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製造巨頭日產汽車公司正處於生存的邊緣,據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公司可能隻有12到14個月的生存時間。這一警告讓全球關注的目光聚焦於這家曆史悠久的汽車企業及其數萬名員工的未來命運。
日產汽車在全球範圍內雇傭了大量員工,其中包括英國的7000名員工和美國的1.7萬名員工。然而,由於嚴重虧損,公司被迫啟動了一項大規模的成本削減計劃。根據日產官方數據,本財年內計劃裁員9000人,並削減全球產能20%,旨在降低約26億美元的運營成本。
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Makoto Uchida)上個月宣布,他將自願減薪50%,以表明公司管理層對當前危機的責任感。
據報道,日產首席財務官華人高管馬智欣(Stephen Ma)也將很快離職。
盡管如此,業內人士擔憂,這些措施可能仍不足以扭轉局勢,尤其是在混合動力和電動車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日產未能及時調整策略,使得其競爭力明顯落後於行業對手。
日產的全球銷量持續下滑,僅在本財年上半年就下降了3.8%,其中中國市場的銷量更是暴跌14.3%。在銷量下滑和收入減少的雙重夾擊下,公司麵臨的債務壓力與日俱增。據悉,到2026年,日產可能麵臨高達56億美元的債務風險,這將成為公司曆史上最大的債務危機之一。
同時,日產在英國的旗艦工廠——桑德蘭(Sunderland)工廠也難逃成本削減的衝擊。桑德蘭是英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目前雇傭了6000名員工,但隨著日產削減產能計劃的推進,其未來發展也充滿不確定性。
日產與雷諾和三菱的聯盟自1999年以來在全球汽車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雷諾目前正在考慮減少對日產的財務支持,甚至可能終止雙方的戰略合作協議。這一傳聞令日產雪上加霜,若失去這一重要聯盟,日產的市場競爭力或將進一步削弱。
日產內部一位高級官員直言不諱:“我們可能隻有12到14個月的時間來生存。如果沒有日本或美國政府的緊急支持,我們將很難繼續經營。”
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在近期的記者會上坦言:“我們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相較於豐田和本田等競爭對手,日產在混合動力和電動車領域的布局嚴重滯後。作為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豐田每年生產約1000萬輛汽車,而日產的產量僅為340萬輛,雙方差距顯著。
日產雖曾憑借其早期推出的電動車Leaf一度引領市場,但未能持續創新和擴展產品線,導致其在電動車市場的領導地位被特斯拉和其他廠商超越。
業內人士透露,為了應對危機,日產可能會尋求與本田的合作,甚至允許本田收購部分股份。但這一選項被稱為“最後的手段”,日產仍希望通過內部改革實現自救。
與此同時,日產在英國市場也麵臨挑戰。英國政府計劃於2030年全麵禁止銷售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車,這一政策要求汽車製造商逐步增加電動車的銷量比例。根據規定,今年電動車需占汽車銷售總量的22%,未達到目標的製造商將麵臨每輛車1.5萬英鎊的巨額罰款。
日產非洲、中東、印度、歐洲和大洋洲地區主席Guillaume
Cartier公開呼籲英國政府采取緊急行動,修改這一電動車任務目標。他警告道:“如果沒有靈活的政策支持,這可能會破壞在英國生產汽車的商業邏輯,影響數萬個工作崗位和數十億英鎊的投資。”
日產汽車曾經是全球汽車行業的標誌性企業,如今卻深陷財務危機,麵臨存亡關頭。這一局麵不僅凸顯了日產自身在新能源轉型中的困境,也揭示了全球汽車行業在變革中的共同挑戰。
未來的12個月對日產來說至關重要,其能否逆轉頹勢,取決於內部改革的成效、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然而,這不僅是日產一家的問題,許多擁有悠久曆史的企業同樣麵臨著類似的危機。
剛剛過去的美國感恩節,再次暴露了傳統零售商在電商平台衝擊和經濟壓力下的艱難處境。一些零售巨頭正試圖通過數字化轉型和商業模式創新挽回業績,但也有不少企業未能跟上時代步伐而退出曆史舞台。
回顧過去,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行業巨頭也未能逃脫被市場淘汰的命運。在互聯網發展初期,雅虎(Yahoo)作為全球最大的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之一,被譽為互聯網時代的先鋒。然而,如今的雅虎卻成了一抹“時代的眼淚”,從科技舞台的中心黯然退場。摩托羅拉,曾經的手機市場霸主,也因未能跟上智能手機的步伐而退出主流視野,成為行業變遷的經典案例;而承載幾代人記憶的柯達(Kodak),則因為未能及時轉型至數字攝影時代,最終失去了市場主導地位。
這些企業的興衰昭示了一個共同規律:在全球經濟變革的浪潮中,沒有企業可以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