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帶孩子去清邁讀書成了一些不願雞娃的中產家庭的選擇。之所以選擇清邁,「實惠的學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教育本身——家長們選擇清邁,是想「練英語」、「作為去歐美的過渡」,想「逃離國內教育的內卷」。
但隨著來自中國的家庭越來越多,清邁的教育生態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一位在泰國的網友做了統計,截止到2025年,清邁有30多所國際學校,而來自中國的學生,則是這些學校最重要的生源之一。
我們訪談了4位正在或曾經陪讀於清邁的中國家長,他們聊起消退的「英語語言環境」,聊起仍日益增多的補習,聊起中外教育體係下的文化差異,也聊起教育的亙古難題:幾乎每個家長來清邁都是為了「不雞娃」,卻又害怕孩子「躺得太平」。外部條件不斷變化,家長們還在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
現在的清邁是否還符合中國中產家長們的期待?他們如何應對教育與生活發生的變化?他們仍在尋找什麽?以下是他們的講述——
「如果你本就焦慮,
清邁不一定能治好你的焦慮」
@魚太太,江西人,大女兒14歲,小女兒10歲
我們是那種很有旅居優勢的家庭,結婚不到兩年,我和老公就都辭職了,他炒股票和期貨,我做網店全球購。生了老大後,全家半年一遷徙,南昌做大本營,冬天去瓊海過。
老大上幼兒園時,這種遷徙模式問題不大,臨近幼升小,就不得不找個城市、找所學校安定地生活了。我那時的擇校標準就兩條,一是氣候要溫暖,二是不上公立學校,因為我不想孩子接受我小時候那種背誦、抄寫、反複計算的教育。
2016年,我和老公無意中看到一條公眾號推文,說泰國清邁有很實惠的國際學校。我倆就飛去清邁考察,兩個月後就舉家遷到清邁了,我選擇了當地一所學校,兩個孩子的學費加起來才不到10萬人民幣。
很多人說中國人是近幾年才湧入清邁的,我看不是。到清邁的頭一年,我去看我女兒班級門口的名單表,一個一個點漢語拚音名字,感覺班上已經有至少半數是中國孩子。後來聽更早來的陪讀家長說,2012年《泰囧》上映後,清邁的中國人就猛然多了起來。
但那會兒成文的經驗少,我們初來乍到,凡事都要靠自己摸索。很多生活差異都要習慣,清邁沒有天然氣,家家戶戶用液化氣罐。水電費單子每月寄上門,沒能按時繳費,我們家被拆過一次水表。開車成了右舵,還要學習一個很有趣的規定,如果擋著別人的車了,就在熄火後掛空檔,方便別人推車。
孩子們比我們適應得快。老大當時5歲,英語基礎基本為零,在新學校的語言強化班呆了3個月後,老師允許她轉回普通班。老二才1歲多,沒斷奶,連話都不太會講,送去pre-nusery,幾乎是把英語當成母語在學。
新學校的評分體係很複雜,拿英語語言文學這門課來打比方,有2到4個不同的打分項,比如分析能力、演講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每個打分項滿分8分,合成的總分滿分是7分。我自己是挺喜歡這個評分體係的,它很科學,把孩子的長處、短板分得很清。像我女兒因為來清邁太早,中文閱讀的小分一直不高,但她自信開朗,中文演講總是高分,那中文這門課的總分就不會太低。等於說是變著法地認可每一個孩子的努力。
當然也有更直觀的標化考試。上小學後,孩子每年都參加MAP全球統考,每個考生會知道自己的排名,但不知道別人的排名。成績可以被比較,但這種比較不發生在兩個具體的同學之間。這也讓我很觸動,你隻知道自己的位置,隻和自己比,這是我想讓孩子上國際學校的初衷之一。
到今年,我們來清邁已經快10年了,現在,清邁的國際學校增加了很多所,很多校區還在擴建。
