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親”打敗生活 被10萬人圍觀的“抽象相親”
文章來源: 極晝工作室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李希澄
編輯?|?吳意
抽象的“不嚴肅”
到“活不膩來相親”直播間相親,要排隊。屏幕上的九宮格常年塞滿了臉,拿下席位的,狀態各異,有00後母單,也有30多歲離異帶娃的。一個自稱來自國內Top2大學的女嘉賓開麥就說,自己有三條擇偶標準——喜歡有老婆孩子的,年紀大的,家徒四壁的。
主播田心把這段從直播裏截出來,封麵圖寫上“#抽象姐”,當作帖子發進賬號,點讚量總是最高的。直播的幾個小時,田心掌控著千變萬化的局勢,飛速接梗,變著花樣誇人。她也是個00後,圓臉白皮,戴一副黑框眼鏡,聊著聊著可能就敷起麵膜,或者側躺在床上,隻剩下半張臉。
鏡頭裏還出現過“直球哥”,一來就向心動女嘉賓示好,然後反問“你覺得我怎麽樣?”有個中年男人穿白襯衫套黑色毛背心,被年輕麵孔包圍在九宮格的6號位。他說話時右手抵在下巴上,後來被田心叫做“領導哥”。
來了得表演。叫“小熊”的馬來西亞男生一人分飾多角,唱起《美女與野獸》選段。更直接的才藝是男生脫了上衣秀肌肉,同場男嘉賓都張大了嘴。
張安琪第一次點進來,看到一個女生演了一段《甄嬛傳》,念完“臣妾要告發熹貴妃私通,穢亂六宮,罪不容誅!”就下麥了。田心活躍氣氛,用黑色馬克筆在自己臉上花了三道胡須,額頭還有個“王”,口紅在嘴唇上抹得像個小醜,還要鼓動其他人一起。知道這是一群彼此不認識的網友後,張安琪心想:她瘋了嗎?
那時張安琪剛考完研,從高強度的備考中抽離出來,有些不適應,很難放鬆。直播間的抽象整活,讓她有種看脫口秀的樂趣。田心也因此被稱“活老師”——男嘉賓說有健身習慣,她就讓秀腹肌;忽然把直播間裏的人都組織起來跳“擦玻璃”;有人在麥上唱歌,她叫其他人跟隨節拍揮手或打開閃光燈
●相親直播中。源自網絡截圖
這裏主張“不嚴肅相親”,別人唱歌你沒反應,會被評論區吐槽:麥上的嘉賓能不能活人味重一點?這個情形下,田心就發威了:“6號麥說你呢,人家唱歌你怎麽一點表情都沒有?”接著又道歉:“不好意思太凶了,新來的,對不起哥,人家唱歌你表現好一點。”
有次一位男嘉賓自稱很會哄女生,田心提議讓他找個女嘉賓搭檔,演一出戲。沒有女嘉賓願意,一位40多歲的大哥站出來,扮女生假裝生氣讓他哄,語氣嬌嗔。另一位男嘉賓也配合起來,質問那個會哄人的男嘉賓,為什麽微信裏會收到女生發的擦邊照片。
這場直播,陳美慧看得投入,一下到了淩晨一點。她覺得大家是把曾經的感情經曆投射進來。一年多前陳美慧就刷到這裏,田心給到她情緒價值,不論男女都是“很厲害的寶寶”。
今年春節後,陳美慧決定投入相親。她32歲,除了家裏的催婚壓力,自己也是喜歡孩子的,想在35歲完成生育,從戀愛到結婚至少得兩年,倒推下來,是時候著手了。
傳統的相親渠道被堵死——父母人脈有限,擇偶觀也不一樣,現在隻要是個男的就覺得可以,吐槽她年紀大不應該這麽挑。李美慧很生氣,“我們已經跑贏百分之七八十的同齡人了,但在他眼裏還是有各種毛病”。可每隔兩小時上一次交友軟件,一天篩選快200個,結果是“看得上的人看不上自己”。
朋友給她安排過一場“盲盒相親”——事先不告訴任何信息,直接定好見麵的餐廳。李美慧最初還有些期待,但對方“老男人的穿搭”讓她瞬間下了頭。聊天中,她還要打起精神找話題,很消耗。
她聽一位婚介所老板說起婚戀市場的規則——把男女分成ABCD四檔,“A女”是指高學曆、高收入,最難脫單。而她被打上B+的標簽。跑了趟廣州的相親角,一群老男人圍上來,問她擇偶的年齡範圍能不能放寬些,“年紀大的會疼人”。
直到一個30多歲、年薪50萬的女嘉賓出現在田心直播間,評論區裏一通誇讚,陳美慧才放下包袱,冒著被熟人拆穿“獨立女性”人設的風險,要上麥一試。她把相親當成項目做,卻發現這比工作難多了。上麥,對她來說是這個項目裏最輕鬆的部分,不一定能遇到條件更好的,“但是一種消解,讓你有種寬慰,覺得自己好像有在努力了”。
