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繼續聊春節檔——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
這部絕對是春節檔最爛的一部,它屬於那種即便你已經抱著最低的期待走進影院,依舊會爛到你難以忍受的程度。
觀影過程中我打了不下二十次哈欠,中間不知道看了幾回表,有一段的劇情實在是難以忍受,點開手機一看還有一個小時才結束。那一刻萬念俱灰,感覺自己馬上就能哭出來,這還是第一次看電影絕望到想哭。
當時寫《射雕》觀影前瞻的時候,我們把它排在了第三位。畢竟是徐克,我還在期待他把射雕最後郭靖陷入對學武和對命運的質問給拍出來,還在擔心他怎麽去寫郭靖最後的看破無常。看完後感覺我的排序和期待都成了笑話。
在我們發的微博裏有觀眾讓我們不要隻看劇情,還要看它的視聽語言。我們不是不看,而是因為它從導演、編劇、演員,到特效製作、動作設計、構圖畫麵等方麵沒有任何可看的,做到了全方位的一無是處。
當時限於微博的體量寫不了這些,所以在這篇長評裏,我會挨個把這些內容拎出來聊,一個也不會放過。
一、
與其說這片子是徐克拍得爛,不如說是他拍得敷衍。
之所以這麽說,就是因為他是拍出過《青蛇》《梁祝》的人,我對他還保有一點最基本的期待。
再一個,這片本就有金庸的原著打底,所以無論對劇情還是對人物,哪怕是對功夫拳腳的影視化,都不應該拍成現在這樣。
電影改編自原著34—40章的內容,是江湖融進戰爭後的故事,涉及郭靖黃蓉的愛情線+戰爭線+江湖線。?這片本應該是三條線的交錯並行和融合,但是徐克把愛情線提前,於是導致了另外兩條線被拍得非常敷衍。
我們先來聊聊江湖線。
因為這條線的主體是34回之前的前情,是對愛情和戰爭的鋪墊,不能少也不能多,這條線要考慮的問題是怎麽交代之前那麽多的江湖故事,怎麽過渡郭靖黃蓉的關係,是倒敘插敘?用台詞對話或者具體事件勾連信息?還是說更巧妙的方法?
結果《俠之大者》根本沒想那麽多,直接上“PPT”。前一個小時是大段零碎不成線的流水賬,主要依靠兩位主演互相配合輪流念旁白講故事,這不叫《射雕英雄傳》,叫《x分鍾看完大半本<射雕英雄傳>》。
比如說電影前半小時主要是郭靖旁白,目的是交代和黃蓉分開前的重要劇情,旁白念著“我怎麽也想不到,這個中原女子,和我結下了不解之緣”,畫麵配的是二人策馬奔騰遊曆中原以及回憶洪七公教降龍十八掌的劇情。
郭靖結束後,馬上接黃蓉的旁白,念著分開之後我一直在找你,但是有一個人一直追殺我,他就是歐陽鋒,這一切的禍端,都是來源於一本武功秘籍——《九陰真經》;等到黃蓉受傷,又開始念旁白強行回憶,插入曾經郭靖背她尋找一燈大師治傷這段重要情節。
隻是PPT還不夠,在這基礎上,徐克又讓倆主角互相隔空念信。
比如他倆都不在一塊,但旁白裏兩人依舊一唱一和地說出“因為她,我成了靖哥哥”“因為他,我成了蓉兒”這樣毫無水平的戀愛宣言。
鏡頭也配合著各種慢放,銀幕給分成兩塊,左邊是一個人的臉,右邊剪上一段回憶或者另一個人的臉,這樣的剪輯方式不知道出現了多少次。最後郭靖黃蓉相會兩人雨中狂奔擁抱,慢放來來回切兩人的臉切了將近三分鍾,?就這種水平,有什麽好值得誇讚的視聽語言?
而且在江湖線裏對功夫的呈現以及特效製作,也是極其差勁的。
所有的功夫打鬥幾乎沒有動作可言,你都能想象到演員是怎麽吊著威亞左邊踢一下右邊蹬一下。
降龍十八掌就是揮掌帶動氣流,一陽指就是一指出來周身氣流湧動,九陰真經直接就是身邊環繞著六七個透明風火輪。而且因為歐陽鋒拿到的是假經,所以他身邊環繞的是黑色風火輪,郭靖是真的,所以他的風火輪是白色透明的。?對特效與武功招式的想象力貧瘠和敷衍到如此地步。
至於戰爭線,這條其實更該是片子的主線,因為它要關聯上影片的主題:俠之大者。
徐克要借郭靖去講出什麽是俠,也就是最後他對大汗講的一番大道理:不是南征北伐,而是永懷憐憫之心。
這句話說出來就一句台詞的功夫,但要能讓這句話擲地有聲地說出來,需要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的功夫。原著裏就是用整本對於郭靖的塑造來托出他說的這一句話。
是他的正直蠢笨和退縮猶疑,是他的本心和身世、各路師傅對他的教導、他遊曆中原的經曆讓他說出了這句話。是這樣一個人麵對大汗的威嚴,敢於請求大汗不要屠殺城民;在最後麵對震怒的大汗依舊能說出“你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殺得人多未必算是英雄”。這才是讓觀眾信服的。
