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廊坊地震,為啥北京天津上了熱搜?

廊坊地震,為啥北京天津上了熱搜?

文章來源: 地道風物 於 2025-03-27 09:06:4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北京地震了?”

“天津地震了?”

其實是廊坊地震了。

****請橫屏觀看****

河北廊坊,被一場地震打破靜謐。攝影/紀睿泓

2025年3月26日1時21分、1時25分,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先後發生4.2級地震和2.9級地震,震懵了已經入睡和還沒來得及入睡的京津冀打工人。等到大家搞明白地震原來發生在廊坊,也並無人員傷亡,既鬆一口氣,又心有餘悸。廊坊這麽近,北京(天津)不會也跟著震吧?

4.2級地震,京津冀都震感明顯。動圖來源/小央視頻

-01-

廊坊離北京到底有多近?

本次地震的震中距離北京最近僅13公裏,比不少北京打工人到大興機場的距離都近。大概會有人今天經此一震才明確意識到,知道廊坊挨著北京,可沒想到居然這麽近。

廊坊夾在京津兩位大佬之間,甚至被硬生生擠出一塊,成為全國麵積最大的省際飛地——北三縣(三河、大廠、香河)。北三縣的形狀像一顆心髒,北京、天津如同肺葉一樣分列兩旁,三者同呼吸、共命運……嗎?

北京、天津、廊坊,是同呼吸的“共同體”。攝影/三水壽

廊坊離北京到底有多近?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是居住在燕郊的北漂。燕郊是北京之外距離北京最近的城鎮,用一個鎮的規模兜住了一座城的夢想,每天清晨有數以萬計的打工人從這裏前往北京,又在傍晚返回,像潮信一樣準時。

燕郊就是廊坊的縮影。廊坊像一個稱職的侍衛,把守京津。

各色人等前往北京,廊坊迎來送往,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就像燕郊,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燕國的禦道,最早定居於此的不是都市打工人,而是商人,借著潮白河和京榆古道交匯的便利,這裏成為繁榮的集鎮。

****請橫屏觀看****

燕郊,是多少北京打工人的家?攝影/楊東

在北京成為都城後的歲月裏,廊坊有祭陵禦道、北獵禦道、巡幸禦道、巡河禦道、赴京禦道……這裏已經有不知道多少代的北漂路過。到了近代,鐵路一躍成為運輸的動脈,廊坊離北京更近。1897年,京山鐵路通車,設立廊房站(舊稱,後改為廊坊),廊坊這個名字終於出現在中國版圖上。

水也是刻在廊坊基因裏的重要元素。和多數人的印象相反,河北其實稱得上是水鄉。比如廊坊有海河水係的多條河流經過,一直享受著漕運之便,也由另一種方式進一步連接至北京。曆史上,運糧船經大運河從天津武清到北京通州必須在廊坊香河停靠,排隊等候進入北京(似曾相識的感覺)。

廊坊運河碼頭,曾是進入北京的“排隊關口”。攝影/牛寶森

河流還帶來了肥沃的土地。廊坊絕大部分地域是平原,河流沉積,留下沃土,使廊坊自古便成為了糧倉。相傳黃帝為了尋找適宜耕種的土地沿黃河而下,來到了安墟,也就是今天的廊坊(古黃河改道前流經此地)。直至今天,廊坊的農業都在供給著北京這張巨大的胃口。北京消費的蔬菜有六成來自河北省,其中的淨菜有37%來自廊坊。就拿本次地震震中所在的永清縣來說,一個縣日供北京蔬菜就超過600噸。

距離光源太近會感到灼熱、刺眼,但是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就是溫暖、明亮,重要的是找到這個點位。對於廊坊來說,空間上銜接京津,資源上承接兩大直轄市的轉移,是城市發展的一條清晰脈絡。如果圍繞京津有一條衛星城穿起的項鏈,那麽廊坊必然是C位的那顆明珠。

華北平原地區的莊稼與水渠。圖/視覺中國

這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行政區劃人為製造了區隔,但是自然地理的相近是無法割裂的,就像本次地震引起三地人同時在朋友圈驚呼。從這個意義上說,廊坊和北京、天津天然是同呼吸、共命運。

-02-

被半夜晃醒的京津冀

還需要擔心之後的地震嗎?

