遇見小麵的標準化做到了極致。他甚至將麵的軟硬程度與辣度口感,都精細化成為了詳細的指標。確保全國各門店口味統一。

遇見小麵門店內的標語:把一件小事做好

“遇見小麵的坪效很高”,一位接觸過遇見小麵創始人團隊的行業人士向鹽財經表示,遇見小麵有一套自己研發的數據係統,除了上述標準化流程外,這套係統還可以分析實時數據與客戶行為,“這讓他們員工特別忙,但效率特別高”。

正是靠著自研的這套係統,遇見小麵累計獲得過八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旗下有太二酸菜魚的九毛九,還有喜家德水餃、碧桂園等一眾“大佬”。在2021年6月公司完成最後一輪B+輪融資之際,遇見小麵投前估值已達20億元。

“不缺錢”的遇見小麵,在獲得融資後,也迎來自己快速擴張的階段。

盡管2021年遇見小麵才開出第100家餐廳,但在之後的三年裏,遇見小麵門店數量從2022年的170家擴張至2024年的360家,營收從4.18億元飆升至11.54億元。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遇見小麵擁有餐廳數量360家

標準化策略讓與遇見小麵在短短幾年間門店數量成倍增長。紅餐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唐欣告訴鹽財經,產品研發能力和數智化管理能力是目前遇見小麵的核心競爭力。但他也向鹽財經記者表示,這屬於餐飲行業競爭的基礎能力。

“知名的品牌、優秀的門店位置布局、壟斷的供應鏈資源和龐大的私域流量這些不可複製的東西,才是餐飲品牌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對於餐飲品牌來說,口味是立身之本。遇見小麵用川渝口味選擇在飲食清淡的華南地區開局,這看似矛盾的選擇暗藏商業邏輯。

艾媒谘詢《中國消費者家庭餐飲消費習慣調研數據》顯示,在口味的偏好上,全國人民總體偏好辣味。即便在華南地區,31.3%的消費者偏好辣味,居各類口味之首。

2024年中國各地區家庭餐飲消費者的口味偏好數據/圖源:艾媒谘詢

為兼顧廣東人的清淡需求,遇見小麵推出“免辣”選項,並且研發番茄湯麵等非辣產品。消費者趙默在遇見小麵儲值超百元,他向鹽財經記者解釋,即便自己不喜食辣,也能在店裏找到適合自己的麵。

菜單設計透露出遇見小麵的心機。30-40個SKU中,既有豌雜麵、酸辣粉等川渝招牌,也有羊肉串、小鍋冒菜等跨品類產品,既強化品牌標簽,又拓寬客群覆蓋。

遇見小麵的點單截圖,菜單品類繁多

這種“辣味引流+多元留客”的策略,讓遇見小麵在廣東站穩腳跟。但問題在於——區域成功能否複製全國?

投資經理王傾犀利地指出,盡管遇見小麵在風味上做得不錯,但是品牌知名度不夠,“有些朋友們覺得味道還行,有些朋友壓根沒聽過”。

他表示,與麥當勞的全時段、多場景覆蓋(早餐、下午茶、家庭聚會)相比,遇見小麵受限於商場營業時間,仍困於“午餐/晚餐”兩時段,客單價僅32元且連年下降,從2022年的36.1元下降至2024年的32元。

王傾向鹽財經解釋稱,由於客單價不高且不適合多人聚餐,遇見小麵很難突破“快餐”標簽,更無法像麥當勞一樣成為社交空間。“這種重慶偏路邊攤快餐,缺乏高端化、提升客單價路徑。”

“這種低門檻行業極其考驗運營能力,隻有卷到極致才能活下來。”王傾認為,遇見小麵很難做成“中國的麥當勞”,兩者實力和定位差異較大,但如果成功上市,有助於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進店客流量。

