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人口報》發表了學者楊華磊與李雙雙寫的文章:
“高校要發揮婚戀教育主陣地作用”。
我點進去看,他們調查發現超一半的大學生不想談戀愛,不想談戀愛是因為大學時間不夠,沒問題啊;
他們強調婚戀觀的培養有助於人良好三觀的形成,很正常。
再看,大學生無論男女,都特別希望獲取兩性溝通方麵的知識,這也太正確了吧。
所以一開始,我並不明白網友為什麽罵作者?
直到我多看幾眼,越看越不對勁。
你說65.99%的大學生希望所在高校開設婚戀課,姑且認為這數據沒問題。但所謂的戀愛和婚姻是兩個都很大的概念,事實上有沒有可能他們隻想了解一些戀愛常識呢。
這有不少先例。很多高校已經幹過,還蠻受學生歡迎的。
但你會發現這些課是教學生如何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如何當好配偶的。
你說要在婚戀課裏給學生上新型婚育觀念等內容,問題是有沒有相關的概念、指標、手冊,能讓教師立馬在課堂裏教授這種文化。
而且我也很想問,文章不是在拉大旗作虎皮嗎?
因為國家文件裏說的是“加強人口國情國策教育,將相關內容融入中小學、本專科教育”。
結果到了這裏,變成要興師動眾設置婚戀課,要課程考核。
江蘇最近的一個文件說要推進婚戀教育,裏麵高校做好理論研究就行。
當國家和地方時沒這麽說,你偏要這麽說,也挺迷的。
另外,說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講授兩性溝通知識。
可沒有經驗的大學生們又如何討論,而經驗豐富的大學生幹嘛把自己隱私暴露出來呢。
反正這樣的文章槽點很多,倒是把玩概念這套表現得淋漓盡致。
扣好“第一粒扣子”(又叫家庭出力?);
設立專項基金(又是伸手要錢?);
打造特色網絡婚戀教育平台(又搞互聯網+?)
……
最關鍵的是,明明知道大學生不想談戀愛是因為時間不夠,偏偏不給他們減少學業負擔,還要另加一門課,還要課程考核。
這真的對得起自己的調查結果嗎?
隻能說文章在自說自話,我覺得大學生沒性欲,所以我花錢派人去引導大學生的婚戀觀,總行了吧。
這就是最矛盾的社會怪談:
“中學嚴禁戀愛,大學使勁催生。”
先看一下,高中不讓早戀的奇葩校規吧。
一邊是,某某學校曾規定,男女生交往務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學在場。一邊是,某某中學禁止男女單獨同乘一輛自行車及其他交通工具。
這算好的。有的學校曾規定,在操場、通道,男女同學並肩散步就可定義為早戀。
至於那種明確規定男女交往的距離不小於半米的學校在全國不是個例。
禁止男女生做同桌就更不用說了。
這些學校對男女關係諱莫如深,深怕男女同學之間距離一近就出事,因為他們相信有了戀愛,有了男女情感的學生成績一定變差,甚至可能犯罪。
想法越來越離譜,以致於在其他網友的經曆裏,班主任給出的理由居然是戴彩色頭繩會勾引男生。
但本身“早戀”這個詞就值得商榷,什麽算早,什麽算晚,難道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恰當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可以?
關鍵在於如何控製,而不是完全掐滅。
隻不過我們很多中小學和家長,幾乎從來沒研究過這個東西,可能在他們看來,幸好孩子隻是學生,而不是人。
對了,四年後的大學,畫風又突變,媒體變得越來越愛催生了。
一位專升本的女生在讀本科前懷孕了。
後來她邊讀大學,邊在寢室裏帶娃。與室友關係融洽的同時,也收獲了許多獎狀。
貴州貴陽,某大學畢業照的拍攝現場,帶娃女生站在中間位置。
媒體寫道:眾多網友被“甜”,同學們都很羨慕。
還有,新聞《女碩士帶著2歲寶寶參加寶寶參加畢業典禮,讀研期間帶著孩子一起上課》
裏麵強調:“網友:人生贏家。”
新聞《02年正在上大學女生懷孕,已經顯懷還在學校上課》評論下基本都是質疑之聲,但後來媒體轉發時給的文案卻是:
“網友:孩子在大學上胎教效果肯定好”
接下去:
畢業生帶寶寶參加畢業典禮 妥妥的人生贏家
畢業季來臨!帶娃拍畢業照走紅 當事人稱:“生兒子是最正確的決定”
人大本科生帶娃拍畢業照走紅,網友感歎:終於知道什麽叫輸在起跑線了!
高校讀書期間生娃是否幸福,或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媒體不以為意,還一再強調女生帶娃上大學有好處的話,好像你最好聽話去做,就能獲得更多正能量。
這種前後對比的突兀感,隻會增加讀者的反感程度。
因為大家已經在思考:
一過高考就直奔婚育,半點性教育也沒有。
真是一生都直奔主題的中國人啊。
這種對比中,更嚴峻的是現實。
現在大學生畢業生數量達到了1222萬的量級了。
在這種情況下,找一份體麵的工作養活自己,比花大量心思去談戀愛和尋找結婚對象,肯定目標明確一點,操作起來也簡單一些。
而且年輕人本身可能沒那麽著急結婚了。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比2010年平均初婚年齡(24.89歲)推遲了3.78歲。很明顯,年輕人結婚率逐年下降,結婚年齡逐年增大。
這種現象在東北最為明顯,但這並不是什麽壞事,反而說明東北是共和國的長子啊,一直都是先行者。
這裏就引出另一個現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結婚率是偏低的,這不是說他們有問題,反而說明社會發展了。
像意大利這樣的國家也是女性的教育程度越高,結婚越難、越晚。
這張圖也可以看到,在東亞國家和地區,女性推遲結婚甚至不結婚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
(1970年至2010年,30到34歲女性中從未結過婚的人的比例。)
更別說,你的婚戀課真有用嗎?
根據2020年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短表數據,各學曆人群平均初婚年齡如下:
未上過學和學前教育:21.1歲;
小學和初中:22.4歲;
高中:23.7歲;
大學專科:24.7歲;
大學本科:25.7歲;
研究生:27歲;
我們對本科大學生年齡取個平均數是20歲,但他要再過5.7年才能初婚。那之前婚戀課上一板一眼學的東西,還用得上嗎?
再疊加一些買房買車壓力,當你把這些現實拋給年輕人,他們還怎麽選擇呢?
你不會不懂吧。
不懂沒關係。
專家寫得越文縐縐,網友吐槽就越犀利。
“很快比《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更沒用的課就會出現了,名字就叫:《大學生產後護理》。”
“發展下去,‘非升即走’看來要變成‘非生即走’。”
“請同學們將自己和對象的合照、結婚證明截圖打包,命名為學號+姓名+結婚證明,於1月1日24:00前發給班長。”
“輔導員能在後麵推屁股嗎?”
段子很多,道理也簡單:
婚戀是純私人的體驗,何必變成做題公式呢?
你不能遠在天邊就想指導年輕人的人生;你更不能什麽好處不給,還要年輕人承擔各種額外成本。
年輕人不是一串數字。
他們首先是人,其次現在年輕著,完全可以擁有自己的主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