據統計,20世紀以來中國於地震罹難的人數為全球最多。為啥中國頻繁發地震?因為字麵意義上的壓力大。

****請橫屏觀看****

寧靜的燕山山脈,其實處於一條活躍的地震帶上。圖/視覺中國

此次廊坊地震,“唐山-河間-磁縣地震帶”西側的“張家口-渤海地震帶”上,受太平洋板塊俯衝作用影響,能量從地下20公裏處釋放,震中地麵距北京最近僅13公裏。

這條地震構造帶是華北平原的主要地震活動區,也是1976年那場吞噬24萬生命的唐山大地震悲劇的“元凶”。這座曾在地震廢墟中涅槃的城市,至今仍能從地震遺址公園中,觸摸到曆史的餘溫。

但,這隻是華北地震帶中的一環。和很多人“平原少地震”的印象不同的是,華北地震帶是我國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特別是與引發本次地震的構造帶相近的“郯城-廬江地震帶”,它從湖南開始,貫穿了山東、渤海、東三省,一直到俄羅斯,是東部活動最為劇烈的地震帶。

華北地震帶示意圖。設計/九陽;地圖來源/轉自:地圖會說話

華北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是典型的板內地震,其特點是震源淺、強度大、破壞性嚴重。同時,華北地震帶也位於我國人口密度較大、經濟較發達地區。

所以華北一旦發生大地震,往往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

河北唐山大地震,是國人都不會忘卻的痛圖為1976年地震後唐山郊區的一個政府農業中心。圖/視覺中國

1679年三河-平穀8級地震,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震動中紛落如雨;

1966年邢台6.8級地震,則以血淚叩開了中國現代地震預報研究的大門;

1976年唐山7.8級地震,數十秒內便將一座工業重鎮夷為平地。

還有1830年磁縣7.5級地震、1937年菏澤7.0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等等。

唐山地震紀念碑,時刻提醒著後人對地震天災的預防。圖/視覺中國

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地震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指標——地震烈度,並將地震烈度分為了十二個等級。不同震級有著不同的後果:

1度,人們感覺不到地麵下方的運動。

2度,處於樓層高處的人能感覺到輕微的晃動。

3度,懸掛的物體搖擺不定,所有人都能感覺到晃動。

4度,門、窗作響,停泊的汽車開始搖晃。

5度,睡夢中的人被驚醒,門、窗晃動,盤子掉在地上。

6度,行走困難,樹木晃動,細長形的構造物被損毀。

7度,站立困難,結構較差的建築物倒塌。

8度,煙囪倒塌,樹枝折斷,家具翻倒。

9度,大部分建築物結構損傷,地麵開裂。

10度,大麵積地麵開裂,山體滑坡,大部分建築物損毀。

11度,建築物坍塌,地下管道破裂。

12度,地麵呈波狀起伏,出現大範圍的破壞。

****請橫屏觀看****

每個烈度,都有著逐步上升的破壞力。設計/九陽;底圖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少兒百科-地球》

那麽地震來時,我們的房子安全嗎?