用“相親”打敗生活
上個星期天,夜裏快0點,陳美慧還守在直播間排隊。麥上有三位男嘉賓,都不在她生活的廣東,她不太有興趣了解,但不敢輕易離開屏幕,怕手滑取消了連麥,得從頭再來。這已經是她第五次去當嘉賓,淡定很多。第一次上麥前,她甚至打了草稿,還忘說很多信息。
排了半個多小時,陳美慧作為9號嘉賓上麥。九宮格框住她的臉——戴黑框眼鏡,沒有抹粉底,嘴上塗了偏橘色調的唇膏。美顏開了一點,眼睛能顯得大一些。她把臉湊到鏡頭前,找到一個自覺好看的角度,幾乎擋住身後的環境。她不像有些嘉賓,會一邊直播一邊吃飯、洗漱,“人家長得那麽漂亮,可以那麽隨意”。
她確實在認真找對象,計劃一到兩年內結婚。表明這個來意後,她接著做自我介紹——93年,身高161,處女座,211院校畢業,在國企工作,年薪30萬,在珠三角有房有車。至於硬性的擇偶標準,學曆要本科,身高170以上,年齡上下不超過5歲。
剛強調完自己不想高攀,找個條件差不多的就行,評論區的調侃就開始了:跟你條件差不多的,會找比你更年輕更漂亮的。陳美惠已經應付自如,打字回複對方:“我也喜歡年輕帥氣的。”
陳美慧對伴侶的核心要求是要上進,追求“1+1大於2”的愛情。她自稱是事業型,大學畢業後,鑽進房地產行業,做對公營銷業務,加班、酒局、身兼多職她全不推脫。談過的兩段戀愛都止於雙方步調不一致——初戀男友畢業後選了個能躺平的崗位;在職場中談的對象,到陳美慧晉升後,還停留在原地。
在直播間裏,她能感到“嘴替的快感”。曾有男嘉賓自稱經濟條件不錯,但願給女生花的上限是一萬。有人充當起判官的角色,批評他既要用“有經濟實力”來吸引人,又這麽摳門。陳美慧作為麥上嘉賓不好直接吐槽,見到有人講出來,覺得解氣。
她沒有可展示的才藝,田心會讓她叫“姐姐”或是學貓叫。有次田心組織麥上所有人跳手勢舞——用手比123,接著學貓叫,身體和頭隨著音樂搖晃。有人比較糊弄,或直接離開鏡頭,陳美惠覺得挺好玩的,認真在學,還收到私信誇她。
●直播中有男嘉賓展示肌肉。源自網絡截圖
不同於短視頻平台上,在老年人、殘障人士和農村男女等細分領域搭建的相親直播,這種社交平台上的相親賽道還算空白。田心的直播間在去年流量暴增,現在屬於頭部,粉絲數超過同平台第二名3萬多。有位粉絲直言,就是把這裏當樂子看的。
田心在2023年打開直播,還是為了二戰法學碩士,主打在線一起背書考研。流量在臨近考研的11月湧來,賬號粉絲數累積到4000多,直播間同時在線的人最多有200個。他們拉起群聊,偶爾提到戀愛,說上大學時沒怎麽談過,有人跟著呼應起來。
考研結束的第二天,以相親為由頭的直播開始了,標題就叫“考研人的相親局”。但說是相親,田心感覺更多是研友考完後的自我放飛。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東北男生喜歡表演喊麥,後來有人跟著整活兒,有跳科目三的,也有秀腹肌的。
那時候的一位觀眾林巧文記得,有兩個人會在臉上畫太陽和月亮,被叫做“日月組合”,還有一個男生和女生打成一片,被叫“嫂子”。林巧文在評論區出現的次數多了,也被邀請上麥。
她記得有個ID名為“考北大”的女孩,正處在等待初試分數的階段,她不在直播間裏傾訴焦慮,但會跟著一起跳小貓舞。還有人直播的背景是街邊的小吃攤,講自己實習的繁忙。深夜的話題更走心,有個女生分享在感情中被騙的經曆。
流量暴漲發生在2024年過年期間。田心在直播中途睡了過去,直播間開了整個通宵。有時差的海外網友湧了進來,在沒有主播的情況下一直聊到天亮,話題從工作到生活,觀看人數最高衝到50萬,同時在線的達到兩三千人。
那段時間,張安琪發現直播間裏的一些年輕人會談起在生活裏的不順心。一位在海外學音樂鑒賞的女博士,說其實博士沒有那麽光鮮,畢業後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說著說著,就哭了。
“魚頭哥呢?”
