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央視女主持李小萌深夜發了一條備受網友關注的視頻。原來是她替81歲的媽媽剝開一隻生蠔時,媽媽卻以51歲的女兒愛吃為由放回了盤子。李小萌忍不住發脾氣:“我們是吃不起嗎?”而看完李小萌發的講述視頻,不少網友表示感同身受,日常生活中也時不時與父母的愛
“擦肩而過”,甚至會起口角。
圖源/李小萌社交賬號
這當然不僅僅是“一隻生蠔的故事”,李小萌當時為何情緒失控?部分老年人為何不愛享受生活,偏得
“沒苦硬吃”?老一輩克己為子的父母與年輕兒女,該怎樣雙向奔赴以彌合“愛的代溝”?本期與大家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
深夜自述破大防
1月7日深夜,前央視知名女主持李小萌在其個人賬號上發布了一段“心懷愧疚,深夜破大防……”的視頻,視頻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朋友送了一箱生蠔,家人一起享用時,81歲的母親剝了半天沒剝開,51歲的李小萌剝開一個遞給母親。但是,母親卻又放回盤子讓女兒吃。李小萌忍不住發了脾氣:“媽,咱家是不是隻有這一個生蠔,我們是吃不起嗎?”
圖源/李小萌社交賬號
事後,母親又發信息給李小萌說:“你最喜歡吃生蠔,今天隻吃了一隻,是我不好,惹你生氣了……”李小萌不禁破防。後來李小萌也向母親道了歉。
視頻引起一些網友的共鳴,不少人表示:淚目,感同身受。
也有母親說,和孩子相處感覺自己越來越卑微了。
更有網友一針見血,一語道破李小萌崩潰的深層原因:
視頻開頭,一句“我們是吃不起嗎?”不難看出,李小萌的無奈,她想讓年過八旬的母親,在有生之年更多享受美食與生活的樂趣,而不是節省克製以及一切以兒女為中心。
而從母親給小萌發的微信,可看出年邁的母親對女兒濃濃的愛意,她想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女兒,同時也略略有點“不敢”勞煩女兒給她剝生蠔。這種“無我”與潛在的距離感,才讓李小萌喊出那句:是不是別人剝的,你就會吃?
還真的有可能是這樣。
為什麽有人“沒苦硬吃”
部分老一輩父母與中年子女之間產生的矛盾,本質上是“美好的矛盾”,隻是在認知“愛”的方式上有差異。
“一個生蠔引發的破防”,實際上是李小萌希望母親可以“享受生活”,母親卻希望將所有的享受機會都留給女兒,尤其是女兒親手創造的享受美食的機會。更有一些老人,不僅不享受生活,還可能“創造吃苦機會”。沒苦硬吃、沒活硬幹、有病硬挺、有錢硬省……他們的內心深處,仍然是希望將“享受”的機會留給子女。
“沒苦硬吃”的時候,他們是不理性的;即便失比得多,也會順應自己的心理慣性。
此前,曾有一段視頻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熱議:在安徽的一家醫院病房裏,一位老太太因堅持要下地幹活,累倒住院;而為了幫助老人收割莊稼,子女還專門請了假,來回花了幾千元路費,結果不僅收糧食的人工抵不了兒女交通費的一半,老人還累倒住院。
從深層次來說,老一輩父母的這些行為,也是一種“犧牲式的愛”。他們不善於表達對孩子的愛意,往往會通過辛苦付出來“表白”,渴望獲得孩子對自己的理解。
還有一些長輩,身體不舒服,但是怕給子女添麻煩,一直“硬著”頭皮忍著,直到病倒,小病“硬”拖成大病,後果不堪設想。
為什麽會這樣呢?
李素磊博士
廣東省心理谘詢師協會副會長:這首先是長輩的價值觀的體現。“勤儉節約”的行為,與長輩們過去的經曆和當前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經曆過物質匱乏年代的他們,已將節儉和吃苦當成了習慣。即使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他們仍然保持著這種習慣,將節約當美德,將好東西留給別人,尤其是後輩。
其次,這種行為背後也有深刻的曆史背景和心理因素。多年前的貧困經曆帶來內心匱乏感,長輩們擔心現在的舒適生活會再次變得艱難。他們將消費視為浪費,認為隻有吃苦才能換來幸福的生活。這種無意識的安全感缺乏,使得他們在決策時更容易受到過去經曆的影響,從而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但實際上出於安全感的決策”。
此外,除了長輩,生活中也還有其他人出現“沒苦硬吃”的情狀。這不排除是人逃避內心的焦慮和不安。當現實遇挫,人麵對內心衝突或情緒困擾時,主動去做更難的事情、去麵對本可以繞開的困難,可能會讓人找到自我價值感和社會認同感,以轉移焦慮、抑鬱、不安等情緒。也就是說,用一種深層次的“逃避”,去逃避“看得見”的父母情緒。
回到“一個生蠔”事件,李小萌的媽媽,其實內心也可能藏著焦慮和卑微:女兒那麽忙,還照顧我吃生蠔;我越來越老,幫不上女兒還要她照顧,真不應該。
子女給老去的父母最大的安全感,或許就是:當你老了,我們依然愛你;就像您曾經照顧和愛那個嬰兒期隻懂吃睡哭鬧的我。
這樣的“雙向奔赴”,更暖心!
以季節類比,老一輩克己為子的父母已進入人生的冬季,更具獨立精神但也已屆中年的兒女也進入人生的秋季,雙方應該怎樣雙向奔赴以彌合“愛的代溝”、和諧相處?