據相關報告顯示,北京、天津等地房屋設計的抗震烈度大多為7到8度,紙麵數據上能抗6級地震。但不止於此,相關專家透露,按照國家建築抗震標準,北京絕大多數地區若發生7級地震,建築物應該不倒。

幸運的是,此次廊坊地震中,北京地區最高烈度僅為4度,遠低於北京抗震設防烈度。北京地震局發布公告稱,此次地震沒有造成北京地區建築物破壞,不會影響北京市正常生活生產秩序。

這片土地上的建築正編織著抵禦震波的鎧甲。

看起來“異形”的中央電視台大樓,實際上做出了許多你看不到的抗震設計。圖/視覺中國

北京CBD的“中國尊”大廈,以巨型支撐框架扛起8度抗震設防的重任,中央電視台“大褲衩”建設之初就在地下打下了多根直徑1.2米、長達52米的樁;

大興國際機場的航站樓下,一千多個隔震支座讓整座建築“漂浮”於橡膠墊上;新建住宅的剪力牆厚度均超過國家抗震標準,老城深處的老舊磚混建築也在改造中加入了抗震構造柱,樓層處也加了圈梁……

大興機場,在修建之初就將抗震作為重點規劃。圖/視覺中國

中國人用四千年時光編織著與地球對話的密語。在華北這片承載王朝興衰的土地上,每一次微震都是大地的心跳。

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扭曲的鐵軌與半傾的廠房凝固成永恒的警示;北京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內,傾斜體驗屋用19°的眩暈感模擬著8級地震的恐怖……

同呼吸、共命運的京津冀,在人與自然跨越千年的敬畏與抗爭中,終將找到屬於文明的平衡之道。

京津冀,不忘沉痛,共同向前。圖/視覺中國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巴基斯坦這個舉動,印度更是五味雜陳
川普“重大震撼消息”謎底揭曉!無關台灣
劉曉慶又曝偷稅漏稅,舉報人:上海市稅務局已受理案件
中國官方通報醫生出軌事件:肖飛和董襲瑩均被處分
“我被丈夫下藥並強奸多年” 她如何將施虐者繩之以法

24小時討論排行

習近平為什麽贏?因為特朗普進錯了賽道
DeepSinking!DeepSeek使用率暴跌 低過腰斬
《剛買的飛機被打了》走紅 南開教授:惡搞不能越界
中國暫停管製禁令,恢複向美國28家實體出口稀土
加州變天了!非法移民不再享有免費醫療
伊朗:準備用永不製造核武 換美國解除經濟製裁
留學生無人機偷拍美航母 簽證吊銷關押15月後驅逐
最新研究成果,馬克思不但是中國人,還是回族!
紐約時報:特朗普為何想要一架新的“空軍一號”
拿錯劇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講:美國不再說教了
湖南重病老人被要求到場取錢,結果死在了銀行
紐約時報:他們一直在等待一位敢於違憲的特朗普
美媒:川普錯誤地以為日本是一個容易拿捏的對象
小羅勃肯尼迪承認自己不懂公衛 “不必聽我的醫療建議”
卡塔爾首相:飛機不是給川普的禮物 若不合法會撤回
川普欲廢除“出生公民權”,到哪步了?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廊坊地震,為啥北京天津上了熱搜?

地道風物 2025-03-27 09:06:40

“北京地震了?”

“天津地震了?”

其實是廊坊地震了。

****請橫屏觀看****

河北廊坊,被一場地震打破靜謐。攝影/紀睿泓

2025年3月26日1時21分、1時25分,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先後發生4.2級地震和2.9級地震,震懵了已經入睡和還沒來得及入睡的京津冀打工人。等到大家搞明白地震原來發生在廊坊,也並無人員傷亡,既鬆一口氣,又心有餘悸。廊坊這麽近,北京(天津)不會也跟著震吧?

4.2級地震,京津冀都震感明顯。動圖來源/小央視頻

-01-

廊坊離北京到底有多近?

本次地震的震中距離北京最近僅13公裏,比不少北京打工人到大興機場的距離都近。大概會有人今天經此一震才明確意識到,知道廊坊挨著北京,可沒想到居然這麽近。

廊坊夾在京津兩位大佬之間,甚至被硬生生擠出一塊,成為全國麵積最大的省際飛地——北三縣(三河、大廠、香河)。北三縣的形狀像一顆心髒,北京、天津如同肺葉一樣分列兩旁,三者同呼吸、共命運……嗎?

