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事中醫的柴林(化名)遇到了一名患者,拿AI藥方找其開單。患者稱有個醫生朋友給他開了中藥方子,詢問能否轉方。
柴林一看,發現患者掏出的是詢問DeepSeek的手機截圖。“看網上說DeepSeek可以分析中藥藥方,沒想到段子這麽快就讓我攤上了。”
柴林告訴九派新聞,自己也使用過DeepSeek,在他看來,DeepSeek潛力非常大。“就醫學來說,如果數據庫夠充足,就相當於學貫古今、通曉中西、反應快速的超級醫生。”
看了藥方之後,柴林覺得挺合理,但並沒有給病人開單,他認為這隻是個例,DeepSeek不能完全代替醫生,AI開藥方存有不合規嫌疑。
AI問診。圖/VCG
【1】參考價值有限,畢竟患者不會按教科書生病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醫生分享自己使用DeepSeek的經曆,除了感歎其智能、貼切外,也表示其參考價值有限,不能代替真正的醫生。
柴林表示,自己玩DeepSeek時看到其開方能引經據典感覺非常驚喜,他此前也用過ChatGPT,“ChatGPT中文反饋感覺很生硬。DeepSeek的分析和引用讓人覺得更合理,而且對於經典引用會更貼合病例。”
但是,柴林也注意到DeepSeek和真人醫生的差別:臨床思路和處方基本相似,就差在經驗用藥上。“畢竟患者不會按教科書生病,主症以外的兼症就靠醫生自己的理解來用藥了。”
他表示,醫生除了對AI藥方把關外,一些經驗豐富的中醫對用藥有獨到的理解,這也是其他醫生和AI所無法比擬的,此外,古方不一定適用現代,現代的藥也有變化。
而在具體問診中,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柴林發現,DeepSeek診斷最大的問題在於不能察言觀色,而患者大多沒有專業的醫學知識,不能準確描述自己的不適,需要醫生憑經驗引導患者和篩選信息。“收集整理篩選患者信息這是必須由人類醫生做的。”
【2】AI確實可以減負,希望其幫助提升生產力
九派新聞注意到,近期,關於AI醫療的討論熱度不減。
此前,“湖南省醫保局曾發文嚴禁使用人工智能自動生成處方”的消息成為熱議話題。《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通知》指出,互聯網醫院須按規定接入省醫保電子處方中心並進行電子處方流轉,處方行為須嚴格執行有關規定,應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有效、充分的溝通問診,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
據央視新聞,今年年初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正式上線應用,這名存在於虛擬世界裏的“兒科醫生”,承擔的角色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專家的臨床科研助理,幫助醫生快速獲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權威指南;另外一個是輔助醫生進行疑難罕見病的診斷和治療。
在基層醫生劉戀(化名)看來,自己用DeepSeek的初衷是模擬簡單情景看AI會如何處理,“結果發現它處理的比自己能想到的全麵很多,覺得很神奇。”
她表示,新的技術出來大家都討論和質疑也都很有道理,她認為大部分內容還是可以參考的。
“對於學生打基礎的階段來說,太依賴AI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專業水平。但是我們這種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讓AI幫助提升一下生產力也挺好的。畢竟在基層醫療工作裏小病多,患者多,AI確實可以幫助減負。”
劉戀很看好人工智能的發展及應用,她表示,人工智能發展強大起來,特別是在專業化領域的全麵性和準確度日益完善,使其有在各行各業普及的趨勢和必要,可以為專業技術工作人員做好參考和減輕負擔,帶來更高效快捷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