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養生熱潮背後,中醫藥大佬們很上火?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式養生熱潮背後,中醫藥大佬們很上火?

中式養生,成了中醫藥企業的救命藥。

“‘阿膠奶茶’,截至目前全網曝光量超過10億次,銷量超過200萬杯。”東阿阿膠總裁孫金妮介紹大健康產品情況時透露說。這個數據距離他們與“奈雪的茶”聯名推出相關產品還不到2年。

從表麵上看,近幾年,藉由阿膠奶茶等涉足大健康的操作,東阿阿膠不僅止住了業績、股價雙雙下滑的頹勢,還將品牌價值拉升了30%,達到了438.37億元的水平。而實際上,作為中醫藥產業變革的縮影,類似東阿阿膠的中醫藥大佬們都處在轉型的深度焦慮中。

在“新中式”“國潮”等新概念興起,輕養生成為年輕人新的消費訴求的當下,中醫藥產品向消費品市場滲透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北京同仁堂、廣東一方、張仲景等,也都有中藥咖啡、中藥甜品、中藥藥膳等產品麵世。

在中醫藥養生、藥食同源理念升溫之下,中藥飲片、非處方中成藥等,也成了備受消費者和投資者青睞的對象。過去一年,甚至有中藥飲片的漲價幅度超過了黃金,上演了很多從業者都“從未見過”的盛況。

而在熱潮背後,中醫藥產業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急劇變化。舊的模式固然難以持續,新模式中的每一步棋,不僅決定著具體企業的前途,更是左右著延續數千年的中醫藥產業的走向,對每一個掌舵人來說,都是艱難而沉重的抉擇。

健康需求催出新市場

普通大眾對健康的訴求,正在撬動中醫藥產業發展模式的變革。

“中醫藥的服務體係,在防治協同方麵進入了一個二元化消費時代。”中康科技中藥產業大數據中心首席專家賈海彬在2024年12月14-17日由中康科技主辦的第二屆中醫藥產業生態論壇上公開指出。

這種二元化消費中,醫院內部市場更加聚焦於慢病、疑難雜症的治療和輔助治療,而醫院外部市場則更加專注於輕微疾病的自我診療,以及提升免疫力等健康養生的需求。

從整體趨勢上看,醫院外的消費市場崛起的趨勢尤其明顯。

僅2023年一年,中國的民間中醫館數量增加了1.2萬家,“差不多每天都有30多家中醫館落地”。同期,養生保健機構數量在多地都同比增長了53%;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社區醫療機構總診療量同比也增長了25.3%。

經過AI或坐堂中醫師問診、“開方”後,中醫館為消費者提供符合身體狀態的膳食搭配方案,已經成為頗為常見的商業模式。

在江西、福建、廣東、江蘇、湖南、上海等省市中藥飲片在中藥零售市場的占比超過了20%。從中康統計數據看,2023年中成藥營收和淨利潤都有不同程度下滑,中藥飲片的營收逆勢增長了6.1%,除了部分品類價格上漲之外,消費需求增加也是重要的拉動因素。



​​​​​​​

東阿阿膠沒有公布阿膠奶茶相關收入情況,不過,按照其23元/杯的價格計算,200萬杯已為雙方創收4300萬元。雖然在東阿阿膠總營收中,其占比仍然不到1%,但是,傳統滋補中藥進入大健康的潛力已經顯現。

而從該公司的公開數據看,同樣是“阿膠+”類產品,采用新零售打法銷售的阿膠粉,2023年銷售額就突破了億元大關,今年前三季度該產品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50%左右。可謂逆勢大漲了。

在這些數據背後,有一個客觀事實是,隨著經濟形勢進入新階段,越來越多人的健康亮起了紅燈——《2023中國亞健康狀況深度洞察報告》顯示,中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比例超過70%,其中57%為18歲到45歲人群。

同時,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健康產業消費趨勢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大健康產業的總收入規模達到了9萬億元,相比2021年的8萬億元實現了顯著的躍遷。一項購物平台調查顯示,該平台中醫養生類產品的消費人群中,18歲到30歲人群占比已經過半。

賈海彬進一步指出,後工業時代,人們的消費特點從統一標準化轉向多樣化、個性化,對於傳統中醫藥的需求也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治療功能,而是更加注重“身心靈”的綜合調理。與生活結合的大健康產業,將成為拉動16萬億元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發動機之一。

同仁堂、華潤三九、康恩貝、廣州白雲山、康美藥業、信邦製藥等中藥上市公司都在大健康領域持續發力,紛紛加大了對醫院外市場的投入。

走在前沿的雲南白藥,更是大手筆添置新“彈藥”。就在1月8日,雲南白藥還公布了與專業投資機構中銀國際投資共同投資設立大健康基金的情況,總金額達到70億元,其中雲南白藥認繳的部分達到50億元。

大健康給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從行業調查情況看,中醫藥的補益類和提高免疫力類產品是兩大最受歡迎的品類。其中,滋補類保健品在各大藥店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255億元,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同比增長12.8%,成為增長最快的品類。

是飲鴆止渴?

