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3日,猿輔導武漢公司一名年僅20多歲的年輕男性員工李某,在辦公室猝死,而他原計劃於5月2日舉行婚禮。
從事件經過來看,4月22日中午,李某前往猿輔導上班,晚上加班期間,未再回複他的未婚妻信息。未婚妻淩晨報警後,隨同民警前往公司尋找,但因公司各樓層大門均有門禁,無法進入李某的辦公區。直到4月23日上午,保潔員打掃衛生時發現李某在辦公室,但已經沒有了呼吸。
事發後,猿輔導公司以“網絡故障”為由通知員工調休,引發外界對真相透明度的質疑。

據鳳凰網科技報道,猿輔導回應武漢員工事件
目前,勞動監察部門已介入工亡認定,但具體結論尚待調查。
當年輕的猿輔導員工倒在婚禮前10天的工位上時,一場猝死悲劇,撕開了在線教育行業光鮮表皮下的暗瘡。一個年輕生命的消逝,更折射出當前眾多企業對員工身心健康的係統性忽視、企業倫理建設的落後。
01
一家管理苛刻的教培公司
猝死事件發生後,一名前員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作為班主任要負責400多個單科學生,要巡視班級上課情況、課後接受答疑,“每天從下午1點工作到淩晨”。
並且,教師還需要負責賣課,“每天晚上要在群裏報告進展。這些電話都要錄音,公司會隨機抽查錄音,發現你話術不對、態度不積極,會隨時私聊你,約談話”。
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和健康權,任何組織或他人不得侵害。勞動法也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每日一般不超過1小時,特殊情況下不得超過3小時。
事實上,猿輔導加班文化嚴重程度,以及其員工麵臨的高強度工作、嚴苛考核和與之帶來的精神壓力,在行業內早已有耳聞。
早在2023年,猿輔導武漢公司就曾因“管理苛刻”被媒體曝光。據封麵新聞報道,猿輔導前員工爆料稱,猿輔導武漢公司加班情況嚴重,單日加班超過6個小時。此外,該公司日常管理異常苛刻,甚至吃飯、上廁所都需要報備,令人詫異。

據封麵新聞報道,猿輔導前員工爆料稱,猿輔導武漢公司加班情況嚴重,單日加班超過6個小時
報道出來後,猿輔導工作人員對外給出過回應:
一是,“雙減”政策後,行業壓力大,加班情況在很多公司都存在。
二是,猿輔導在考慮擴招人員,進行排班輪班減輕員工加班壓力;至於處罰措施,實際執行並沒有員工說的那麽嚴重。
猿輔導,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這家公司創立於2012年,其創始人兼CEO李勇,曾是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從網易離職後,李勇創立了粉筆網,當時它定位點評類學習社區。

猿輔導創始人李勇
2013年,“猿題庫”上線,猿輔導漸漸走上了正軌。通過這項業務,猿輔導找來大量兼職的大學生和老師,在網上找卷子、錄題目、做解析,人工加上考點、難度係數等參數,最初以公考、司考等成人職業考試為主,從2014年開始切入K12教育領域。
隨著K12教育穩坐風口,2015年,粉筆網業務從猿輔導正式拆分,張小龍成為CEO;很快,猿輔導的全國累計用戶則突破了4億。
此外,這家公司在技術上也取得過一些成績。比如,自研超低延時音視頻直播技術,在一些AI賽事中也獲得過不錯的名次。甚至小猿學練機CEO王向東在去年底公布,小猿學練機推出16個月銷售量突破了100萬台,單品銷量為行業第一。
以教育科技獨角獸著稱的猿輔導,一路狂飆。猿輔導雖未上市,但企查查顯示,2013年至2020年期間,猿輔導累計融資11輪,融資總額達40.52億美元,估值高達155億美元。
直到2021年。那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靴子落地,短時間內,教培行業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暴”,包括猿輔導在內的所有教培企業,都麵臨著業務大幅收縮、裁員降薪的艱難處境。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數據證明了這一點。“雙減”政策出台後,猿輔導員工人數從2021年春招結束的5萬人,縮減至3.7萬人。嚴格的廣告投放限製和上課學段、上課時間的限製,讓主做在線教育的猿輔導獲客數量大不如前。
關閉和調整有合規風險的業務後,下一步怎麽走,成為懸在每個教培人心中的疑問。
彼時,據業內人士向媒體介紹,留給猿輔導的是三張牌:融資留下的數十億美元,在線教育留下的品牌口碑、廣告大戰中積累的原始流量。
手握這幾張牌,猿輔導成為了跨界選擇最出圈的那個教培企業。7200元風衣、25萬月子套餐、做咖啡……都是它當時跨界轉型的“傑作”。
02
我們是人,不是猿
而教培行業在“雙減”後轉型,一個事實卻無法忽視:學生和家長們對課外輔導的需求,依舊旺盛。也就是說,主業上的盈利壓力,導致各大企業將成本轉嫁至員工了。但如今,出現了員工猝死事件,猿輔導不可能再回避。
各行各業都在說“卷”,仿佛不卷就不能活,尤其是經曆“雙減”的教培行業,感受或許更加深切。
今天討論猿輔導的問題,並不是要把矛頭指向某人、某家企業。事實上,這並非孤例。就在一個月前,今年的3月6日,另一家教培公司高途教育的一名員工也在出租屋去世了。時間再拉長一些,在互聯網行業曾發生過多起員工猝死的事件。
我們在一件件令人痛心的悲劇裏清楚地看到,企業對更大規模、更高利潤的追逐,形成了一種係統性的壓力,催促著員工在競爭中不斷超越自我。但超載的工作直接帶來健康的損耗,不知不覺中,人的健康就成為了那個被犧牲的對象。一旦如此,商業與人,在價值上就出現了扭曲。

員工在超負荷的工作量之下,透支了自己的健康
同時,此次事件既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試金石,也是勞動權益保護的警示碑。《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為工傷。
湖南公言(深圳)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勝春律師曾表示,該規定的關鍵點有兩點,一是起算時間:以醫療機構初次診斷時間為準;二是“搶救無效”的認定需醫療機構出具明確結論。
此外,《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在理想的企業倫理中,法律僅是最低標準,企業還應當主動創造促進員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
企業不應隻對股東負責,與企業相關的人——比如員工、客戶、企業所在的社區,其多方利益都需平衡、都需共贏。
再退一步說,人永遠是目的,而非手段。企業沒有雙眼、皮膚、身體,隻有人的身體“借”給了企業,一家公司才似乎有了某種意誌。因此,當我們說一家企業“死了”的時候,我們說的並不代表真的有誰死了。企業不會流血也不會哭泣,受傷的隻有人,生病的也隻有人。
事件發酵同期,小紅書、美的、大疆等企業宣布取消“大小周”或強製下班,形成“反內卷”趨勢。這些都是積極的現象,但猿輔導員工猝死一事,猶如晴空霹靂,它揭示了在當下這個“疲勞的社會”裏,企業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還遠遠不夠。

小紅書宣布取消“大小周”/圖源:小紅書全員信
對於猿輔導員工的猝死,有網友評論道,“他本該在婚禮接受祝福,而非在加班中告別”。而社會對勞動者保護意識的警醒,也本不應該用一樁刺眼的公司醜聞、一個生命的離去當作前提。
能讓猿輔導成為猿輔導的,是人,不是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