但在《俠之大者》裏,我們全程隻看到了戀愛中的郭靖,讓這樣的郭靖和黃蓉手拉手擋在蒙古大軍和襄陽軍隊之間阻隔交戰,讓他對著大汗講大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守護的東西,你守護你的族人,我守護我的祖國。再讓大汗一番感動之下撤軍回營,這是非常滑稽的。
二、
至於最受重視的愛情線,它拍得倒是不敷衍,畢竟一大半的內容全都是你愛我我愛你你找我我找你你不愛她她愛你怎麽辦這種三角戀的愛情戲碼。
但愛情線的問題在於它和戰爭線基本是割裂的,它們的相關性隻有事件型的巧合——黃蓉剛好被華箏救入蒙古大營。其他時刻愛情歸愛情、戰爭歸戰爭。
郭靖在戰爭線裏被觸發的情緒:喪母之痛、雙重身份的掙紮、對大汗的恩情與父親的遺誌的矛盾,在黃蓉那都沒怎麽提起來過,黃蓉全程沒有參與。唯一能體現黃蓉在戰爭中價值的武穆遺書那段直接有頭沒尾,就走了個過場。
而且在這條線裏他寫得最敷衍最失敗的,是其中的兩個重要女性角色——黃蓉和華箏。
徐克在這片裏對她們塑造最大的失敗就是在戰爭戲裏完全忽視掉她們,在愛情戲裏又過度“重視”她們。
先說華箏,原著確實對她有些男頻工具人的寫法,比如聽到郭靖死訊要為他殉情;最後也是因她告密間接害死了郭母李萍,從而讓郭靖在對她和黃蓉的選擇中避免陷入道德漩渦。
但除此之外,但凡看過射雕的人對她的印象一定是:驕蠻但不刁蠻的草原女兒,勇敢、直率,十幾歲就能單領一支兵。
徐克偏不這樣寫,他把原著塑造華箏個性的段落全刪掉,又另加了幾段戲——
一段是華箏被郭靖拒絕,跑回營帳瘋狂摔打,甚至揚言要砍下那個女人的頭;
一段是在郭靖祭拜爹時竄進來跳到郭靖脖子上不撒手,郭靖皺著眉頭說“沒看到我在祭拜爹嗎?”甚至特地給了幾個郭母厭煩地看著她的鏡頭。
在這裏要誇一下演華箏的演員張文昕,是劇本拖了她表演的後腿,尤其是華箏出場從歐陽鋒手裏救下黃蓉的那個眼神,流露出來的驕傲、自信、得意,直接把華箏這個草原女兒的形象立住了。
在這三個主演裏,她就像木頭堆裏的一把火,想不引人注意都不行。
再說黃蓉,莊達菲一亮相我就知道她和黃蓉的古靈精怪、足智多謀毫不沾邊,她整場戲的台詞尾音也都往下掉,活潑靈動硬被她演成了憂鬱。
她和肖戰的表演也構成了這片表演層麵上最差的兩部分,肖戰全程就是緊繃麵部肌肉,所有的戲一旦推到他臉上就能感受到他幾乎時刻在繃著嘴、瞪著眼,而且他的台詞也很差,和黃蓉在桃花島決裂那段戲像是在念詩,一句“師傅們,我一定替你們報仇”不是帶著情緒說出來的,而是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的。
但不管怎麽說,母親自盡時他痛苦地抱著母親這段戲的情緒至少是及格的,莊達菲則是沒有一場及格的戲。最差的一場是她和華箏為了爭郭靖的打戲,打贏華箏後她俯視著她,露出似笑非笑、得意傲慢的表情,先不說這場打戲根本不會存在,就算真打了,這又怎麽可能會是黃蓉的表情?
比演技更糟糕的是對黃蓉的寫法,情愛之外,黃蓉與郭靖的關係其實應該是郭靖更依賴黃蓉一些。
沒有黃蓉,郭靖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莽夫;他不會理解武穆遺書,不會成為蒙古人心中的戰神,以致於結局蒙古兵因顧慮於他而不敢應戰。
甚至郭靖得以控製襄陽城的計謀都是黃蓉想出來的,她就是在男頻的筆下依舊被偏愛的角色。
這樣一個金庸寫得如此精彩的江湖女子,在這片子裏全程竟然都沒怎麽動手,前半程就是展示廚藝、被追殺、被抓、逃跑,唯一的動作戲,還是那段她和華箏為了爭郭靖的打戲。
徐克把二者關係完全翻轉,黃蓉淪為郭靖的附庸,劇本大麵積刪除黃蓉的高光用愛情取代。明明是黃蓉以身犯險誘騙楊康和歐陽鋒說出害死江南五怪的真相,這裏用一句柯鎮惡的“不是東邪”帶過;明明是她暗自培訓郭靖學習武穆遺書訓練蒙軍,這裏這段戲的重點成了黃蓉思念郭靖的眼神,畢竟緊接著就是二女爭一夫的劇情。
單獨寫黃蓉的段落就用類似黃蓉讓華箏遞信給丐幫相助,華箏感慨“中原女子人人都如你這般聰明嗎?”敷衍帶過。
這些女人的唯一追求都變成了愛情,唯一身份都變成了郭靖愛或不愛的女人,這不應該是黃蓉和華箏,甚至不應該是任何一個在當前作品裏存在的女性角色,能做出這樣的改編,該是何等的傲慢,更是何等的可笑!
電影裏有句話很適用這片,黃蓉郭靖要登襄陽城守城,將官不讓他們去,於是黃蓉“靈機一動”說自己從沒看過蒙古人,想上去看看。將官一聽這理由竟然就讓這倆陌生“百姓”在兩軍交戰之際登上城牆了,末了還吐槽一句:真是搞不懂你們這些年輕人在想什麽。
我們也搞不懂你們這些老導演在想什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