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2023年,以“985高校哲學碩士失業送外賣”為關鍵詞的短視頻登上熱搜,主人公陳濤因此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如今,陳濤已轉型成西安一所民辦大學的老師。
近年來,常有名校畢業生,包括碩士、博士送外賣的報道引發關注,也有名校畢業生從事房屋銷售、食堂管培生、正骨師之類的崗位引來議論,當事人的某種身份標簽與工作崗位形成一定的反差,給人感覺是大材小用了,是教育資源的浪費。還有人覺得讀書無用,認為這類崗位並不需要高學曆人才,這書是白讀了。
成為大學老師的陳濤在食堂一角的自習區(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實際上,這隻是個體的就業差異與人生際遇的不同,並不能一概而論。有的是在人生過渡階段,找個送外賣的臨時工作充實一下自己;也有的是兼職送外賣,以此緩解一下經濟壓力與精神壓力;還有的是不堪腦力勞動的重負,換個工作方式讓人生自洽一下。這種現象也多是些個案,因為少見,具有一定的反常性,才吸引了外界關注。大多數的人生因符合常情常理,並沒有打破常見的模式,做到了學以致用,也就進入不了公共視野。以個例來消解讀書的作用,認為讀書無用,這是誤讀了這些個例。
以陳濤來說,作為四川大學哲學係碩士,畢業後曾在《中國新聞周刊》《南方周末》任職記者。後來,陳濤離開媒體去做公關,還曾創業,經曆過P2P投資失敗、開奶茶店倒閉等。送外賣,是他失業超過半年後,為了緩解經濟壓力所做的選擇。
可見,哲學碩士送外賣,原本就與讀書無用無關,純是個人在職場上的一係列選擇之後,因為創業與投資失敗,不得已做的一次自我救贖。送外賣對人生過渡階段來說,有就業上的靈活性,還能帶來一定的收入,其他的一些普通崗位,也有這個特點,適合畢業後的臨時安排或讀研讀博期間的勤工儉學,這與讀書是否有用是兩碼事。
曾經送外賣的身影(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事實上,陳濤即使是送外賣,他的書也沒有白讀,他將這些生活經曆錄製成視頻發到網上,取標題時,充分展現了此前做新聞的功底,成功將自己送上熱搜,各種各樣的評論湧入他的評論區。這就是學以致用的表現。
後來在應聘教師工作時,投遞簡曆後經曆了層層麵試,最終被錄用,崗位是新聞學講師,“當時我手頭也有了其他的offer,但我的學曆、工作經曆跟這份工作是契合的。”這就表明,世界上並沒有白讀的書,他的教育經曆與工作經曆,給他在重新找工作時帶來了便利,因此順利轉身,從外賣小哥成了大學老師。
陳濤說,“今年我還負責19名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我從一個失業博主變成了指導就業的老師,想想也是挺奇妙的。”這個奇妙源於他的知識改變命運,因為有技能與知識在身,就有了資本在就業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並為其他人指點迷津。
陳濤在發表送外賣經曆時,有很多有相似境遇的人向他傾吐著焦慮;有人說看了他的經曆就不想讓孩子讀書了,反正讀了書也是送外賣。事實表明,讀了書並非隻能送外賣,是讓人生可以擁有多種選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看到高學曆的人從事普通工作,就認為書是白讀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偏見與歧視,人為地將工作分為三六九等。實際上,任何工作都是謀生的手段,任何勞動也都是光榮的,是值得尊敬的,並無高下之分。
陳濤說,送外賣的三個月讓他真正感受到社會的多樣性,認識到每個行業都有其獨特的艱辛和不易。這就是實踐出真知,工作沒有貴賤之分,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就是好的。
陳濤說:“我一直認為文科挺有用的,每個人的自我塑造都需要文科的思維方式,理工科的學生也需要邏輯推理和人文素養,而且喜歡讀書這件事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讓我變得更加平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會麵臨倫理問題、社會議題,這都需要文科思維來思考和解答。”
這是他的人生感悟,也是從生活中得出的認知。不僅文科知識是有用的,任何知識也是有用的。豈能說讀書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