在大多數情況下,老年父母“不願或不敢享受生活”“沒苦硬吃”,都有其深層緣由與無奈。父母與子女希望得到愛與表達愛的方式,很可能會出現較大差異。
我們可以嚐試去思考和踐行:對方希望的方式是什麽?中青年子女與其去生氣責備他們,不如平靜下來,換個和緩的角度去表達對父母的尊重與關懷。
“換位思考”,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子女若想“以愛之名”不讓老人家“沒苦硬吃”,可以“沉浸式”地體會老人“愛吃苦”的根源,在尊重老人家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幫助他把“吃苦”背後所潛藏的心理根源找出來,根據各自的性格特點進行溝通。而麵對長輩長期養成的節儉習慣,年輕人應以平和的心態,與老人家深度溝通,陪伴他們充分適應現代生活。
另外,雙方都應保持一定的覺知和分寸。身為長輩,也要盡量與時俱進、擁抱時代,學會控製節儉的“度”。條件好的兒女想要孝敬長輩,也是愛意的體現,這是幸事,說明父母教子有方,子女才會如此知禮。適度享受生活,也是暮年人生該有的酬報。沒有效率和效果的苦,就盡量別吃啦。
而身為兒女,愛和關心,表達到了就可以了,要靜待“花開”,而不是抱怨父母改變太慢,要知道“我們是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的”,習慣改變太難太慢,而你愛父母,也不是將自己的方式一股腦丟過去的理由。在界線內的有分寸的愛,才是真愛。
“雙向奔赴”,需要感情也需要技巧。
李素磊博士表示,最重要的是雙方都要發自內心來接受這種人生階段與整體情緒狀態改變。接納會讓人更理性,明白這種情緒起伏會來也會過去,別恐懼變化,從而加重心理負擔。無論進入中年還是老年階段,人都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身體內在的漸變,真切地感受到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通過從關心外在到關心內在的自己的蛻變,也就在更深層次上學會了自我關懷,
中年和老年便可以是一場美麗的蛻變。
確實如此,無論人進入中年還是老年階段,都需覺知和接受自我的情緒波動,同時也關懷和照顧父母子女的情緒變化,相互以愛意和同理心為底,用語言和行動去表達在意,這樣的人生、這樣的家庭,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幸福”。如果遇到小摩擦,也不要太在意更不要放大,不完美的我們自己,憑什麽要求父母子女做到“恰如其分的好”呢?一起努力就好!
寫給因變老而擔憂的人
每個人的今天,都是餘生最年輕的一天。這麽一想,誰沒在“變老”呢?
當老去隻是一個“漸變”的概念時,沒有人會太憂心。而當“變老”形成質變之時,尤其是連日常生活都感覺有些吃力的時候,人對變老的擔憂突然出現,也就不奇怪了。
知名主持李小萌發出了“一隻生蠔”的視頻,即51歲的她給81歲的母親剝了一隻生蠔,母親卻放回盤子囑她吃,她頓時破防。此事也觸發了親子之間“愛的代溝”的討論。成長於不同的時代,老一輩父母與中年或青年子女之間,在愛的表達方麵,是有“盲點”的。李小萌的母親隻是不想女兒太辛苦,更希望她多吃喜歡的生蠔;女兒剝給她,她其實是有驚喜在的,但又有些猶疑。後來李媽媽發給女兒的道歉短信,被網友看出其中帶著些許卑微。
是的,當人老邁,無論曾經多麽強大或輝煌,都多多少少會滋生卑微感。此時,因為對很多事情的無力感,以及身體的明顯衰弱不適至於多病,人會懷疑自己甚至懷疑人生。“我是不是沒有一點用處了”“我是不是會成為兒女的累贅”“大家會不會嫌棄我”,幾乎成為了許多老年人的”日均三問”。
而李小萌的媽媽,看起來也是在擔心會成為“累贅”:她剝不開生蠔,女兒剝了給她吃,她其實是有點不好意思吃的。女兒馬上生氣,其實也加重了老母親的心理負擔,於是在道歉短信裏,老母親就像一個做錯了事情的人,說要認真反思到底是什麽原因,自己惹女兒生了氣。
李小萌是智慧的。她也很深地反思了自己,認為自己進入更年期也如“第二青春期”,容易情緒波動。而更深層的緣由,也包括已屆中年的她,同樣在為變老擔憂吧,時日有限、精力有限,而奉養父母的機會也是有限的。
當一個人擔憂的時候,說一句“別擔憂”其實用處不大。唯有自覺自省,才可以解決問題。以我自己為例,大家的擔憂我有,李小萌的擔憂我也有。我應對的方法是,更重視健康,更多時間陪伴父母親人和孩子,學習更溫柔地對待親人,諸事抓大放小。有些時候做得未必好,但我在努力這樣做。
當一個人在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那變老也就沒什麽大不了的了。沒有浪費光陰,老也是老得有進益有價值。人一旦有了價值感,即便老去帶來了一些無力無奈感,那也無損於自我的認同,不容易被別人的說法做法所裹挾。
前不久我們做了一期“56歲的她出國讀本科”的話題,網友們紛紛感慨,56歲正是學習的好時候。確實。以重新學習來開啟退休生活,十分棒。而每個人都可認真去找自己感興趣的正當的事情,去做就好,不必太在意年齡。開始一件事,最好的時候,永遠是當下。
別擔憂,好好生活,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辛勞一生,安安心心享受生活的你,值得美好的舒適的一切。兒女給你剝生蠔,大方接過來,說聲謝謝,瀟灑吃掉就好!
祝每一個漸漸變老的你,在2025,活出“配得感”,開心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