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中國可能利用稀土報複美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資料照片:中國製造的小鵬電動汽車運抵比利時的澤布呂赫港。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正在控製包括稀土在內的用於製造電動汽車車及其電池以及一係列民用和軍用電子產品的關鍵礦產。根據多份報告,近幾個月來,中國企業加大了從緬甸、越南、摩洛哥和剛果等地采購稀土的力度。

接受美國之音(VOA)采訪的分析師稱,中國尋求獲得更多關鍵礦產的份額意義重大,因為如果華盛頓決定大幅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中國預計將利用這些礦產作為報複美國的工具。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已警告要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

賓夕法尼亞州巴克內爾大學政治學家朱誌群(Zhiqun Zhu)在通過電子郵件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如果關稅戰升級,稀土將是中國用來報複特朗普政府的有力工具。”

中國商務部最近宣布對向美國出口幾種稀土礦物實施更嚴格的控製。

12月初,中國禁止向美國出口具有廣泛軍事應用的關鍵礦物:镓、鍺和銻,擴大了北京在2023年開始實施的限製措施。

“這隻是第一步,也是對華盛頓即將上任的政府的警告。然而,談判的大門仍然敞開,以避免關稅戰升級,”朱誌群說。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Center Automotive Research)主任費蓓婭(Beatrix Keim)表示:“中國控製著絕大多數用於製造電池的稀土和鋰的精煉能力。中國需要這些礦物來滿足其不斷擴張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需求。”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投資,與幾個供應這些資源的國家發展關係,”她補充道。

據德國政府運營的研究機構Now-Gmbh稱,中國擁有全球36%的稀土儲量,但控製著來自不同國家礦產的全球70%的供應。該機構稱,中國還控製著77%的稀土提煉能力。

康奈爾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所長盧爾德·卡薩諾瓦(Lourdes Casanova)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美國之音:“越南、俄羅斯和巴西等其他一些稀土(礦物)產國可能被視為中國的盟友。”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估計,美國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儲量達180萬噸,此外還可以從印度和澳大利亞采購,這兩個國家的儲量要高得多。

據總部位於倫敦的礦產研究和定價公司基準礦物情報(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稱,中國公司還控製著剛果民主共和國大部分生產鈷的礦山,鈷是電動汽車電池和其他電子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美國馬裏蘭州的國際股東服務公司(Interna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稱,剛果占全球鈷供應量的70%。

緬甸爭端

中國正在對緬甸軍政府與反政府武裝組織之間的衝突加以利用,擴大其在該國稀土礦區的影響力。緬甸生產幾種稀土礦物,包括重稀土元素,這些元素對所謂的“清潔能源”技術至關重要。

反政府武裝組織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已控製了緬甸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城鎮坎帕伊克提。坎帕伊克提擁有豐富的稀土礦資源。新德裏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斯裏帕納·班納吉(Sreeparna Banerjee)告訴美國之音,這意味著中國可能成為從反政府武裝組織而不是執政的軍政府那裏購買礦物的唯一買家。她說,中國官員長期以來一直在與反政府武裝組織進行談判。

“中國將通過直接與新掌權者......克欽獨立軍進行談判來保持其供應主導地位,”班納吉說。“這可能會為中國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因為克欽獨立軍可能會優先考慮從可靠的買家那裏獲得收入。”

克欽獨立軍發言人星期一(12月9日)對法新社(AFP)說,該組織已派出代表團前往中國與中國政府進行會談

另一方麵,班納吉說,反政府武裝組織與軍政府之間持續的衝突導致供應中斷,鏑和鋱等一些稀土材料的價格大幅上漲。

巴克內爾大學的朱誌群表示:“中國為了繼續開采稀土和不間斷地從緬甸購買稀土而與反政府武裝組織接觸並不令人意外。”

習近平訪問摩洛哥

在中國企業加大投資電動汽車電池製造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個月訪問了摩洛哥。中國國軒高科已承諾斥資13億美元在拉巴特附近建造非洲首個電動汽車電池“超級工廠”,另外兩家中國公司也將在那裏生產電池部件。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的費蓓婭說:“我認為中國計劃在摩洛哥製造汽車,這些汽車可以在距離不遠的歐洲銷售。這樣,中國企業就可以避開歐洲國家的高關稅。”

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製造的各種電動汽車征收了17%至35.3%的高額關稅。歐盟為這一決定辯解稱,中國為其電動汽車製造商提供了補貼,使它們能夠以極低的價格在歐洲銷售。中國已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抗議,導致北京和歐盟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加劇。

康奈爾大學的卡薩諾瓦表示:“歐洲電動汽車製造商無法與中國公司競爭。歐盟希望保護自己的公司,比如德國大眾(Volkswagen)、梅賽德斯(Mercedes)、寶馬(BMW)、法國雷諾(Renault)或意大利斯特蘭帝斯(Stellantis,前菲亞特 /Fiat)。”

查看評論(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