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疑似“集體患瘤”事件近期發生在了美國麻省總醫院牛頓-韋爾斯利分院。
該院承認,截至今年4月,5樓產科共11名護士陸續檢出健康問題,其中5人被診斷為良性腦瘤,其餘6人情況不一,部分有頭痛等症狀。麵對醫患和社會質疑,醫院再三表示,前期調查已排除院內“環境風險”。
但這並未打消公眾疑慮,不少護士發聲稱,“這不可能隻是巧合。”馬薩諸塞州護士協會表示,涉事醫院隻與極少數護士溝通過,並且醫院的環境測試不夠全麵。目前,協會對此已展開獨立調查,當地衛生部門也正在關注此事。
同一科室5名護士被診斷患有腦瘤
麻省總醫院牛頓-韋爾斯利分院位於美國波士頓以西約16公裏處,是當地專科設置最全麵的頂級醫療中心之一,該院產科組建於1890年左右,曆史悠久。
“過去幾個月,很多醫護人員都無法安心。尤其是曾經或正在5樓產科工作的護士們。”5名確診者之一的護士告訴CBS新聞,過去幾年中,同病房護士陸續檢出健康問題。包括她在內,3人已完成開顱手術,“這絕不是巧合。”
還有1名確診護士告訴媒體:“最初,醫生認為我患了偏頭痛,最後診斷為腦瘤。”
醫院副首席醫療官、首席護理官的聯合聲明稱,得知多名護士患病後,2024年12月至今,醫院安全官、職業健康與安全部等聯手,邀請外部專家一起,展開廣泛調查和全麵評估。
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前述11名護士在該院產科的供職時間不同,有些人早就離開。5名確診者的腦瘤涉及3種不同類型,均為良性。
其中兩人為同一類型的腦膜瘤。這是最常見的頭部腫瘤,多發於女性。它生長緩慢、通常沒有症狀,對人體的影響差別很大,輕的可以完全沒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殘疾,甚至死亡。
“醫學界”梳理發現,多項研究曾對腦膜瘤的發病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腦膜瘤的幾個主要風險因素包括:致電離輻射因素、遺傳傾向性因素、激素因素及其他。
對於醫護們關注的多個潛在風險,包括一次性口罩、供水、便攜式X光機、4樓藥房處理化療藥物、清潔用品、房屋翻新或黴菌滋生及其影響等,上述聲明予以重點解釋與評估。
調查結果稱,未發現其中存在與腦瘤發生、發展有關的環境風險。
綜合媒體報道,2020年-2024年,該院產科病房共使用便攜式X光機完成668次放射檢查。護士在使用此類設備時,往往距離機器不足1米,輻射暴露風險可能翻番。
實際上,在眾多臨床情境中,輻射與腦膜瘤後續發展之間確實存在關聯。比如低劑量的輻射曾被用於治療頭癬,而一項針對超過11000名接受頭癬治療的兒童的分析顯示,腦膜瘤的發病率提升了7倍,其平均潛伏期為36年。
不過涉事醫院否認該事件與輻射相關,稱全院采取了適當的輻射防範技術,調查中,專業探測器也沒有在涉事樓層檢出異常或增加的輻射水平。
據悉,醫院還聘請第三方環境測試公司,對院內多處水樣、4樓藥房進行獨立檢測。部分結果會在4月中旬公布。
“根據現有調查結果,我們可以負責任地向所有辛勤工作的團隊成員和患者保證,醫院環境中不存在誘發腦瘤的因素。”醫院管理層公開表示。
但馬薩諸塞州護士協會對院方的說法提出質疑,“我們收到300多份調查回複、電子郵件和電話。它們來自醫院現任或離職護士,以及其他有供職經曆者。除產科外,其他科室也有人檢出健康問題。”
協會表示,就其收集的醫療記錄看,醫院調查仍不夠全麵。截至目前,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未就前述事件作出回應,該事件仍未有最終定論。
“集體腫瘤”事件並不少見
這並非首次出現“集體腫瘤”事件。
2023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球隊之一的“費城費城人”被爆出6名運動員先後死於罕見的腦癌“膠質母細胞瘤”。調查稱,這可能是因為球場所用人造草皮含重金屬、苯等致癌物。
在美國新澤西州,有一所高中在過去20多年裏陸續報告100多例罕見癌症、腫瘤,患者包括學生、畢業生和員工。環境學家推測,這或許源於學校旁邊有一座廢舊的放射性材料處理工廠。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至今沒有定論。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信息,要定義此類為腫瘤集群,必須滿足幾個條件:病理類型相同;發生在同一區域;發病原因一致;病例數明顯超過預期基線。
該協會提醒,美國有近四成民眾會在一生中檢出腫瘤。因此,在相對較小區域內同時出現幾名腫瘤患者並不罕見。
綜合媒體分析,在醫療環境中,長期接觸輻射、乙烯氧化物、麻醉氣體等,可能增加部分腫瘤風險。
早在2000年12月《美國工業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文章中,研究人員回顧了45篇已發表的關於生物研究等專業人員癌症風險的可能,最終發現這些專業研究人員患胰腺癌和腦癌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可能較高。
美國神經外科醫生Betsy
Grunch則結合前述新聞稱,電離輻射是最常見的誘發腦瘤的環境因素之一,“但要注意,除非輻射源剛好集中在頭部,不然腫瘤會遍及身體多部位。”
《紐約郵報》認為,要給牛頓-韋爾斯利分院的這一事件定性為“集體腫瘤”難度非常大,因為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很多,包括環境汙染等。
更重要的是,即使這是罪魁禍首,通常也需要數年時間驗證,甚至可能永遠無法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