在一片熱鬧景象中,也有業內人士擔心,中藥企業將太多精力投入到大健康領域,可能帶來的危害更大。

這可能會影響中藥創新的進展。業界人士認為,頭部企業隻關心表麵上的風光,而不是砸真金白銀做新藥研發,最終可能會嚴重影響中醫藥在嚴肅醫療領域的地位。

盡管中醫藥人普遍認為,中醫藥除了治病,在養生領域也大有作為,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以及病後防複發,但是“治病”始終是最重要的。“中藥的主體還是在臨床上。”有中醫藥領域專家指出。

然而,從創新藥的研發和獲批情況看,中藥被遠遠甩在後麵了。

2017年到2024年上半年,藥監部門批準上市的中藥新藥隻有31個,不及化藥和生物藥某些年份一年獲批的新藥數量。另據中國國家藥監局的統計數據,2023年,中藥的新藥注冊申請數量1163件,不到化學藥的12%,注冊臨床試驗的中藥新藥相比幾年前減少了近一半。

業界人士擔心,這樣下去再過10年,中國臨床治療上的“中西醫結合”將名存實亡。客觀來說,業界在中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還是很不到位的,很多藥品的安全有效性仍然存疑。這些都需要各方持續投入資金和資源來研究,中藥龍頭企業是其中主力。

在集采等政策倒逼下,化藥龍頭企業已經在大舉轉型做高端仿製藥和創新藥了。相比之下,中藥上市公司的轉型動作還是偏小,他們在研發上的投入提高了很多,但,普遍還是不到總營收的5%。

這對行業發展是不利的,因為即便是要轉向大健康,也是需要在研發上加大投入。

根據央視網等媒體的報道,跟風開辦的中藥茶飲門店已經出現了閉店潮。有花了近40萬元加盟某中藥奶茶品牌者透露,在人氣很旺的小吃街每天也隻有不到200元的營業額。

究其原因,除了茶飲行業激烈的競爭形勢之外,消費者對中藥奶茶、藥膳等中式養生產品的要求沒能得到充分滿足也是關鍵。

重慶移通學院數字經濟與信息管理學院的研究者調查發現,重慶市的中藥奶茶的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19歲到25歲,在購買此類產品時,最關注的是味道,其次是健康,品牌、包裝、價格都在其後。



這種情況下,機械組合的中醫藥養生產品,隻靠“堆砌相同功效的中藥或成分”來支撐產品功效,注定會被淘汰。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洪都醫院和江西中醫藥大學高等研究院的李文麗等人在《大健康背景下對中醫藥食療產業發展的思考》中就指出,中醫藥膳學、中醫營養學、中醫體質學等相關學科建設遠遠落後於中醫藥學科建設,會導致中醫藥食療產業缺乏創新驅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專家張伯禮也曾經撰文表示,要做好中藥大健康產業,還需要從健全政策保障體係,建設產業監管體係,提高中藥產品的“質”和“效”等方麵下足功夫。

大健康產品使用範圍更加廣泛,在質量和安全性等方麵,也給中醫藥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中藥材具有“偏性”(比如:溫熱寒涼),偏性越大則藥性越強,毒性也越強。傳統中醫藥就是在利用這種偏性來治療疾病。臨床專家認為,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偏性溫和,但是也需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以及食材搭配,謹慎使用,更不宜長期食用。

其次,中藥材的鑒別也有一定的門檻。在廣東等地的涼茶產業中,有商家誤將全株劇毒的斷腸草當成金銀花煮茶,導致客人喪命。為此,市場監管部門還專門發文提醒商家和自製養生茶的居民,注意區分斷腸草和藥食同源的中藥材。

中醫藥曆來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即便是藥食同源產品也不是絕對安全。如果商家和消費者對藥食同源產品缺乏敬畏,大肆濫用,還是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這不僅損害健康,還會透支大眾對中醫藥的信心,給產業發展帶來災難。