何斯航從去年11月開始頻繁在直播間上麥,成了粉絲口中的常駐嘉賓。他有時戴棕色熊頭套,露著臉,有時幹脆套上一個綠色矽膠的魚頭套。一次他把眼鏡掛在魚頭上,不小心堵住鼻孔,說自己快呼吸不了。介紹時,他自稱是一條淡水魚,“今年三個月大,已經麵臨中年危機,大概能活到6個月”。
他不找對象,專門來玩抽象,這被他看作是一種逃離現實糟心事的方案。他27歲,從小被父母送到海外讀書,本碩都是世界一流大學,想實現的目標似乎已經一步步踩上。去年,他跳槽到香港的金融行業,工資高、待遇好,但卻感到虛無,覺得工作內容不夠落地,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麵。更大的困惑是,他失去了讀書時期的目標和方向,不知道以後要去向哪裏,不明白生活的意義。
何斯航的朋友散落在世界各地。所在城市,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分明。同事間下班後不會聯係。為了圖方便,他常住在一間酒店裏,也沒有鄰裏關係可言。他縮在酒店,“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香港冬天不冷不熱的溫度讓他很不適應,三四個月裏發了好幾次燒,提不起精神。
他覺得自己“自閉了”——對以前的愛好都提不起興趣。籃球不想打了,遊戲買來放著吃灰。平時用加班填滿時間,盼頭是等到周末,一個人跑到深圳做按摩。去年跨年,他自己在深圳看脫口秀。
最初被田心的直播間吸引,是發現一些嘉賓都很優秀,“沒想到這樣的人也要相親”。看著看著,他發現也有些人“不太正常”,是來搞抽象的,比如有個男生每次上播就愛穿著西裝舉啞鈴。
因為沒有才藝,何斯航也被要求叫聲“姐姐”,後來這個稱呼又升級為了“媽媽”和“主人”。何斯航覺得,進到直播間就要遵守這裏的規則和玩法。能逗大家一樂,會讓他有即時的滿足感。
田心要招呼直播間的觀眾點關注,何斯航是那個配合搞氣氛的人——“今天點關注就今天”“汪!”“明天”“汪!”“以後都會”“汪汪汪!”這成了直播間裏的固定節目。他被觀眾惦記著,沒有上麥,會被問起“魚頭哥呢?”
●何斯航戴著魚頭上麥。源自網絡截圖
上麥次數多了,何斯航積累了粉絲,偶爾自己開直播,邊吃飯邊和大家聊天。他和幾位常在直播間的嘉賓有個小群,裏麵聊的話題大多和直播相關,催田心上播。不過,何斯航很少在裏麵說話,憑網絡建立起的弱連接,他覺得輕鬆。
在現實中交朋友,他有戒備心,擔心別人有所圖。社交的狀態也跟隨情緒起伏。他找過搭子玩狼人殺,是他覺得談吐不錯的人,但又抗拒和別人短期內變得很熟,沒有再赴約。也有女生對她表示好感,他自覺狀態不好,沒有回應。在來香港前,他剛結束一段五六年的戀情,“跟離婚差不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孫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有關相親直播間的采訪時談到,線上的交際圈獨立於現實環境,能讓人擺脫現實中的利益關係限製,戴上新“麵具”,或把線上平台當作情緒宣泄的“樹洞”。
有個男嘉賓上麥後說自己不介意入贅,後麵又來了幾次,才坦言因為被裁員了,壓力很大,家裏也給不到多少支持。一個女生是在醫生建議她多社交的情況下,才頻繁跑到直播間露麵。在美國矽穀工作的男嘉賓第二次上麥時吐露,有過一段婚姻,兩歲多的孩子在前妻身邊,來直播間主要想找人聊聊天,“在這裏沒有人說話”。
女嘉賓陳露露提到直播間的包容,會看到二次元的coser、性少數群體、40多歲的離異人士。她在英國讀碩士,喜歡社交,但發現很難融入當地人的圈子。她曾多次邀請一位外國同學去餐廳吃飯,被各種理由推脫,意識到對方沒有深入交往的意願。
