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評論稱,2025上海國際車展顯示,展示汽車工業最新技術的中心早已不再是底特律或者法蘭克福,而是中國的經濟重鎮上海,中國汽車製造商試圖模仿奔馳、寶馬和大眾的年代也早已成為過去。這篇題為《中國贏兩次的保障》的評論寫道:【德語媒體:雙贏=中國人贏兩次?】
—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April 23, 2025
最近,布魯塞爾正在與北京就中國電動汽車的最低價格承諾方案進行談判,希望以此取代存在爭議的懲罰性關稅。… pic.twitter.com/nDkPvrvWhg
“現如今,是德國人希望以‘中國速度’奮起直追,以捍衛德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上日漸縮水的市場份額。
歐盟期望通過懲罰性關稅幫助保護本土汽車產業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在歐盟看來,中國企業因獲得國家補貼擁有不公平的競爭優勢。最近,布魯塞爾正在與北京就中國電動汽車的最低價格承諾方案進行談判,希望以此取代存在爭議的懲罰性關稅。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為這類談判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國人喜歡將這類談判稱之為‘雙贏’,也就是雙方都能從中獲益。但事實上,中國往往是連贏兩次的那一方。因為關稅和最低價格之間存在著一個關鍵性區別:關稅必須由製造商向歐盟繳納,而最低價格則等同於國家為中國汽車出口商提供的利潤保障。
為這個價格買單的是歐洲消費者,他們實際上也是在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未來創新提供資金。”
評論指出,在電動車技術和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等方麵,中國製造商的技術已經領先於德國競爭對手。而來自歐洲的銷售利潤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汽車工業的研發能力。
“由於中國電動車市場上的價格戰變得日趨慘烈,各個汽車製造商幾乎已經沒有財力進行未來投資。上百家電動車製造商激烈競爭,相互壓價,其結果是幾乎沒有任何一家車企能夠靠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賺到錢,這也是中國製造商越來越依賴出口的重要原因。
他們需要來自海外的利潤來維持生存。這一點也體現在,比亞迪和蔚來等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在歐盟的定價明顯高於其在本國市場的售價。有鑒於此,所謂‘中國廉價車’一說完全是無中生有,而歐盟為中國電動車設定最低價格之舉,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來說,可謂正中下懷。”
《法蘭克福匯報》點評了在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中,中日韓三大東亞經濟體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中國擺出“以牙還牙”的強硬態度,日本則是軟硬兼施,表達妥協意願的同時,也發出了減少日企在美投資的威脅。而韓國則表現得最為謙遜。臨時總統韓德洙接受采訪時,對美國在朝鮮戰爭之後為韓國提供的援助、技術轉讓、投資和安全保障表示感謝,希望以此為日後的談判鋪平道路:
“至於哪種策略最終勝算最大,目前完全無法預料,畢竟麵對特朗普這樣一位談判對手,最終協議中將包含哪些內容都是無法預料的。在與日本代表團的會談中,特朗普突然以‘驚喜嘉賓’身份現身。而就在幾天之後,特朗普又開始重複其早已被駁斥得體無完膚的指控:美國汽車進口日本時,需要接受保齡球撞擊測試。除了關稅和貿易限製之外,特朗普還希望就日元美元匯率以及已有數十年曆史的日美安全協定展開談判。日本首席談判代表在華盛頓首輪談判結束後表示:‘直到一切都敲定之前,就一切都還沒有敲定。’
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都寄希望於特朗普的首要目標是針對中國,因此,日韓作為美國的友邦或許最終能從中受益。例如,特朗普希望打破中國在造船業的壟斷地位,寧可從其他國家購買船隻,而韓國則是世界第二造船大國。有鑒於此,謙遜或許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