大家的軌跡都差不多,來到清邁,選擇一所英製、美製或其他製度的國際學校,最終考A level或者IB,申請歐美、新加坡、日本等地方的大學,成績不那麽好的,就申請馬來西亞或者泰國本地的大學。這麽些年來,在清邁申上世界名校的家庭真不多,有心思衝擊名校的,大多在中學階段就轉去了曼穀。
這兩年清邁很火,網上好像有一種標簽,清邁是世外桃源,焦慮的人來這裏走一遭,煩惱就消。
其實我跟很多陪讀家長交流過,大家的焦慮是一點沒少:孩子剛來,英文不夠好,焦慮;英文好了,中文退步,焦慮;同校家長吐槽學校,聽了焦慮;看到別家孩子在學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也焦慮……
如果你本來就是一個焦慮的人,清邁不一定能治好你的焦慮。要緩解焦慮,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啥。
比如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到底要不要卷娃?怎樣算是卷娃?我覺得「卷」是一個特主觀的評價,我聽過的、認為的真正的卷媽是什麽樣的?學校不布置作業,她就自己在網上找真題,每天給孩子出卷子,滿世界找競賽讓孩子參加。
我是覺得,即使在清邁,要卷也是無可厚非的。在任何教育體製下,你要獲得更好的學術結果,都需要努力、都需要熬夜。家長圈裏總結過,如果一個學生想「爬藤」,那麽在小學階段,全球標化成績最好就達到99%,也就是說比全球參加這個考試的99%的人更優秀。
想帶孩子來清邁,還有一點必須提一提,不要認為清邁的消費低,咬咬牙就能來陪讀。泰國的工作簽證太難申請,拿著陪讀簽證的家長們又不被允許工作,能久留的,大多是有被動收入或者一定積蓄的中產階層。
之前有人在網上問我,送孩子來清邁念小、初、高共計12年的書,100萬夠不夠?我給他拆開來算,平均每年預算8萬學費,在清邁各個學校間,大概算是學費的中位數吧。但中位數就意味著不夠,因為學費會漲,貨幣會貶值。真要送孩子留學,哪怕是到清邁,百萬隻是一個計量單位。
因此,要緩解焦慮,就要明白留學不是一次完美的生活轉移。接受這一切後,僅我們家四口人來說,陪讀、留學的好遠多於不好。
我們家老二還在上小學,目前幾乎沒有家庭作業,每天一放學就搗鼓自己的事情,和爸爸去遊泳、釣蝦。老大的作業都是那種拓展性比較強的project,比如她會花幾個小時在花園裏挖土、倒水,做科學課上要用的海嘯模型。我從不命令她,她自發就很想拿高分,我知道她是樂在其中的。
兩個女兒白天上學的時候,我和我老公在家各自伏案工作,他炒股、我做留學谘詢。工作累了,就到院子裏遛遛狗、侍弄侍弄花草。我們已經在清邁買地蓋房了,我實在喜歡這裏的氣候和生活節奏,即使女兒們畢業離開了,我也會在這裏長住下去。

圖源電影《天才槍手》
離開清邁,又回到清邁
@Ethan媽媽,北京人,兒子11歲
我兒子小時候,北京的空氣不太好,他總生病,我們一度搬到了西雙版納去定居。等他上幼兒園小班後,家裏人開始擔心他上小學的問題,就覺得西雙版納的教育沒有北京好,在那裏上小學怕耽誤了孩子。
所以我們得找一所學校,既保證教育質量,又保證空氣質量,而且要在家庭經濟能力的承受範圍內。
也是那個時期,西雙版納同小區的鄰居跟我閑聊,說清邁有一大批很實惠的國際學校。那年正好開通了西雙版納和清邁的直航線,我就馬上飛過去考察了。結果可以說非常驚喜,我看中了一所國際幼兒園,外教資源很好,一年隻要6萬人民幣。我是打聽過北京的行情的,差不多的幼兒園每年至少二三十萬。
忽然,一個更低齡的、我能負擔的留學方案擺在麵前了,意味著我的孩子能在最黃金的語言學習期,到國外去磨煉英語。所以我沒有猶豫,馬上就把清邁的幼兒園定下來了,孩子過去直接上中班。
事實證明,他出來的時機特別好。那會兒他4歲,本來連ABC都認不全,但一到了那個英語環境裏,聽不懂外教們的話也硬聽,看不懂英文動畫片也硬看,磨著磨著就都懂了。
我們在家也盡量給他創造英語環境,從他6歲開始,我每天陪他閱讀英文分級繪本。他的英語進步飛快,到幼兒園畢業的時候,差不多有同齡英語母語者的水平了。
