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已經熟練操作網絡購票的今天,北京西站仍保留了部分人工售票窗口,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慢”窗口,為一些“特殊”的人群服務,讓時間為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他們,慢下來。
下午四點多,北京西站的售票窗口前三三兩兩地站著前來買票的旅客。很多年輕人可能想象不到,二十多年前的這一天,這裏曾是另外一番景象。
2002年,為了減少旅客排隊等候的時間,北京西站首次搭建了春運臨時售票處,高峰期臨時窗口最多達到170個。一位旅客回憶道:“當年買票那人真是多,當年是買票時那邊也在賣,這邊也在賣,兩邊都在賣。”
北京西站售票車間主任金舉書回憶道:“那個時候市民可以說是徹夜排隊,拿著幹糧,帶著鋪蓋卷到咱們窗口排隊,我們則是舉全站之力來支援所有的售票窗口。”
為了讓大家更方便地買票,2011年,12306網站開始試行網絡售票,到了2015年春運,網絡訂票占比高達78%。今年的比例更是超過90%。如今,北京西站的售票廳也是從原來的5個縮減至2個,售票窗口隻保留了20個。售票員的工作逐漸從手指的快速敲動,變成細致的答疑解惑,窗口增加了更多的服務屬性。
在這20個窗口中,京鐵愛心敬老“慢”窗口格外引人注目。售票窗口前,來自各地的老人們,操著不同的口音,努力與售票員們溝通著,他們隻會用手機接打電話,網絡購票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難事。
這些老人平時子女都很忙,有的老人之所以來窗口,也不僅僅是因為買票,這種人與人互相幫助的情緒價值,讓他們不僅能走的了,也能感受到社會對於他們的關心和關愛。
小小的售票窗口是春運發展的一個縮影,它見證了鐵路售票係統從慢到快,再到“慢”下來的變化。快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便捷,慢是為了讓每個人回家團圓,時代的列車在提速,但春運不會落下每一個想要歸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