北京、天津、廊坊,是同呼吸的“共同體”。攝影/三水壽

廊坊離北京到底有多近?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是居住在燕郊的北漂。燕郊是北京之外距離北京最近的城鎮,用一個鎮的規模兜住了一座城的夢想,每天清晨有數以萬計的打工人從這裏前往北京,又在傍晚返回,像潮信一樣準時。

燕郊就是廊坊的縮影。廊坊像一個稱職的侍衛,把守京津。

各色人等前往北京,廊坊迎來送往,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就像燕郊,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燕國的禦道,最早定居於此的不是都市打工人,而是商人,借著潮白河和京榆古道交匯的便利,這裏成為繁榮的集鎮。

****請橫屏觀看****

燕郊,是多少北京打工人的家?攝影/楊東

在北京成為都城後的歲月裏,廊坊有祭陵禦道、北獵禦道、巡幸禦道、巡河禦道、赴京禦道……這裏已經有不知道多少代的北漂路過。到了近代,鐵路一躍成為運輸的動脈,廊坊離北京更近。1897年,京山鐵路通車,設立廊房站(舊稱,後改為廊坊),廊坊這個名字終於出現在中國版圖上。

水也是刻在廊坊基因裏的重要元素。和多數人的印象相反,河北其實稱得上是水鄉。比如廊坊有海河水係的多條河流經過,一直享受著漕運之便,也由另一種方式進一步連接至北京。曆史上,運糧船經大運河從天津武清到北京通州必須在廊坊香河停靠,排隊等候進入北京(似曾相識的感覺)。

廊坊運河碼頭,曾是進入北京的“排隊關口”。攝影/牛寶森

河流還帶來了肥沃的土地。廊坊絕大部分地域是平原,河流沉積,留下沃土,使廊坊自古便成為了糧倉。相傳黃帝為了尋找適宜耕種的土地沿黃河而下,來到了安墟,也就是今天的廊坊(古黃河改道前流經此地)。直至今天,廊坊的農業都在供給著北京這張巨大的胃口。北京消費的蔬菜有六成來自河北省,其中的淨菜有37%來自廊坊。就拿本次地震震中所在的永清縣來說,一個縣日供北京蔬菜就超過600噸。

距離光源太近會感到灼熱、刺眼,但是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就是溫暖、明亮,重要的是找到這個點位。對於廊坊來說,空間上銜接京津,資源上承接兩大直轄市的轉移,是城市發展的一條清晰脈絡。如果圍繞京津有一條衛星城穿起的項鏈,那麽廊坊必然是C位的那顆明珠。

華北平原地區的莊稼與水渠。圖/視覺中國

這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行政區劃人為製造了區隔,但是自然地理的相近是無法割裂的,就像本次地震引起三地人同時在朋友圈驚呼。從這個意義上說,廊坊和北京、天津天然是同呼吸、共命運。

-02-

被半夜晃醒的京津冀

還需要擔心之後的地震嗎?

據統計,20世紀以來中國於地震罹難的人數為全球最多。為啥中國頻繁發地震?因為字麵意義上的壓力大。

****請橫屏觀看****

寧靜的燕山山脈,其實處於一條活躍的地震帶上。圖/視覺中國

此次廊坊地震,“唐山-河間-磁縣地震帶”西側的“張家口-渤海地震帶”上,受太平洋板塊俯衝作用影響,能量從地下20公裏處釋放,震中地麵距北京最近僅13公裏。

這條地震構造帶是華北平原的主要地震活動區,也是1976年那場吞噬24萬生命的唐山大地震悲劇的“元凶”。這座曾在地震廢墟中涅槃的城市,至今仍能從地震遺址公園中,觸摸到曆史的餘溫。