但英語起來了,中文卻落下了。
我特別著急,再怎麽為了學英語,我都不能接受我兒子把母語給丟了。所以他在泰國剛開始上小學一年級,我就從國內淘來了人教版的一年級語文教材,每天帶著他讀,什麽「天、地、人」,也給他找了中文補習班,但補習老師連「的地得」都搞不清。總歸都不是很係統的教學。
我當時也認識了一批中國家長,很多人隻是送孩子來清邁上個幼兒園,覺得英語學到位了,就回國上小學。因為從學科的角度講,清邁隻有英語有明顯優勢,數學和中文語文都是遠遠比不上國內的教學的。同歲的孩子,在清邁學的數學比國內簡單兩個年級。
所以,我們一家人思來想去,決定效仿,讓孩子回國讀小學。
回到北京後,孩子到公立小學上二年級,一開始我覺著挺好。
國內老師管得嚴嘛,上課下課都講紀律。不像在清邁,外教們開家長會,永遠是誇誇誇,你家孩子非常優秀,全身都是優點,缺點全都不值一提。難得被誇是高興的,老誇,我就怕孩子散漫起來。
就拿寫字舉例子,在清邁的時候,老師對字跡沒有要求,能寫出來就行,孩子的字就是放飛的,我都沒眼看。很神奇的是,回國沒多久,他的漢字連帶英文都變工整了,我也沒給他報寫字班,純粹是靠老師嚴加管教。
但我兒子不舒服。有一天他回來和我說,有一節體育課被班主任占了,當時,班主任給了大家兩個選擇,想做卷子的留下,想上體育課的自己出去。結果我兒子就領著幾個男生打籃球去了,回來後,被班主任批評了一頓。小朋友為此特別不服氣:明明是老師自己讓我們選擇的,我選擇出去有什麽錯?
從二年級到三年級,他在國內小學的兩年裏,受了特別多次類似的挫敗。我並不是覺得國內的基礎教育不好,它肯定有它特別好的部分,但我家孩子已經不適應它了,因為他已經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聽話」的小孩了。
這也是我想和更多打算出國的家長說的,每個係統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最好一開始就想想清楚,孩子到底要進入什麽樣的係統、過什麽樣的學習生活,否則隻能讓孩子和家長都受罪,在不同係統間來回折騰。
就像我們家,孩子的三年級結束了,中文讀寫能力紮實些了,我們又打算離開。也因此麵臨著新的難題,到底要去一所什麽樣的小學才好?
我聽還在清邁的家長們說過當地的情況,國際學校管教太鬆,校風一般,學生上課開小差、說小話,課後又沒作業,感覺學不到什麽東西。這種學習環境顯然也不是我想要的。
還要考慮未來的投入,假設孩子再去國際學校,大概率就要一路讀到大學了,那將是持續十多年的高額花銷,尤其最終去英國、美國這樣的地方留學的話,沒有幾百萬下不來。我和我老公就是工薪家庭,我覺得至少對我們家來說這是有難度的。
最後,又是源於朋友介紹,孩子考進了一所德國政府和泰國教會合辦的小學,實際算德國公立學校,據說老師都是德國公派來的,學生也都是英語母語水平。
同一批有30多個考生參加入學考試,最後錄了6個,這在清邁算門檻很高的學校了。我兒子一個班不到20個人,隻有3個中國人,比例正常。學費一年8萬左右人民幣,在當地算中遊,而且我了解了一下,德國大學雖然畢業難,但學費在歐洲算低廉的,符合我家的預算。
當然也有挑戰與代價,入學後,所有的教學、考試都要用德語,這代表著我家孩子又不得不從零開始學習德語了。好在德國人的教學風格也讓我挺放心的:開學小半年來,我兒子都在德語強化班上課。授課老師經常讓小孩子們背誦德語文章,然後每天會布置8篇閱讀和寫作的課後作業。我兒子開學兩個月寫完了4本筆記本。
開學第一課,老師就明確規定,在他的課堂隻許說德語,被他抓到誰說一句英文,誰就要罰抄這句話50遍。
在清邁,這是多麽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啊。作為中國家長,這風格讓我很有一種熟悉的安全感。
這些年兜兜轉轉,我也想過,我到底希望孩子接受什麽樣的教育?
