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去揚州賞花的人,皮都泡皺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每年三、四月份,當春風再次染綠運河堤岸,揚州便迎來最熱鬧的光景。天南地北的遊人沿著李白詩中“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指引,湧入這座枕水而居的古城。

瘦西湖落花流水,斜風細雨中青石橋下流水潺潺,揚州總有一種讓人去不膩的魅力——這座被大運河和長江共同哺育兩千年的城市,骨子裏浸潤著水的靈性。

△揚州瘦西湖。(圖/視覺中國)

同時,水也塑造了揚州人的生活美學,沒體驗過“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閑適,相當於沒來過揚州。這流傳百年的俗語提及的,正是了解古城文化最質樸的方式:早晨一碗熱茶衝透五髒六腑,傍晚泡進澡堂舒展筋骨。

神清氣爽之際,揚州人上善若水、張弛有度的人生哲學,便會在茶香和澡堂熱氣間慢慢浮現。如果說賞花隻是一種單一的視覺享受,那麽真正讓人流連忘返的,應是那熱氣升騰的揚州“水生活”。

就算沒到過揚州,人們也一定沒少聽說“揚州三把刀”的名號。它們指的是廚刀、剃頭刀和修腳刀,代表著揚州人引以為傲的烹飪、美發、沐浴養生三個行業。

明清時期,富庶的鹽商聚居淮安、揚州一帶,每家盛行養家廚,互相攀比請客,一般小康人家也講究口味,精研烹技。淮揚菜對刀工的注重,便是飲食上“鬥精”的結果。

△文思豆腐切好後,在水中細而不散。(圖/《舌尖上的中國》)

流傳至今的經典淮揚菜文思豆腐,需要廚師將一塊質地細嫩的內酯豆腐切成幾千根小於1毫米的細絲,放在清澈的水中後仍根根清晰、粗細均勻,然後搭配精製的高湯熬煮,口味清淡而精彩。一道看似素淨的文思豆腐,是揚州廚刀技術的極致體現。

剃頭刀是對揚州美發美容技藝的借稱。揚州人自古重視發式,嬰兒滿月酒稱為剃頭酒,重點不在喝酒而在剃頭。《東京夢華錄·育子》載:“浴兒畢,落脫發”。理發師為小兒剃頭,須鋪紅祭供,有的在頭頂或後腦勺留一撮毛發,喚作“百歲毛”,寓意長命百歲。

傳統的揚州理發店除理發外,還包括剃須、修眉、修麵、掏耳、推拿、按摩等項目。2023年爆火的電視劇《繁花》中,正是一位使著行雲流水“七十二刀半”刀法的揚州Tony,讓阿寶改頭換麵,變身“寶總”。

△《繁花》中,展示了傳統的揚州修麵手法。(圖/《繁花》)

揚州修腳刀的概念則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指“肉上雕花”的修腳技術。

清康乾年間董偉業作《揚州竹枝詞》,其中有“求條簽去修雙腳,嗅袋煙來剃個頭”兩句,證實揚州修腳業至少已走過300多年曆史。

而廣義的修腳刀涵蓋了修腳、洗澡、搓背、按摩等與沐浴養生相關的休閑活動。

人人皆知東北洗浴之興盛,但揚州人的沐浴文化同樣不容小覷。1993年,在揚州北郊的戰國墓葬出土文物中發現直徑約60厘米的灰陶沐盆,意味著揚州人在2000多年前便有以盆裝水、潔淨身體的習慣。

△漢廣陵王墓,墓室裏專門留了一個洗浴間。(圖/小紅書截圖)

漢朝時,據《禮記·玉藻》記載:“吏五日得一休沐”,即官員每五日休假一天沐浴。而中國沐浴史上迄今發現最早的家庭專用洗澡間,出自於揚州漢陵苑。

到了宋代,沐浴成為時尚,揚州公共浴室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澡堂中的配套服務也迅速發展。曾任揚州太守的蘇軾曾有一首《如夢令》,幽默地講述了休閑的洗浴生活:“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其中的“揩背人”指的就是擦背工。

△(圖/《沐浴之王》)

到了現代,揚州人對沐浴的熱情也從未減少。揚州老城區內甚至有一個“澡堂巷”,因巷內有眾多浴室而命名。

老揚州人常稱呼泡澡堂為“混堂”,這是因為老浴室浴池必分為熱、溫、涼三池。每天開門前,爐工都要早早起來生火燒水,令其流入不同池中。如果水冷,需要用木桶或竹竿攪動,讓池水冷熱混合。等到水溫合適,把門口的燈籠掛起來,早早前來等候的浴客們便魚貫而入。

“混堂”意義再加延伸,與人在澡堂中的心態有關。泡池的動作往往被稱作“孵”,指在水中安穩、不移動的狀態。澡堂人員混雜,能安靜地“孵”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同流不合汙”的定力。

