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月入百萬吃泡麵?全網哭窮潮竟藏著驚天洗腦騙局

月入百萬吃泡麵?全網哭窮潮竟藏著驚天洗腦騙局

文章來源: 騰訊新聞 於 2025-04-21 17:53:4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當一位CEO抱怨年薪25萬英鎊(約230萬人民幣)不夠花時,我們發現了這個紮心真相——當代人普遍患上了“金錢認知扭曲症”,平均低估自己財富30%!

年薪230萬人民幣算低嗎?掙這麽多錢會讓你窮的吃土嗎?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問題簡直奇葩——畢竟,若工資單上出現這麽高的數字,我們怕是要一路笑到銀行,至少這表示著你妥妥躋身英國收入前1%的人群。

但英國衛星公司前高管弗蘭克就是這個奇葩,最近他把老東家告上法庭,稱公司暫停獎金後,他那“微不足道”的六位數年薪根本不夠“維持生計”,這位住著美國定製豪宅+格拉斯哥別墅的奇葩聲稱,當基本工資外的15萬英鎊的額外獎金(約148萬人民幣)停發後,他“產生了財務恐慌”。

盡管法官駁回了他的訴求,但這出荒誕劇揭開了當代中產集體焦慮的冰山一角。

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金錢認知扭曲”——覺得自己比實際更窮。但弗魯利奧絕非個例。一位房產三套的創業女強人,聽到理財師說“你家妥妥財務自由”時,依然絕望表示“我感覺隨時會破產”。

熱播電影《怪奇物語》女主米莉·波比·布朗片酬每集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2萬元),買墨鏡還要全家投票。她吐槽:“老公想去Prada,我隻敢逛平價超市。”

研究顯示,約 70% 的人會低估自身經濟狀況,部分原因在於“社會比較”:我們總盯著收入更高的群體,用他們的生活標準衡量自己。

心理學家指出:社交媒體製造的攀比漩渦+通貨膨脹的持續焦慮,讓高收入群體產生“相對貧困”錯覺。就像戴了哈哈鏡,明明賬戶數字在漲,卻總覺得比別人矮半截。

此外,“心理賬戶”效應也在作祟:人們會為特定開支(如房貸、私立學校學費)預設高標準,一旦收入跟不上這些自我設定的剛需,就會產生匱乏感,哪怕存款充足,也會覺得已危機四伏,比如前麵的高管習慣了高薪獎金帶來的生活方式,當預期收入縮水時,就會覺得“破產”,盡管25萬英鎊年薪遠超 99% 的英國人。

所以下次當你看著工資單還覺得窮時,記住——可能隻是大腦跟你開了個認知玩笑。

你以為隻有明星會犯“哭窮病”?普通人更離譜!

匯豐銀行2月研究顯示:英國人平均低估自己收入30%。更魔幻的是,收入越高的人越容易“眼盲”——年入10萬英鎊(約93萬人民幣)的群體中,90%堅稱自己“不算有錢人”,盡管這收入已碾壓全英96%的打工人。

年齡也影響著人們對“財務安全感”的定義:年輕人覺得需要更多錢才能 “算富裕”——18-24歲群體認為年薪需達34.3萬英鎊(約合335萬人民幣),25-34 歲群體覺得要32.4萬英鎊(約合316萬人民幣),而34-46歲群體的心理門檻則低得多,僅13.5萬英鎊(132萬人民幣)。

這組數據暴露殘酷現實:新世代年輕人在社交媒體的浸泡中,對“有錢”的閾值被瘋狂拉高。

《新政治家》2024年民調揭曉黑色幽默:在年薪8-10萬英鎊(74-93萬人民幣)的群體中,60%的英國人堅信自己收入“普普通通”。殊不知,英國2021年家庭收入中位數僅3.14萬英鎊(約29萬人民幣)——這些“凡爾賽患者”的收入已是全國平均值的3倍!

財務心理治療師克裏斯汀·哈格羅夫博士指出:“童年經曆如同植入大腦的警報器”。在米莉·波比·布朗的案例中可見端倪,即便已成頂流明星,她仍坦言:“從小家境貧寒,導致我對花錢有心理障礙。”

研究顯示,成長於經濟拮據家庭的人,終身攜帶“財務創傷後應激障礙”。

當工資漲1萬,消費漲2萬已成為潛規則。私立教育從“奢侈品”變成剛需,第二套房的稅費上漲能讓高收入夫妻喘不過氣。哈格羅夫提醒:“人們總低估兩種開支——低頻大額支出(如豪車維修費比普通車貴3倍)和日常小額消費(各種訂閱服務像螞蟻搬家般掏空錢包)。”

信用機構專家考特尼·阿列夫犀利總結:“現代人的攀比對象不再是鄰居,而是全網百萬博主”。數據顯示,25%美國人因社交媒體加劇財富焦慮。當朋友圈充斥著私人飛機+愛馬仕開箱,月入5萬的白領也會覺得自己是“貧民窟女孩”。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巴基斯坦這個舉動,印度更是五味雜陳
川普“重大震撼消息”謎底揭曉!無關台灣
劉曉慶又曝偷稅漏稅,舉報人:上海市稅務局已受理案件
中國官方通報醫生出軌事件:肖飛和董襲瑩均被處分
“我被丈夫下藥並強奸多年” 她如何將施虐者繩之以法