我挺中立的,我覺得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做家長的,隻能為孩子選好一邊,然後盡量消化掉其中不好的部分,讓孩子和教育互相適應。
如果說北京的嚴格雞娃和清邁的佛係養娃是兩個極端的話,我沒法說我更傾向於孩子進入哪個極端。我隻是希望孩子有主見,希望他不無條件服從別人的指令,但他該守的規矩又應該去守,不能任性妄為。
我還比較看重的一點,是他要有為人處世、與人社交的能力,而不是隻會傻讀書。這也體現出從小出國的好處來了,他被逼著去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應對經常變換的環境,應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老師與同學。
他從一個有點害羞的小男孩變到特別落落大方,比如我之前給他拍視頻,讓他對著鏡頭說30秒的話他都緊張,現在他能滔滔不絕地表達,就很有自信的勁兒。
我想要的成果,孩子都已逐步給了我,我其實很滿意了。如果過幾年,學校願意開推薦信,我可能會送他去德國上高中,然後按部就班地考個大學。我對他其餘的希望就是能養活自己,別啃老,然後一定要快樂。

圖源劇集《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
語言環境不達標,我們離開了清邁
@林,杭州人,女兒12歲
2022年,女兒四年級的時候,我決定帶她去清邁上學。
外界有些聲音,認為一般都是小孩成績跟不上了才想轉學去國外,但我們家不是,我女兒在國內的成績很不錯,我們隻是單純不喜歡那種教學方式。
她在杭州的公立學校念書,從三年級開始,每天下午四點半放學,作業要寫到晚上10點。都忙成這樣了,學校還會要求運動打卡,規定孩子每天要跳繩、做仰臥起坐之類的,如果實打實地去完成,要另外花一個小時。我們根本沒有這一個小時,基本每天都是裝裝樣子就把卡打了。
我就很奇怪,孩子的學習方式和我小時候一樣,十幾年,學習方式沒有什麽改變?我們家很想做些改變。
最早是在杭州找國際學校,但性價比都不高。後來我在網上刷到很多人推薦清邁,說那裏很多元,國際教育價廉物美,很多學校的價格隻有國內的一半。我們馬上就心動了。
本來打算讓我老公一起去清邁,但陪讀簽隻能辦一個人的,又因為疫情,他的旅遊簽辦不下來,最後就成了我帶著女兒先去。
我們去的那年,我女兒四年級,當時清邁已經有30多所可以選擇的國際學校了。我們選了學費最貴的一所,一年要交12萬。我設想,這費用能起到篩選作用,來這裏念書的多半是條件好的、重視教育的家庭和孩子。
我們的想法和很多去清邁的中國家庭一樣,把清邁看作留學的中轉站,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先到清邁練練英語,習慣運用外國的軟件、和外國人打交道,也熟悉下西方教育體係,日後留學或許更容易。
但真正在清邁呆了幾個月後,出現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問題。
一個是當地的空氣並不總是很好,每年春天,泰國本國還有緬甸的農民們燒山,顆粒物飄到清邁來,嚴重的時候天色完全變掉了,持續一整天都散不去,小孩上學期間會被要求佩戴口罩。當地管這個叫霧霾季,大人孩子都挺受不了的。
還有一個,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是當地學校裏中國學生越來越多,我女兒的學校尤其多。
學校在招生時說,中國學生的比例大約在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實際呢,孩子一入學我就加進了大幾百人的中國家長群。接孩子的時候,我和其他中國家長們一核對,把各年段各班級的中國人數一加就知道了,這學校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中國人。
我女兒入學測驗時,英語算薄弱那一檔的,被分到了一個語言強化班。這班裏更是基本全部是中國人,老師在的時候,會要求大家隻講英語,但外教的管理很鬆散,下課了學生們七嘴八舌用中文聊天,他們也管不住。