△(圖/《洗澡》)

搓澡文化看似是在北方發揚光大的,但全國人民的背,都或多或少地體驗過揚州師傅的手藝。

△揚州師傅的搓澡手藝。(圖/視覺中國)

揚州市儀征市樸席鎮就有不少村民常年在外以搓澡手藝為業。1998年《揚州快報》曾有專題調研稱,樸席鎮外出從事浴池服務業的人經過幾年闖蕩,不僅令儀征市躋身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有的還到海外尋求發展。浴池業大大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水平,也將揚州搓背的手藝帶向了大江南北。

沒體驗過東北搓澡的南方人,揚州澡堂可謂是最好的新手村。還未適應“坦誠相見”的南方人往往很難想象眾目睽睽之下被搓遍全身的感受,但揚州浴室會以精細、含蓄的洗浴流程和四兩撥千斤的手法,讓洗浴小白們迅速卸下防備,開始享受這難得的放鬆時刻。

揚州浴池地方不大,但處處講究。老浴室堂口沒有專門的衣櫃,而是有專人負責用一根叉棍把衣物高高掛起在鋪位上方,每位浴客三個衣樁子,互不打擾。

△(圖/《揚州老浴室-永寧泉》)

入浴時,浴池分暖池和涼池,暖池用於洗澡,涼池可以搓背、休息。暖池中頭池最小,溫度最高,頭池的底端就是土灶,俗稱“地龍”,內側有三道“川”字形的洞口,爐火從洞口傳入浴池底部“火龍”,將熱量散發於通道中,保持池水足夠“水燙氣圓”。

二池水溫偏高,最適合燙皮膚癢的地方,有什麽小毛小病都能解決;三池水溫適中,浴客們可以在此泡澡聊天,最後進入涼池享受助浴擦背或淋浴。

揚州搓背,包含“擦背”“燙背”“敲背”三部分。擦背以“舒適到位”著稱,並講究“八輕八重”。有經驗的師傅甚至會根據客人的體質皮質和油脂分布大小決定力道,如果尚不適應搓澡巾的粗糲,擦背師傅也可以把毛巾包在手上搓。

△(圖/《沐浴之王》)

燙背時,擦背人為浴客背上鋪四條毛巾,腿上鋪三條毛巾,將身體背麵嚴絲合縫地蓋住,然後將熱水當背澆下。此時背部逐漸升溫,皮膚微微發燙,生活中的種種煩悶都隨著熱水衝刷落地。

一套完整助浴服務的最後流程是敲背,擦背工用手在浴客背上敲出的聲音清脆多樣,節奏又頗有趣味,令浴客得以舒筋活絡。無論浴客在外如何獨領風騷,此刻都會成為搓澡工發揮自己獨特“音樂細胞”的最佳樂器。

△整理毛巾也是一門技術活。(圖/《我們的四十年》)

待到浴客上水,會有人遞上觸手嫌燙的毛巾以供擦身。堂口夥計都練得一手擰毛巾的好技術,他們要在滾燙的開水裏整理好毛巾,讓毛巾保留熱度,擦在浴客身上時幹燙舒適為澡堂服務做一個完美收尾。

對於初入揚州的人來說,想要挑選合眼緣的浴池,不用打開某評、某書,隻看浴室門口的對聯,便能快速了解不同浴池的文化。揚州浴室的對聯就像文雅又短小精悍的廣告詞,無不簡潔明了點出自家優勢,比如“特別汽水盆湯;衛生白石池塘”。

還有老浴室永寧泉的對聯“身離曲水精神爽,步上瑤池氣象新”,描述了浴客們浴後神清氣爽的景象;其涼池門口,懸掛揚州書法家吳讓之所題的“滌垢”二字。馬市口五洲浴場的對聯則是安全提示:“三歲孩童須攜帶,酒醉年高莫入池。”老字號雙桂泉的對聯“滌舊垢以澡身,濯清泉而浴德”,體現了沐浴與內心美德的和諧統一。

△揚州浴室大門前的對聯。(圖/《我們的四十年》)

如今,揚州的新式浴場越來越多,老浴場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在逐漸走低;但仍有人一輩子都堅持在一家浴室洗澡,也有人不遠萬裏回到老浴室,隻為回憶往昔時光。

來自揚州的搓澡工仍在走南闖北,揚州人也早已將澡堂修成了生活的道場。池底“火龍”焙著滾燙池水,將揚州人的煙火日常、市井百態蒸得筋骨舒展。

僅需一池活水、幾塊熱磚,配上搓遍四萬八千個毛孔的透徹勁兒,揚州人骨子裏的從容與細致,便在霧氣升騰中代代傳承。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