但,這隻是華北地震帶中的一環。和很多人“平原少地震”的印象不同的是,華北地震帶是我國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特別是與引發本次地震的構造帶相近的“郯城-廬江地震帶”,它從湖南開始,貫穿了山東、渤海、東三省,一直到俄羅斯,是東部活動最為劇烈的地震帶。

華北地震帶示意圖。設計/九陽;地圖來源/轉自:地圖會說話

華北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是典型的板內地震,其特點是震源淺、強度大、破壞性嚴重。同時,華北地震帶也位於我國人口密度較大、經濟較發達地區。

所以華北一旦發生大地震,往往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

河北唐山大地震,是國人都不會忘卻的痛圖為1976年地震後唐山郊區的一個政府農業中心。圖/視覺中國

1679年三河-平穀8級地震,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震動中紛落如雨;

1966年邢台6.8級地震,則以血淚叩開了中國現代地震預報研究的大門;

1976年唐山7.8級地震,數十秒內便將一座工業重鎮夷為平地。

還有1830年磁縣7.5級地震、1937年菏澤7.0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等等。

唐山地震紀念碑,時刻提醒著後人對地震天災的預防。圖/視覺中國

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地震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指標——地震烈度,並將地震烈度分為了十二個等級。不同震級有著不同的後果:

1度,人們感覺不到地麵下方的運動。

2度,處於樓層高處的人能感覺到輕微的晃動。

3度,懸掛的物體搖擺不定,所有人都能感覺到晃動。

4度,門、窗作響,停泊的汽車開始搖晃。

5度,睡夢中的人被驚醒,門、窗晃動,盤子掉在地上。

6度,行走困難,樹木晃動,細長形的構造物被損毀。

7度,站立困難,結構較差的建築物倒塌。

8度,煙囪倒塌,樹枝折斷,家具翻倒。

9度,大部分建築物結構損傷,地麵開裂。

10度,大麵積地麵開裂,山體滑坡,大部分建築物損毀。

11度,建築物坍塌,地下管道破裂。

12度,地麵呈波狀起伏,出現大範圍的破壞。

****請橫屏觀看****

每個烈度,都有著逐步上升的破壞力。設計/九陽;底圖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少兒百科-地球》

那麽地震來時,我們的房子安全嗎?

據相關報告顯示,北京、天津等地房屋設計的抗震烈度大多為7到8度,紙麵數據上能抗6級地震。但不止於此,相關專家透露,按照國家建築抗震標準,北京絕大多數地區若發生7級地震,建築物應該不倒。

幸運的是,此次廊坊地震中,北京地區最高烈度僅為4度,遠低於北京抗震設防烈度。北京地震局發布公告稱,此次地震沒有造成北京地區建築物破壞,不會影響北京市正常生活生產秩序。

這片土地上的建築正編織著抵禦震波的鎧甲。

看起來“異形”的中央電視台大樓,實際上做出了許多你看不到的抗震設計。圖/視覺中國

北京CBD的“中國尊”大廈,以巨型支撐框架扛起8度抗震設防的重任,中央電視台“大褲衩”建設之初就在地下打下了多根直徑1.2米、長達52米的樁;

大興國際機場的航站樓下,一千多個隔震支座讓整座建築“漂浮”於橡膠墊上;新建住宅的剪力牆厚度均超過國家抗震標準,老城深處的老舊磚混建築也在改造中加入了抗震構造柱,樓層處也加了圈梁……

大興機場,在修建之初就將抗震作為重點規劃。圖/視覺中國

中國人用四千年時光編織著與地球對話的密語。在華北這片承載王朝興衰的土地上,每一次微震都是大地的心跳。

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扭曲的鐵軌與半傾的廠房凝固成永恒的警示;北京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內,傾斜體驗屋用19°的眩暈感模擬著8級地震的恐怖……

同呼吸、共命運的京津冀,在人與自然跨越千年的敬畏與抗爭中,終將找到屬於文明的平衡之道。

京津冀,不忘沉痛,共同向前。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