在清邁一年,我女兒的英語進步很慢很慢。學不好英語,也就學不好其他科目,她的成績還不如在國內時好。而且由於中國的陪讀家庭太多,學校周圍的物價比市區還要高,比如我們小區的獨棟別墅,租一年要7萬多人民幣。整個小區不到30棟房子,我在的時候,除了一戶緬甸人,其餘全是中國人。
我們期待的國際化沒有了,性價比也沒有了,就想走。
我們比較巧,去普吉島旅遊,聽說當地有一所還不錯的學校,升學什麽的先不說,至少是真正的國際化。它在全球有18所分校,在讀生來自60個國家,基本都是英語母語水平。於是當機立斷就參加新學校的入學考試,挺幸運,我女兒壓線考進,入學英語成績在年級倒數第二。
轉學意味著更昂貴的生活,在清邁,節約著過,一年也要花掉大概30萬人民幣,普吉島的房租和日用品價格更可能是清邁的兩倍——但我們轉學的決定就是做得飛快。
從出國那一刻起,我就秉持著不行就走的原則,即使沒考上這所新學校,我們也會持續尋找離開清邁的機會。既然出國讀書了,不可能不圖一個語言環境,否則幹嘛不留在杭州讀個國際學校?這就是特別現實的考量。
現在我們從清邁搬到普吉島快兩年了,我覺得孩子的學習算是步入了正軌。
她班裏不到20個人,有4個中國人,雖然她主要還是和同胞一起玩,但校內活動的時候就不得不和老外同學們社交,很容易沉到那個英語環境裏去。她現在日常和上課用英語交流已經沒什麽問題了,英語成績也從老末到了中遊。比起在清邁的學習環境,我已經很知足了。
和杭州的學習狀態比起來,我女兒現在的學習太輕鬆了,幾乎沒有家庭作業,考了試也不排名。不過她馬上小學畢業了,升中學部後,會有一些學業以外的功課。我們就讀的是IB體係的學校,申請大學時除了學術成績外,還要考察考生的個人發展、興趣技能等方麵。所以學校對學生的社會活動是有KPI要求的,之後會安排他們上街給貧困地區募款,去孤兒院裏服務,或者幫著公益組織清理海灘、救濟流浪狗。
我覺得這樣挺好,當時我們選擇出國,就是為了逃避應試教育的高壓,為了尋找一種素質教育的可能性。
但我也承認,我和我結交的中國家長們,還是會有典型的中式思維,要我們完全不關心、不在意孩子的分數是不現實的,大家不知不覺間又開始校外補課。
像我認識的在泰國的中國家庭,隻要小孩子不是特別抗拒的,補課強度都很大,有的小孩一周七天每天都上補習班。我們家每個月至少補掉一萬塊錢,光英語就分閱讀、寫作、口語好幾門可以補,還要補數學和科學。
教育就是這麽一件很糾結的事,你不想讓孩子接受那套重複的、古板的教學方式,可以,但出了國,你周圍的中國家庭還是都在補課,你不補好像就不行。
但我也不是說真的想去雞娃,真想雞她就沒必要出國。按我們之前的計劃,孩子應該在八年級申請美高,九年級轉學去美國,這是比較好的過渡的節奏。但孩子距離八年級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了,她的英語能不能繼續進步、達到標準,還是未知數。
我試著不去焦慮一年後的事,這3年在泰國,我也逐漸習慣了流動性和不確定性。身邊的同胞來來去去,今年在清邁,明年就可能去普吉島或者曼穀,或者幹脆去了英國或美國,也有學不下去、供不下去就回國的。不管在國內國外,說服自己,沒有一勞永逸的教育,心態就會好很多。

圖源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第二季》
來清邁後,孩子在收獲,而我在失去
@小L,北京人,女兒八年級
我帶著女兒來清邁上學,最直接的原因是不想她那麽辛苦。
為了讓她不辛苦,我做過很多嚐試:我們的學籍本來在海澱,幼升小的時候轉到了東城,想遠離雞娃氛圍。但你在東城也沒法獨善其身。我們堅持了好幾年,不報補習班、不加作業——直到四年級,所有同齡孩子都開始補課,我們不補就是自我放棄。於是舞蹈和跆拳道的興趣班全部停止,每周花4個多小時補語數英3門課。從五六年級開始,她就要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了。
我能感覺到她變得不快樂,上了初中後尤其明顯,走路拖著腳,像有重壓似的彎腰駝背,看背影就死氣沉沉的。不願意寫作業的時候,她就坐那兒很機械地刷手機。玩也玩不好,學也學不會。成績能及格,但提不上去。她那一屆中考五五分流,她在這50%上下浮動,發揮不好就隻能去技校或者職高了。這樣辛苦的回報率太低,我想要做出改變。