資本熱捧下的“逆襲”故事

不過,從虧損3600萬到年賺6000萬,遇見小麵的招股書堪稱一部“逆襲爽劇”。

2022年,公司還深陷3597萬元虧損泥潭;但2023年迅速扭虧為盈,淨利潤達4591萬元;2024年更攀升至6070萬元,三年間利潤增幅超227%。

招股書顯示,遇見小麵在2024年淨利潤已經達到6070萬元

支撐這一轉折的,是門店數量從2022年的170家暴增至2024年的360家,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新店開業。這種“以規模換利潤”的策略成效顯著——2024年總商品交易額同比增長44.2%,訂單量增長37.5%。

光鮮財務數據背後,食品安全投訴、單店盈利疲軟、估值泡沫爭議等問題,也讓這場IPO之路暗流湧動。

盡管遇見小麵計劃未來三年再開440-530家新店,但單店盈利能力已現隱憂。

雖然低價策略帶來客流增長,但同店銷售額在2024年出現下滑,部分老店日均銷售額跌破萬元。更值得警惕的是,其80%門店集中在一線城市,這些市場租金成本高企,未來下沉至二三線城市的效果尚待驗證。

另一方麵,遇見小麵還需麵對短期償債壓力較大的問題。招股書顯示,遇見小麵流動比率僅0.5。一般來說,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大於1時,公司債務結構才算安全。

東吳證券分析師吳勁草認為,2.4億元的流動負債主要來自於門店租賃(新的會計準則這部分計入負債)。他向鹽財經記者表示,“任何投資都有風險,餐廳租賃場地即屬於負債,屬於正常經驗。”

從事餐飲行業多年的唐欣則認為,遇見小麵的短期償債壓力確實較大,但其開放加盟後,特許加盟收入的快速增長應該能彌補一部分現金流。

“總體來說不會對其經營造成太大影響。遇見小麵這幾年分紅較多,這也給外界一個現金流充裕的信號。”

可遇見小麵開放加盟後,能否通過這一模式快速回血,或許要打一個問號。

2019年開始,遇見小麵開始探索特許經營模式。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擁有81家特許經營餐廳,即加盟店。

遇見小麵從2019年開始探索特許經營模式/圖源:遇見小麵

翻閱招股書,遇見小麵希望未來“逐步提高特許經營餐廳的比例”,並透露公司計劃分別於2025年、2026年、2027年開設約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自營和特許經營新餐廳。

不可忽略的是,部分特許經營餐廳在遇見小麵的擴張中成為了“犧牲品”——從2022年到2024年,已經有超20家特許經營餐廳關閉或轉型為直營餐廳。

直營餐廳可以讓公司承擔沉沒成本,但特許經營餐廳的關閉或轉型數量若繼續提高,隻會讓想入局者望而卻步,也會增加公司壞賬風險。

“遇見小麵急於擴張,開店選址考慮標準不高,很容易關閉”,王傾認為,其店麵多在商場B1層開,外部廣告很難看到,名氣也受限。同時因店麵大多在商場,租金成本高,這也會成為特許經營商容易“望而卻步”的因素之一。

加盟商在考慮盈利的同時,也會看重品牌的知名度。即使遇見小麵已經扭虧為盈,如何讓特許經營商相信自己的長期運轉能力,依舊是亟需解決的挑戰。

餐飲行業會存在“規模不經濟”的問題。這指的是隨著門店數量擴張,企業非但未實現成本攤薄和效率提升,反而出現單位成本上升、單店盈利下降、 管理複雜度激增等現象,最終導致整體利潤率下滑的行業性難題。

招股書中,遇見小麵就麵臨著單店日均銷售額、同店銷售額、整體翻台率均下減的問題。

唐欣分析稱,品牌老化,產品口味陳舊都會導致這一問題的產生。品牌擴張到一定程度,門店管理難度加大,容易出現供應鏈跟不上規模與質量問題。

在他看來,除了加強新品研發、優化供應鏈和門店管理之外,開拓多品牌發展的路徑也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