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新年獻詞:你說的這個“你”,是我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昨天,一年一度的《南方周末》2025新年獻詞《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發布。這篇獻詞在輿論場上遭遇了“冰火兩重天”:在公眾號或頭條號裏,它得到了一致的讚揚,甚至被用來逐句分析寫法;但在微博、知乎、朋友圈裏,這篇文章則更多遭到了嘲諷和批判。

確實,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似乎出了問題,無論怎麽換主題,跟潮流,它似乎寫不進人的心裏了,再也沒有以前的力量了。問題在哪裏?恐怕不是出在文字或主題上。說文字,《南方周末》的文字仍舊華美動人,盡管《南方周末》衰落的調子已經唱了二十年,但到了年底,仍然沒有一家媒體的年終獻詞能比它更好;說主題,人工智能替代人類崗位,算法影響人類思想、社會決策,也是十分緊迫的議題。例如蘿卜快跑引發了要崗位還是要技術的爭議,Sora、Suno還有 AI 繪圖引發了音樂圈、設計圈的焦慮。《南方周末》選這個主題其實是沒錯的。

依我看,關鍵問題恐怕出在一個小問題上:《南方周末》的一個代詞逐漸失去了魔力。這個詞很簡單,隻有一個字:“你”。

“你”,曾經是《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的重要特色,太多的經典,都與這個字有關:1997年,南方周末第一次喊出了“讓我們牽掛的人,就是千萬個陌生的你”。1999年,被譽為《南方周末》最經典的新年獻詞《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麵》的開頭“我們與你見麵的第777次。祝願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新世紀開始的2001年,《南方周末》寫出了“願新年的陽光照亮你的夢想”。2008年,它鼓勵我們“至少你要在大時代中做個堅強的小人物,在狂歡夜中做個自由的舞者。”一直到2019年,“每一個這樣的你都是英雄”。在《南方周末》有新年獻詞的這三十年裏,“你”伴隨歲月的鼓點,貫穿改革的始終。它就像一塊壓艙石一樣,穩穩的立於年尾,承擔著時代的分量。

不要小看這個“你”字的分量,“你”,雖然詞匯短小,卻力透千鈞。尤其在那個多數媒體還將讀者看作是群眾的年代,在那個人的價值還沒有被充分承認的年代。“你”這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呼求,還有溫暖、有態度、有動作、有公義。盡管“南方係”再後來有諸多爭議,也有人懷疑它的政治傾向。但誰也無法否認,就像這個“你”字一樣,它代表著一種其實非常正統的新聞價值觀,甚至正統的政治價值觀:新聞應該為普通人服務,尤其是那些陷於苦難和黑暗中的普通人。因為人們階級不同,身份不同,但對於公義的渴慕是相似的,對於生活的熱愛也是相似的。同時,再大的社會變革,政策走向,數字積累,都必須以提升普通人的幸福感和權利為最終依歸。

這種價值觀,正是《南方周末》當時讓人感動的原因。也是這個“你”讓人共情的原因。在《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麵》裏,當讀者讀到“當你麵對蒙冤無助的弱者,當你麵對專橫跋扈的惡人,當你麵對足以影響人們一生的社會不公”,“我們看著你無奈下崗,我們看著你咬緊牙關,我們看著你風雨度過,我們看著你笑逐顏開”。這些句子時,他們想到的絕不是修辭的技巧,而是《南方周末》在一年裏登載的那些報道,以及與《南方周末》的記者在一起見證的這一年中國普通人的每一天。他們清楚,南周說的這個“你”不是時代的弄潮兒,不是一擲千金的巨富豪商,而是下崗工人、是災區移民、是蒙冤的上訪者,是每天他們可能遇到,也可能成為的人。所以他們願意和《南方周末》一起戰鬥。願意給這“沒有提供可供獲利的消息,甚至也不提供什麽消遣”的報紙付費。

然而,當我們翻開《南方周末》近幾年來的新年獻詞。我們卻沒有這種感覺了。我們看到熟悉的“你”,卻根本不敢相認了,讀者疑惑了,這個你呼喊的人是我嗎?你說的這個“你”,和我有關係嗎?

我們以《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為例,在這篇文章中的核心思想是“你”應該在人工智能時代堅持人文主義,堅持人的價值和尊嚴,例如:它讚揚“經曆命運的無常,你在力挽狂瀾;看到弱者的無助,你正奔走呼告。”;它建議“AI高速運算,你毅然抉擇;AI排遣心事,你伸出援手;AI給出建議,你拚盡全力。”;它提倡“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將你的真實匯成世界的真相”;它歌頌“因為你無法計算,所以無可估量;因為你並不完美,反而獨一無二”。

這話對嗎?如果你從語文的角度,沒有錯。但這裏的“你”卻不能讓任何讀者帶入,這個“你”實在太強大,卻又太虛空了。仿佛輕飄飄的一句排比,一個動作,就解決了許多人終生難以麵對的難題。這個“你”可以“力挽狂瀾”,可因為蘿卜快跑下崗的網約車司機卻不可能挽救自己的飯碗;這個“你”可以“無可估量”,可在車流中穿行的外賣員卻必須要從係統的審判裏討得一日三餐;這個“你”可以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匯成世界的真相,但實際上畢業生們近年來感受到的卻是在Boss直聘裏隨波逐流,在社交媒體的極端情緒中左搖右擺;這個“你”正在奔走呼告、伸出援手、拚盡全力,姑且不說奔走呼告、伸出援手與 AI 究竟有什麽關係,單說普通人“拚盡全力”真的能夠解決目前的困境,能戰勝不斷進化的 AI 嗎?更重要的,《南方周末》又怎麽在它一年的故事裏讓我們看到這些偉大的“你”的呢?《南方周末》如何報道默默的為AI做數據標注的“電子富士康”,設計AI外賣算法卻被AI排擠離職的程序員,因為AI生圖而再也接不到活的草根設計師,被 AI 洗稿卻維權無門的自媒體作者呢?說實話,這樣的稿子不是沒有,但《南方周末》的我是真的想不出來。

更何況,這個“你”究竟是誰?它是 AI 的控製者、開發者、監管者,還是使用者?相信以《南方周末》的新聞眼力不會看不出,實際上 AI 不僅僅是人與機器的鬥爭,更是人與人的鬥爭。AI 背後那些深層的問題:數據的壟斷、規則的僵硬、平台的貪婪,監管的缺失,實際上是長期以來的社會問題、分配問題的延續,而不僅僅是因為套上了技術的殼子就變成了一個新問題。普通人也絕不是去“選擇”新技術,而是一次次的被強加、被投入到這種環境中,被迫掙紮求存。不談具體的解決方案,甚至不提真正的責任歸屬,用一個籠統的“人性”來指代受 AI 受影響的所有人,讓食利者逃脫社會責任,卻要受害者守衛人性尊嚴,這種高調真的有價值嗎?這難道不是和《南方周末》應該有的價值觀相悖嗎?

“你”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在宏大敘事的年代裏敢於直麵時代的灰色,又在灰色的人生中打出了人性的旗幟。然而,如果不敢直麵矛盾,混淆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得利者與付出者。甚至不敢去具體的描述利益受損者的情況。“你”本身就會蛻變為一種新的宏大敘事,而且是一種更華美但也更令人不適的宏大敘事。它用抽象的人性之惡、技術之惡合理化了現實的社會矛盾,用空洞的溫情話語去對普通人做貌似合理的規訓。無論“你”字用的如何之多。其本質不過仍然是三十年前的老套路,用最高亢、最動人的調子,唱得卻是讓下崗職工“從頭再來”。

查看評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