我們先是參觀了幾所北京的國際學校,聽到裏麵的學生聊奢侈品,見到校門口停著豪車,就覺得那不是我們這樣的工薪家庭能去的地方。
也是巧合,去年5月,我和我先生到清邁度假,看到很多學齡的中國小孩。我記得特別深刻,下午4點多,幾個中國女孩走在街上,主動和我搭話,誇我的裙子好看。她們是放了學來逛街,和我女兒差不多大吧,背包輕便,衣服很鮮豔,頭發上別了好多小發卡。我覺得這才是十幾歲孩子該有的、活潑潑的狀態啊。
後麵就速戰速決。7月份,我帶著女兒又去了一趟清邁,讓她看看風土人情,問她想不想轉學,她說想。那我們就找房子、找學校,我辭掉國內的工作,10月陪著女兒來上學了。
我給她選了一所英、泰雙語學校,一來是因為門檻低,交錢就能做插班生,不像部分國際學校還要考察英語、做入學測驗。二來,雙語學校每年隻要6萬的學費,同年級的國際學校都要10萬以上。我們當時的需求,就是用盡量低的成本,去獲得相對多元的、輕鬆的教育。
可實際搬到清邁後會發現,當地的消費遠比想象的高:我們租的聯排別墅,一年合人民幣5萬左右的房租。添大小家電也是一筆錢,就拿卷發棒舉例,同品牌在清邁比在國內要貴三四百元人民幣。我買了輛馬自達2,又是幾萬塊花出去,那邊的二手車比國內貴30%。電價也高得離譜,開一個月冷空調,要了我1000多元人民幣。
起初我的預算是一年20萬,但過去半年,實際花的已經奔著40萬走了。我又成了全職媽媽,家庭收入少了一半,經濟壓力其實挺大的。我隻能安慰自己,剛落地成本高,等該置辦的置辦完了,後期消費或許就低了。
說起來有些好笑,我最不適應的變化是女兒學習上的。到清邁後,我女兒每天7點半起床,8點15分上學,下午4點就下課了。學校從來不布置作業,她背回家的書包永遠是空的,所有的課本、教材都鎖在教室後麵的locker(儲物櫃)裏。隻有極偶爾的測驗前,她會把書拿回家複習。否則我都不知道那幾本書長什麽樣子。
讓孩子輕鬆是我想要的,但沒想到會輕鬆成這樣。最開始我挺焦慮的,給她布置了一大堆背單詞的任務,報了一周三次的英語補習。但逐漸就放棄了,叫她單詞不必額外去背了,跟著課堂進度學習就好。書包也幹脆別拿回家了,就放車上吧。
當地的大環境太散漫,我們作為個體無法對抗,也沒太大必要去對抗。
比方說我蹭了車,換在國內,汽修店兩三天就給我修好了。在清邁,自費修理半個月起步,走保險的話一個多月也正常。有幾回我女兒上學快要遲到了,我給老師發信息報備和道歉,結果老師反過來安慰我:不要著急,路上一定要小心,慢慢來,晚了也沒關係。如果我們申請請假到下午1點,老師會直接讓我們別去了,反正4點就要下課。
我們家的教育目標很簡單,在雙語學校裏把英語學好,考上一個大學。至於是多好的大學,我沒有要求,我們做父母的就不是多上進、多拔尖的人,憑什麽要求孩子?
但這目標說難也難。我女兒班裏30多個孩子有8個中國人。中國孩子們喜歡抱團玩兒,交流隻說中文。來了半年,她的英文用來購物、點菜是沒問題了,但要說口語流利、讀寫通暢是遠遠不及的。
這個問題我和很多陪讀媽媽聊過。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孩子掌握語言是有年齡門檻的。那些小學或幼兒園就來清邁的孩子,大腦正在發育旺盛期,一被投入語言環境,很快就被英語同化了。但我女兒這樣的中學才來,語言係統已經固化了,肯定會對新語言的輸入有所排斥。這是人的天性,我不想太過於逼迫她。
她現在麵前基本是兩條路,要麽英語水平大幅提升,考當地的國際學校,或者考到學術條件更好的曼穀去。要麽留在雙語學校一直到高中畢業,但如果要申請歐美的大學,還是需要考雅思或托福。
或者,還可以選擇一條徹底躺平的路。是一個已經在清邁定居的中國人告訴我的,隻要孩子不觸犯校規,順利地念完當地的高中,考一所當地的大學,難度非常非常低。但別看難度低,清邁大學的世界排名也在500多位呢。我們再給孩子買塊地——肯定比在北京買房要便宜不少,而後隨她開花店或是開咖啡廳,有份收入就好。到時她能講中文,也通些英文和泰文,在本地的生活不會差的。
但做母親又是很矛盾的,我希望她快樂,又怕她失去社會競爭力。我有時會猶豫,要讓她在清邁這種佛係的大環境裏久留嗎?等她習慣了佛係,如果不想留在泰國,去到新加坡、日本、香港這種內卷社會,她還能應對嗎?
