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者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區的直接執行者,是社區治理和服務的骨幹力量。今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各地按照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的標準配備。
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一些地方為達到配備標準,紛紛提高社區工作者招募力度。與此同時,社區工作者仍麵臨工作頭緒繁雜、薪資待遇不高、群眾理解不足等問題,或致職業懈怠甚至離職。此種形勢下,如何打造“硬核”社區工作者隊伍?
擠不進去,留不下來
“我們今年以來招錄了350名社區工作者,計劃年底前再招錄60名。”西部某省區黨委社會工作部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當地目前已配備近7000名社區工作者,還缺額1800餘名,為完成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的配備標準,他們將進一步擴大招錄名額。
在中部某省,2023年底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達到13.7人。該省吸納專職網格員、高校畢業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等進入社區工作者隊伍,計劃2025年底前完成配備任務。
除了招募熱,相關職業資格和社區招聘考試也在升溫。半月談記者了解到,2024年度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報名人數達188.9萬人,較2023年增長26%,創曆史新高。長三角地區一名社區黨委書記對半月談記者說,該社區今年招聘社區工作者的報錄比超過了100比1,報考人員學曆越來越高,錄取分數比前幾年漲了十幾分。
“我們上次招了一名社區工作者,結果沒幹多久就離職了。”中部某縣一名社區黨委副書記說,社區工作者隊伍並不穩定,有時會出現“一邊在招人,一邊有人離職”的情況。西部某省份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自2021年社區換屆以來,當地有1195名社區工作者辭職,占社區工作者總數17%。
一些年輕人將社區工作當作考公、考編的“跳板”。“我發現,有不少人上崗後都捧著書在備考,而那些真正想留在社區幹的人,往往又被這些高分、高學曆的考生卡住了、刷掉了,反而進不來,這樣造成社區工作人員流動性極大,大大製約了社區工作發展。”東部地區一名社區負責人員表示,盡管前幾年區政府組織的社區工作人員招考的招錄比也能達到驚人的幾百比一,甚至還有研究生進入社區基層工作,但實際上,大部分錄取人員都沉不下去、留不下來。
台風過後,社區工作人員清理倒伏的樹木 張麗芸 攝
社區工作奔頭不足
“小馬拉大車”是很多社區工作者的真實寫照。一些社區工作者表示,社區工作本就頭緒繁雜,有的黨政機關將自身權責工作事務“甩給”基層,以屬地管理為由隨意要求村居對口掛牌、重複要求村居填報數據等,有的將社區工作者當成本單位職工“使喚”,還有的直接將社區工作者借調到本單位。社區工作者疲於應付,無法專注於本職工作,逐漸失去對社區工作的熱情。
東部一名社區負責人員介紹,目前該社區實行AB崗工作製度,每位社區工作人員都有“行政+網格”工作雙崗,工作量非常大。該社區一個僅有4名工作人員的部門,就要對接落實區政府十幾個部門的行政工作,同時每位工作人員還要負責300至400戶居民的網格工作,排查、調解、宣傳等工作千頭萬緒。不少工作人員上崗前“信心滿滿”,沒幹幾個月就覺得太累,選擇離職。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社區工作者業務涵蓋麵廣、工作壓力大,麵臨薪資待遇低、晉升渠道窄等問題,且常得不到群眾與社會理解,導致他們易產生職業懈怠或離職心理。單純擴招恐難以維係隊伍穩定性,也難以充分激發社區工作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的潛力。
多名社區工作者告訴半月談記者,他們的平均月薪僅有三四千元,除去日常生活開支後存不下錢;而且晉升渠道較窄,除了進社區“兩委”沒有太多發展路徑,很多人工作多年之後抱著“奔頭不足”的感慨選擇離職。
長三角地區一名社區工作者表示:“薪酬低是社區工作者的常態,那些工作時間不長的社區工作人員每月到手工資僅2000多元,資格老的才拿到3000多元。”
此外,由於身份和編製限製,社區工作者的職業“天花板”很低。“普通社區工作者總覺得一眼就望到頭了,不論怎麽努力,也不可能擔任社區‘一把手’。一些人幹到班子成員以後,就會有放鬆心態。”上述社區工作者說。
“有的群眾並不知道我們是幹什麽的,對工作配合程度不高。”受訪社區工作者表示,他們都有過不少次上門走訪被群眾拒之門外的經曆;有時候對樓道堆放雜物等安全隱患進行排查時,還被指責為“淨給別人找麻煩”;社區組織鄰裏交流、科普教育等活動時,還需靠發小禮品將群眾“請過來”。
讓社區工作者進得優、留得住
受訪人士認為,要打造“硬核”社區工作者隊伍,在嚴把選聘“入口關”的同時,應健全人才培養、激勵保障以及減負增能等工作製度,讓社區工作者進得優、留得住,也有奔頭。
一名民政部門幹部認為,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關乎基層治理成效,建議健全分級培訓工作機製,推選並推廣“社區工作法”典型案例,加強社區工作者在群眾工作、組織動員、依法辦事等方麵的能力訓練。
強化激勵保障,給甜頭、添奔頭。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為激勵社區工作者發展,多地將推行社區工作者崗位分級製度,同時建立一定的獎勵補貼製度,此外,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崗位,麵向優秀社區正副職招錄(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華東地區一名社區負責人建議,社區工作考核機製需要更“接地氣”,在社區工作人員招考、晉升等環節中,注重對實際工作能力和基層工作經驗等的考察,讓真正適合在社區工作的人留下來、有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