無奈之舉

單從數據上看,中醫藥的養生產品、零食等,大多還沒有真正給企業帶來業績增長,但是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趨勢看,它也是各大藥企不得不轉型的方向。

過去幾年,為了鼓勵中醫藥創新,從國家層麵到監管部門,都給出了很多利好政策,包括在臨床上鼓勵中西醫結合,對符合條件的中藥新藥豁免二期臨床試驗等,但是中藥創新產品在商業化上碰壁,還是影響了企業投入研發的積極性。

2021年獲批上市的11款中藥創新藥,每年的收入隻有3億元左右。“投入和產出是不成正比的。”賈海彬說。

如果說這是給中藥產業的未來潑了一盆冷水,那麽中成藥集采、臨床合理用藥趨嚴、反腐等政策,則令很多企業直接陷入了生存危機。

2025年4月,第三批全國中成藥集采結果將落地執行,涉及54個品種175個藥品,市場規模300億元左右。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每年可省超百億元藥品費用。血脂康膠囊、舒血寧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年銷超10億元的大品種,雙黃連注射劑、清開靈注射劑等常用藥都在降價之列。

中成藥麵臨的挑戰還在於,降價以後不一定會出現用量的增長。

賈海彬注意到,在福建三明的醫改試點經驗中,中成藥在醫院內部的銷售占比下降,曾經市場規模近千億元的中藥注射劑幾乎消失了。未來5年“三明經驗”將推向全國,“這個信號必須引起重視”。

如何活下去幾乎是所有中藥企業都首要關注的問題。

至少當下,大健康再火熱也還不能當飯吃,大部分本土藥企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醫保基金,但是即便是在醫院之外,這個錢越來越難賺了。

以東阿阿膠為例。其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該公司2024年1至9月的營業收入為43.29億元,同比增幅超26%,淨利潤增幅達到47%。其中第三季度的扣非淨利潤增幅達到74.53%。這大有重回巔峰的勢頭——2015年,憑借阿膠塊的熱銷,該公司的總營收已經達到54.5億元。

其背後再次崛起的推動力量,主要是有醫保基金支持的複方阿膠漿。根據該公司第三季度的業績說明會所說,2024年前三個季度,複方阿膠漿的增速接近50%,相關收入占到其總收入的30%以上。

為了繼續挖掘複方阿膠漿的潛力,東阿阿膠也在開發“癌因性疲乏”等新的適應症。

就在2024年11月初,複方阿膠漿因為藥品追溯碼重複的問題,被國家醫保局點名了。因為這一產品在11個省份的46家醫藥機構出現了結算不小於3次的情況,最誇張的一次,一盒產品被結算了60次,有串換、回流、盜刷等嫌疑。

根據國家醫保局近期通知,1月11日全國範圍內的定點醫藥機構都需啟動針對違法違規使用醫保基金行為的自查自糾,4月以後監管部門還會結合自查自糾情況開展飛行檢查,空刷醫保卡、串換、非醫保藥用醫保結算等問題集中的保健品、中藥飲片,也是檢查的重點。



在醫保之外,藥品,即便是處方藥,也正在失去“護城河”,在零售市場,其競爭模式越來越向消費品靠攏。新的競爭形勢下,中藥企業爭相引入消費營銷人才,使出更多新的打法。這是市場上“中藥+”消費品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也是市場競爭逐漸白熱化的開端。

某種程度上說,政策把中藥企業逼到了牆角,也迫使他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提高產品品質、療效,做強全產業鏈。為了提高生產線的智能化水平,企業也開始動輒投入兩三億元了。

這讓中藥產品的質量有了很大改善。國家藥監局在2024年9月的一次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中藥飲片的整體合格率達到97%左右;中成藥整體合格率長期穩定在99%以上。這個數據相比以往有了很大改觀——2019年全國各省抽查的5800多批次中藥材中,有近32%不合格。

中醫藥的療效也受到更多重視,已上市藥品在做上市後再評價、真實世界研究,部分產品還啟動了雙盲對照試驗。有國醫大師銳評:藥企的首要職責就是要找到有療效的藥品,“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幹脆就不要辦藥廠”!

在硬幣的另一麵,有企業人士也指出,如果提質後的產品拿不到優價,可能會對整個行業造成傷害。

至少在當下,為了避免中醫藥產業進入新的歧途,不僅產業界和各家企業要認清現實,把更多資源集中到基礎研究、創新產品研發上,在支付層麵,如何調整規則,實現“優質優價”,也是點睛之筆。

查看評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