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這樣的故事主線,再加上“北大碩士”和“食堂阿姨”的強烈對比,很容易讓人在腦海升起問號和感歎號。不少人粗看新聞後,大為不解,進而發出種種喟歎。其實仔細閱讀報道,或許就能報以理解。
黃女士表示,雖然食堂工作很累很辛苦,但不用腦力勞動,多休息就好。自己也去過互聯網大廠實習,可每天被KPI推著走的滋味並不好受,“我本來就抗壓能力一般,更想吃體力的苦”。這樣的內心獨白,理應被傾聽。
朋友圈裏有位大學教授就對此評價說,“大部分文科腦力勞動者的工作努力和工作效用之間的距離非常長,甚至常常有拳打棉花和泥牛入海之感,因此工作效能非常低,很容易喪失意義感。而體力勞動者的效能感非常高,意義也是看得見的。因此勞心者勞力時有欣喜之感,仿佛‘踏破鐵鞋無覓處,原來心儀在眼前’,這是可以理解的。”
這位教授同時提醒,勞心者一旦勞力,不僅要虛心向後者學習,還應該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事實上,黃女士的選擇並非躺平,她想一步步做到食堂經理;除了輪崗,她還做了一個健康餐窗口,願景是為學生提供更健康的餐食,而其所學專業便是健康傳播專業。
所以,這樣的選擇多少也有些“順理成章”的意味,並非那麽驚世駭俗。黃女士隻有26歲,未來的路還很長,這或許隻是人生經曆中的一段小插曲。

北大讀書時期的黃女士。
這也讓我想起上大學時,不僅利用寒暑假在“高大上”的媒體實習過,還在水果超市做過服務員,在酒店做過前台接待。前者是腦力勞動,每天需要思考不同的選題和創意;後者是體力勞動,一站一天。但於我而言,收獲都很大,並沒覺得有什麽高低貴賤之分,甚至也未在意過體力腦力之分。
這樣的心態,對剛畢業的求職者來說,同樣可以有。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黃女士說“在食堂工作的時候,比在互聯網大廠更快樂”。開心,難道不可以成為衡量職業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嗎?
正如黃女士自己所言,“自洽贏過一切體麵。”人與人之間不僅有專業、能力的差異,也有興趣、生活態度的差異,以及事業觀和財富觀的差異。我們要尊重這種差異性,讓不同的人在不同領域、不同階段各自生長。
換個角度看,也正是因為黃女士讀了很多書,看過廣闊的世界,才有了選擇“另類”工作的能力。人生的美妙之處,就在於你還有餘地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我們祝福每一個職業選擇,也祝福每一段努力向上的人生。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讓每個人都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前幾天,還有一則“北大畢業生轉行做正骨師”的新聞登上熱搜。如果所有名校畢業生,都去了大廠、科研單位或考公考編,那恐怕才是不正常的。對少數的職業選擇指指點點,無形中也會給擇業者以壓力,固化“什麽樣的學校畢業就該找什麽樣的工作”思維,讓他們不敢真正遵從內心和身體的感受去選擇。
時間回到兩年前,黃女士曾發帖稱,研究生兩年期間也經曆過迷茫,不知道要做什麽工作。從現實的角度講,與其處在迷茫之中,不如多一些觸手可及的嚐試,哪怕隻是過渡,也可能打開人生中的又一扇窗,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