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作品,每年都會被翻拍,但是最為經典的一版,還是停留在30年前,這幾年的作品是“拍了被罵,罵了再拍”的惡性循環,就連徐克也不例外。
就比如昨天上映的電影《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也陷入了同樣的魔咒。
看看吧,短短一天的時間,在豆瓣上的短評中,幾乎是清一色的差評,粉絲們控評都控不過來了。
目前,這一部電影還不敢開評分,如果開評分的話,那必然是粉絲和路人之間的大戰了,金庸棺材板壓不住了。
那麽,這部電影的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裏。
先來說一說劇情。
《射雕英雄傳》的劇情大家都很熟悉,該片根據第34章至40章原著改編。
主要闡述的是郭靖得到了絕世武功“九陰真經”和“降龍十八掌”,得到各方江湖人士的嫉妒,於是他懷著赤子之心保護邊關,力挽狂瀾的故事。
因為原著的篇幅太大,如果改編成為電視劇,幾十集都未必能夠闡述清楚,徐克需要在不到兩個小時的篇幅內呈現全景是不可能的。
如果事無巨細,那就成了《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了,隻能走馬觀花式地用各種關鍵時間串聯起來。
於是,郭靖和黃蓉相遇,但是他們是怎麽相愛的呢?
導演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旁白概括了。
在郭靖和黃蓉之間,他們最大的誤會在於郭靖誤會了黃蓉父親殺害了江南奇怪,原著中的黃蓉用自己的智慧尋找凶手,解開誤會。
到了電影中,也是旁白概括。
感覺徐克既想要呈現全景故事,又想要有太多的自我表達,因此總是前後擰巴著。
再者說郭靖和黃蓉的表演吧。
肖戰和莊達菲應該是被批評最多的,上映之前就因為和原著人物的不符被熱議。
肖戰詮釋俠之大者的郭靖,想要表現他的憨厚,讓人有點老實巴交的感覺,有點中學生背台詞的感覺。
徐克雖然很會調教女演員,但是黃蓉的形象,怎麽也讓人和那個豔絕古今的人物聯係在一起。
因此,網友們評價的“郭靖比黃蓉俊俏,黃蓉比郭靖木訥”這樣諷刺的話,倒是廣為流傳。
總之,《射雕英雄傳》是全方麵的拉胯,並不僅僅是導演或者演員一方造成的。
在電影上映之前,別的電影都有票補,就這一部電影沒有票補,因為片方篤定了粉絲們會無條件地為偶像買單。
誠然,肖戰作為流量明星,對於前期的預售是有幫助的。
但有多少粉絲買單,就有更多的路人討厭流量電影。
但是到了上映首日,前期積累的優勢馬上就被路人盤頗大的《哪吒》《唐探》《封神》等電影趕超,現在更是望塵莫及。
粉絲們的買單能力和普通觀眾們相比,可謂是蚍蜉撼樹啊。
貓眼上給出的預測隻有8億多,按照投資成本來算,如果不出意外就要虧本了。
鹿晗的《上海堡壘》,王俊凱的《749局》再到肖戰的《射雕》,大製作的接連撲街,毫無疑問地證明了流量明星的反作用。
拚質量的時代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