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菏澤一七旬老人近視2300度引發關注。據海報新聞,老人的孫女崔女士表示,70多歲的奶奶每天玩手機,一驗光發現近視2000多度,“驗光師說機器都打印不出來驗光報告”,爺爺則每天玩手機到淩晨一兩點,散光300度。
老人在配鏡。圖/老人孫女賬號
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熱議。有人稱,其奶奶也是如此,因為怕費電,“半夜三更不開燈,玩手機,眼睛流淚模糊”。
2月22日,北京同仁醫院屈光手術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翟長斌接受九派新聞采訪時表示,這位老人的情況應該不是由單純玩手機引起。“2300度在臨床上屬於較罕見的高度近視,基本是病理性近視的範疇。看手機隻是影響因素之一,作用絕對不會有這麽大。”
在醫院,翟長斌經常碰到近視上千度的患者。“這與遺傳因素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他表示,隨著年齡增加,晶體會變得更厚,屈光力更強。高度近視患者的眼軸是過長的,視網膜與脈絡膜常有萎縮。如在萎縮斑塊(尤其黃斑區,視覺最敏銳的地方)發生病變,患者的矯正視力會下降。如下降到一定程度,可能造成視力殘疾。
“高度近視引起的視網膜病變或者眼睛疾患,是造成國內近視人群矯正視力不佳或視力殘疾的重要因素。”翟長斌指出,如果父母雙方都高度近視,孩子高度近視的可能性會大幅增加。因此建議做好相應檢查。
他補充,前述2300度的情況,在眼科屬於疑難複雜的病例。應該掛眼底專科的號,讓專家進行眼底診療,明確視網膜功能狀態如何,據實際情況針對性治療。
如今,隨著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智能手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學生的作業布置在電子產品上,很難完全不用”,翟長斌稱,用手機時,可以努力做到科學用眼、健康用眼。他建議,學生每學習20分鍾抬頭向遠處眺望,每次課間盡量到戶外活動,放鬆雙眼10-15分鍾,再回到教室繼續學習。
對於在室內用手機的人們,他提醒,建議保持所處環境內光線充足,不建議過長時間用手機,也不建議長期傾斜著看手機,否則雙眼調節不一致,容易引起疲勞。姿勢方麵,手機距離眼睛30-50厘米,字體調大一些,“如果要把手機拿到特別近才能看清”,不利於近視眼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