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電影評分徹底失效
文章來源: 電影情報處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除了大檔期,再高的評分也很難把觀眾拉進電影院了。
從11月底至今,4部豆瓣8分+的高口碑影片接連上映,這還不包括《如父如子》《爆裂鼓手》等經典重映老片。這本應是個高質量新片紮堆的賀歲檔,不說打破新票房記錄吧,至少也得有個持平前幾年的市場表現吧。
可現狀是,市場並沒有從冰點回暖,工作日大盤還是停留在3000萬左右,本周甚至周一就跌破了3000萬,目前來看隻有等到跨年檔之後才會稍有緩和。
肉眼可見的是,現如今的豆瓣評分越來越虛高了。今年甚至有40+部院線片的豆瓣評分達到了8分+,而僅僅三年前的2021年才隻有14部。相比穩定之後的豆瓣評分,豆瓣的開分更是已經越來越水,大多數商業片想要有一個7分+的開分並不困難,隨後幾天就會迅速跌個0.5分甚至1分。這其中,或許是飯圈泛濫和水軍越來越具規模化的原因,甚至推測可能也有片方與豆瓣進行合作鎖分甚至控分的原因。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即便注水之後,豆瓣仍然是目前相對最公允的電影評分平台。
豆瓣作為文青聚集地,在電影業內、粉絲圈依舊廣受關注。業內非常看重豆瓣,大部分電影上映前,電影宣傳方都會大量買水軍刷高分。究其原因,肯定是為了高票房。可如果對豆瓣評分有研究便可知,豆瓣高分電影,票房走勢未必好;豆瓣分低的電影,其票房走勢也未必差。
那為何宣傳營銷方還要請那麽多水軍刷高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內地目前除了豆瓣,沒有一個能給觀眾參考電影好壞的評分機構。另一邊的售票平台評分,高分9.6、9.7,低分也有9.2、9.3,已經看不到任何區分度。
但實際上售票平台的觀眾評分,比豆瓣評分重要多了。相對比影迷群體更為集中的豆瓣,其實售票平台所代表的觀眾評分更能代表一部影片在市場中所受歡迎的程度,類似與北美CS評級,從A+、A、A-,一直到D級都有。
十年前,最能反應內地觀眾普通觀眾口碑當屬格瓦拉,其評分差異性明顯,完全與票房走勢掛鉤,一度成為行業標杆。比如大爛片《天機·富春山居圖》3.7、不受豆瓣喜愛的《澳門風雲2》8.4,
後因格瓦拉幾次戰略失誤,市場流失嚴重。在被微影收購後,也與其他購票網站一樣,評分加了權重。如大爛片《擺渡人》都有7.5,按照以前格瓦拉的標準,這部電影應該是4.0。
盡管如此,以格瓦拉評分為主的觀眾評分體係,包括當時的貓眼評分、淘票票評分依舊具有極大的參考性。在2015年-2018年,平台觀眾評分基本會有比較明顯的區分度,高分電影9.2分以上,大多數電影都是8.5分左右,而低分電影則會跌破8分。例如2017年時,《變形金剛5》的格瓦拉評分為7.3分、《岡仁波齊》為8.9分、《摔跤吧!爸爸》為9.6分,可以充分反映影片的票房後勁,對普通觀眾也有較高的參考性。
然而從2019年開始,或許是因為電影市場從增量競爭變成了存量搏殺,或許是因為兩大平台公司基本完成業務壟斷,更可能的原因或許是電影主管部門的改變。各個大檔期的觀眾評分開始出現了明顯的集體漲分,而這一現象從2021年春節檔開始愈加明顯,幾乎所有的春節檔影片的平台開分都是9.5分,看不到任何區別,幾乎所有的片都在比誰控分水平更高。
我們也總結整理了這幾年的兩大平台評分的均值,現如今的評分均值對比七年前已經漲了接近1整分。事實上,這個數據的整理依然是不夠全麵的,因為和豆瓣評分一樣,影片開分和下映後的評分差距巨大,如果隻是統計開分的話,現如今對比七八年前會有更明顯的變化。
而我們觀察影片真實口碑的唯一方法,也就隻剩下看夠票觀眾的好評比了,尤其是一個時間段的好評比。但是這個觀察方法隻是相對於業內以及數據觀察者適用,而評分的第一用處,肯定是指導普通路人觀眾進行觀影意願篩選的。這在現如今的評分體係之下,已經毫無信譽可言。而觀眾在一次又一次被9.5分的大爛片騙了之後,小部分會自己從其他平台努力搜尋更真實的評價來做參考,而大多數則會直接放棄看電影。
而在三大平台之外,目前仍然存在著幾大二線電影評分,但是表現依然很難對行業起到參考作用。微博電影大V推薦度已經完全被水軍攻陷,大V推薦度要是低於95%都非常罕見;時光網被萬達收購後,沒有搭上移動互聯網的快船,流量越來越低,轉型周邊售賣也沒有出圈;知乎、虎撲、B站評分都帶有極強的用戶標簽屬性,雖然在各個領域具備一定的公信力,但很難代表大多數普通觀眾的口碑,也就難有一個代表性。
電影評分本應該在行業以及觀眾受眾中起著強大的影響力,一個好的評分體係應該能夠在公信力、商業影響力以及行業影響力上達到一個平衡,然而現如今,中國電影在短短五六年內,就徹底失去了觀眾信任,想要再構建新體係,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