24小時討論排行

習近平為什麽贏?因為特朗普進錯了賽道
DeepSinking!DeepSeek使用率暴跌 低過腰斬
《剛買的飛機被打了》走紅 南開教授:惡搞不能越界
中國暫停管製禁令,恢複向美國28家實體出口稀土
加州變天了!非法移民不再享有免費醫療
伊朗:準備用永不製造核武 換美國解除經濟製裁
最新研究成果,馬克思不但是中國人,還是回族!
留學生無人機偷拍美航母 簽證吊銷關押15月後驅逐
紐約時報:特朗普為何想要一架新的“空軍一號”
拿錯劇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講:美國不再說教了
湖南重病老人被要求到場取錢,結果死在了銀行
紐約時報:他們一直在等待一位敢於違憲的特朗普
美媒:川普錯誤地以為日本是一個容易拿捏的對象
小羅勃肯尼迪承認自己不懂公衛 “不必聽我的醫療建議”
卡塔爾首相:飛機不是給川普的禮物 若不合法會撤回
川普欲廢除“出生公民權”,到哪步了?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月入百萬吃泡麵?全網哭窮潮竟藏著驚天洗腦騙局

騰訊新聞 2025-04-21 17:53:42

當一位CEO抱怨年薪25萬英鎊(約230萬人民幣)不夠花時,我們發現了這個紮心真相——當代人普遍患上了“金錢認知扭曲症”,平均低估自己財富30%!

年薪230萬人民幣算低嗎?掙這麽多錢會讓你窮的吃土嗎?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問題簡直奇葩——畢竟,若工資單上出現這麽高的數字,我們怕是要一路笑到銀行,至少這表示著你妥妥躋身英國收入前1%的人群。

但英國衛星公司前高管弗蘭克就是這個奇葩,最近他把老東家告上法庭,稱公司暫停獎金後,他那“微不足道”的六位數年薪根本不夠“維持生計”,這位住著美國定製豪宅+格拉斯哥別墅的奇葩聲稱,當基本工資外的15萬英鎊的額外獎金(約148萬人民幣)停發後,他“產生了財務恐慌”。

盡管法官駁回了他的訴求,但這出荒誕劇揭開了當代中產集體焦慮的冰山一角。

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金錢認知扭曲”——覺得自己比實際更窮。但弗魯利奧絕非個例。一位房產三套的創業女強人,聽到理財師說“你家妥妥財務自由”時,依然絕望表示“我感覺隨時會破產”。

熱播電影《怪奇物語》女主米莉·波比·布朗片酬每集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2萬元),買墨鏡還要全家投票。她吐槽:“老公想去Prada,我隻敢逛平價超市。”

研究顯示,約 70% 的人會低估自身經濟狀況,部分原因在於“社會比較”:我們總盯著收入更高的群體,用他們的生活標準衡量自己。

心理學家指出:社交媒體製造的攀比漩渦+通貨膨脹的持續焦慮,讓高收入群體產生“相對貧困”錯覺。就像戴了哈哈鏡,明明賬戶數字在漲,卻總覺得比別人矮半截。

此外,“心理賬戶”效應也在作祟:人們會為特定開支(如房貸、私立學校學費)預設高標準,一旦收入跟不上這些自我設定的剛需,就會產生匱乏感,哪怕存款充足,也會覺得已危機四伏,比如前麵的高管習慣了高薪獎金帶來的生活方式,當預期收入縮水時,就會覺得“破產”,盡管25萬英鎊年薪遠超 99% 的英國人。

所以下次當你看著工資單還覺得窮時,記住——可能隻是大腦跟你開了個認知玩笑。

你以為隻有明星會犯“哭窮病”?普通人更離譜!

匯豐銀行2月研究顯示:英國人平均低估自己收入30%。更魔幻的是,收入越高的人越容易“眼盲”——年入10萬英鎊(約93萬人民幣)的群體中,90%堅稱自己“不算有錢人”,盡管這收入已碾壓全英96%的打工人。

年齡也影響著人們對“財務安全感”的定義:年輕人覺得需要更多錢才能 “算富裕”——18-24歲群體認為年薪需達34.3萬英鎊(約合335萬人民幣),25-34 歲群體覺得要32.4萬英鎊(約合316萬人民幣),而34-46歲群體的心理門檻則低得多,僅13.5萬英鎊(132萬人民幣)。

這組數據暴露殘酷現實:新世代年輕人在社交媒體的浸泡中,對“有錢”的閾值被瘋狂拉高。

《新政治家》2024年民調揭曉黑色幽默:在年薪8-10萬英鎊(74-93萬人民幣)的群體中,60%的英國人堅信自己收入“普普通通”。殊不知,英國2021年家庭收入中位數僅3.14萬英鎊(約29萬人民幣)——這些“凡爾賽患者”的收入已是全國平均值的3倍!

財務心理治療師克裏斯汀·哈格羅夫博士指出:“童年經曆如同植入大腦的警報器”。在米莉·波比·布朗的案例中可見端倪,即便已成頂流明星,她仍坦言:“從小家境貧寒,導致我對花錢有心理障礙。”

研究顯示,成長於經濟拮據家庭的人,終身攜帶“財務創傷後應激障礙”。

當工資漲1萬,消費漲2萬已成為潛規則。私立教育從“奢侈品”變成剛需,第二套房的稅費上漲能讓高收入夫妻喘不過氣。哈格羅夫提醒:“人們總低估兩種開支——低頻大額支出(如豪車維修費比普通車貴3倍)和日常小額消費(各種訂閱服務像螞蟻搬家般掏空錢包)。”

信用機構專家考特尼·阿列夫犀利總結:“現代人的攀比對象不再是鄰居,而是全網百萬博主”。數據顯示,25%美國人因社交媒體加劇財富焦慮。當朋友圈充斥著私人飛機+愛馬仕開箱,月入5萬的白領也會覺得自己是“貧民窟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