但想想也就過了,太遠的事,我望不到。至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我覺得從目前來看,我們來清邁是對的。
在以前的學校,學生不能披長發,衣著打扮都要素淨。在清邁,她把頭發留長了,我給她染了個紅色。一開始我有點忐忑,不知道老師會不會介意。後來老師主動給我發消息說,我女兒的紅發在人群裏很亮眼,很美。
但如果隻談我自己,我不喜歡在清邁的生活。
之前我在企業裏做行政,已經競上管理崗位了,正是非常得意的時候,遇上了孩子讀書的變動。我老公是金融行業的,賺得比我多些,所以我倆共同決定,我辭職來做陪讀媽媽。
我是自願的,可我也非常失落——我得丟掉工作,喪失自己的收入來源,去一個沒有任何人脈的地方,每天隻圍著孩子轉。雖然下了決心,我還是拖了很久,拿到簽證那天才正式離崗。
關鍵是,家人朋友對於陪讀的想象是很浪漫化的。我老公和我說,孩子上學了,你就去喝咖啡、做瑜伽,有更多的時間放鬆自己,難道不好嗎?國內的朋友也都覺得我是來度長假的。
實際上,我每天的生活都是循環往複的無聊和孤獨:8點多送完娃上學,采購午飯、晚飯的食材,然後回家收拾屋子,一轉眼就到下午4點,得去接娃放學了。中間的空檔期,除了到咖啡店讀會兒小說,沒有別的娛樂,逛街的地方也很有限。
我在清邁沒有朋友,幾乎是零社交的狀態。最崩潰的是一次帶孩子去打針,大半夜的我一個人領著她掛號、取藥、注射,實在太憋屈,躲在角落裏哭了一場,那一刻我會懷疑移居清邁的決定是不是做錯了。
我覺得太悲哀了,我一把年紀,居然眼睜睜看著自己活成了一個沒有自我的透明人。
當地中國人的陪讀群、同胞群特別多,但我一個都沒有加。我對這種龐雜的社交圈有點畏懼。我女兒學校有個咖啡廳,我在裏麵等她時常聽到其他家長聊八卦:有家長獨自陪孩子來清邁,一兩個月後就和國內的伴侶提出離婚。
我還聽來過一個挺讓人費解的故事:陪讀媽媽A包了一頓蝦仁餃子,分給陪讀媽媽B,收了B頂多100泰銖。B第二天就把A給舉報了,說她隻有陪讀簽,是在非法經營賣餃子,A和孩子後來就被移民局驅逐出境了。
這些八卦投射到我的生活裏,多少也對我造成了影響。比如我想工作,但拿著陪讀簽也什麽都不敢做。我會擔憂陪讀下的異國婚姻很難持續,就盡量每天和我老公打一通電話,純閑聊,溝通日常。之前我倆沒這麽高頻聯係,也經曆過了無數次吵架。比如去年學校辦聖誕節的活動,我按指定的顏色給孩子買了衣服和褲子,用信用卡刷了1000多塊人民幣吧,我老公就不是很高興。我後來也理解他了,他一個人在國內做牛做馬的,不能完全體會我和孩子的生活狀況,難免互相計較些。
我試探地問過女兒,要不給你找個寄宿家庭,媽媽回國去?這樣媽媽的生活回到正軌,家庭經濟也寬裕一些。但是我女兒很強烈地要我在清邁陪著她。但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是,我最多再這樣無所事事地陪讀兩年。而後呢,不管是學英語也好,學泰語也好,我要在泰國找一份工作、下一個工簽。或者我要力排眾議回國找一份工作,哪怕每周北京清邁兩頭飛我也樂意。
我知道的,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怎麽都沒有我在北京過著有工作、沒房租的生活來得舒服。但我也知道,我們已經出來了,就再也回不去,因為孩子已經跟不上國內的學習了。怎麽都是折騰,不是折騰我就是折騰孩子,那還是折騰我吧。或許,從我們做出留學決定起,就必然是有收獲,也有失去。唯一讓我寬心的是,正在收獲的是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