舍友回國後,陳露露少了個搭子,生活局限在學校和公寓的兩點一線。她跨專業讀商科,學業上遇到不少困難,跟父母說怕他們擔心,國內好友又都忙於各自的學業。直播間裏有大量英國留學生,在做學術、找工作上有共同話題。
上麥表演時,她給“懶羊羊”配音,因為長相和聲音都甜美,成了“團寵”。她享受直播間提供的情緒價值,“會有人不停地誇你,感覺大家都很友善”。
流量入口
在互聯網從業多年的經驗告訴張安琪,田心的個人特質很強,有感染力,再有平台推流加成,應該能做成些什麽。看了直播間沒多久,她找到田心,提議合作,一個人負責前台,一個人做後台運營。
相親是直播間的內核,張安琪想出“賽博相親”的概念,發帖引流。每年過年“催婚”都會是個話題點,她優化直播間的標題,和這關聯起來。
今年,張安琪嚐試做“AI匹配”的新業務——收集有脫單需求的網友資料,包含家庭成員、資產狀況、情感經曆和擇偶標準,再用Deepseek進行匹配,介紹適配的人互相認識。
在張安琪的觀察裏,直播間裏來玩抽象和相親的人數比例是3:7。相親還是大部分人的需求,開放資料匹配後,後台收到上千份資料。至於怎麽平衡情緒疏導和相親交友間的關係,她想的是在麥上盡量把氛圍弄得開心些,“把外觀包裝得比較好,比較愉快”。
●資料圖。源自東方IC
今年年初,田心直播間的觀眾許樂發現,這裏的粉絲已經衝過11萬。她說自己工作清閑,正把媒婆當作副業,半年前關注到田心賬號,眼饞流量,認為這是風口,開起直播模仿,形容這是“跟著大佬走”。
她分析過,田心的直播間受歡迎,得益於主播適時調侃嘉賓,炒熱氣氛。於是,她在自己直播間看到來了IP在北京的嘉賓,就稱呼他“京爺”。圍觀的人不肯上麥,她就喊:“你不追我不追,小美小帥被誰追?”
許樂還在上大學時,放假在家的某天,介紹人直接把相親對象領到了自己家。她把這段經曆發上網,打上#大學生相親#的話題,意外獲得了14萬瀏覽量。嗅到流量,她做起“媒婆”,把收集到的嘉賓資料放在社交平台首頁,想要到聯係方式,就給“一杯奶茶錢”。
許樂喜歡搞錢。她消費高,家裏給的生活費滿足不了,就自己琢磨掙錢的路子——自稱在校園裏做家教機構,手下有十幾個老師,年入十幾萬。這些錢能供她“大手大腳”地花著,喜歡的鞋買五雙一樣的放著,兩萬塊報名日語課,去了兩三天就放棄了。工作後,她試過在二手交易平台開母嬰用品店,收入也不錯。
她相信隻要跟著風口走,一定能賺錢。AI、股票這種她做不來,相親是“稍微掂一掂腳就能夠得著”。她判斷,這陣風至少能吹一兩年。直播間做不成,那就做相親谘詢師,或專門做一個地域的媒婆。
可是許樂用來直播的賬號隻有200多關注,每次就七八個人在直播間停留,幾乎都是男性,她隻好請自己的女性朋友來撐場。因為上麥的人少,許樂會找話題和嘉賓聊。碰到江西的,就聊聊彩禮,但一般很難撐過半小時,她尷尬到下播。
她嫌來的嘉賓不夠優質,看上去沒什麽正經工作,學曆也不高,不好剪成短視頻引流。前段時間,出現一位40歲的女嘉賓,她來了主意——打算把這段剪出來,配上話題“25歲不想結婚,30歲結不了婚”,不知道效果如何。
總之,上了五六場直播,陳美慧的結婚計劃還是沒有推進。唯一一次,遇上一個在歐洲讀博的男嘉賓,看起來積極上進,身高一米八幾,她直接表示了對方比較符合自己的擇偶標準,但換回委婉的笑容。
她還是打算繼續上直播間,“實在不行,也能認識到一些女生(朋友)”。七八個月前,她有了把自媒體當副業的想法,所在的房地產行業走下坡路,她年薪降了一半,國企的上升空間也有限。
之前發的減脂日常,瀏覽量大多停留在幾十。每次上田心的直播間,都能多5-10個粉絲,讓她又有了記錄的動力。她把去相親角的經曆寫了出來,試了兩個標題,發現帶上“30+女生”標簽的標題更吸睛。之前標題蹭上地域流量——“潮汕爸媽急麻了”,引來過3萬多瀏覽量和近200條評論。
可最近,她頻繁收到提醒電話,告訴她網絡相親容易受騙。她有些後怕,把所有征友帖都隱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