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沒有《獵殺紅色十月》(Hunt for Red October),也沒有《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或真正繼承約翰·勒卡雷的作家出現。美國現在與中國處於某種形式的衝突已成為政策分析師的共識,也是兩黨之間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但如果冷戰正在進行,你通過流媒體觀看電影或電視是絕對無法察覺的,即使你把最喜歡的平台一直設置為自動播放。問題不僅僅是你在Netflix或Apple
TV+上找不到一部關於美中競爭的好電影,除了《三體》以及一些曆史紀錄片,幾乎很難找到任何關於中國的新內容。
這並不是什麽新聞。早在2020年,美國筆會就發表了一份名為《好萊塢製造,北京審查》的回顧性報告;2022年,埃裏希·施瓦澤爾出版了《紅毯——好萊塢、中國和全球文化霸權之爭》(Red
Carpet: Hollywood, China, and the Global Batt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一些最醒目的投降例子雖然往往是小事,但也聲名狼藉:《壯誌淩雲2: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的預告片中去掉了湯姆·克魯斯外套上的台灣國旗;2012年翻拍的《紅色黎明》(Red
Dawn)裏的中國反派變成了朝鮮人。就連NBA也被迫向中國政府屈膝。而根據報道,圍繞中國報道的衝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囧司徒”(即喬恩·斯圖爾特,Jon
Stewart——編注)在Apple TV+上的節目停播。
蘇聯第一次核試驗是在1949年。同年,好萊塢給我們帶來了《紅色威脅》(The Red Menace)和《碼頭爭鋒》(The
Woman on Pier 13)——又名《我娶了共產黨》(I Married a Communist)。《鐵幕》(The Iron
Curtain, 1948)之前就已上映,之後十年裏,有幾十部帶有明顯冷戰情節的主要電影——《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檀島殲諜記》(Big Jim McLain, 1952)和《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此外還有太多其他電影,無法一一列舉,除非做一個讓人麻木的表格——還有《正午》(High
Noon, 1952)和《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 1954)這樣的寓言。《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1953)、《它們!》(Them!, 1954)和《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通過科幻和恐怖手法處理這個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