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喜劇演員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外國人。盡管位於南京郊區,保利大劇院的後台卻充滿了新英格蘭的氣息。在一間化妝室裏,牆上掛著囚服和一頂似曾相識的平頂帽。照片上身著這些衣服的是 59 歲的加拿大人馬克·羅斯韋爾 (Mark Rowswell),在開始講普通話之前,他看起來就像隻會讀英文劇本一樣。大山對於“中國現在是不是更封閉了?”的問題,回答是:“當然。”但大山“從未想到中國會變成西方民主國家之類的”。
Interview with Mark "Dashan" Rowswell: Is China more closed now? “Certainly.” But he “never expected China was going to become a western democracy or anything.”@akaDashan @TomHale_ https://t.co/WGzCmiGf9O
— Jonathan Cheng (@JChengWSJ) October 20, 2024
據英國金融時報這樣說他:四十多年來,羅斯韋爾在中文領域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上世紀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羅斯韋爾在中國國家電視台嶄露頭角,成為第一位接觸“相聲”的外國人,相聲是一種特殊的脫口秀形式。今年,在三年的沉寂之後,他正在全國巡演《肖申克的救贖》中文版。劇中所有角色都由外國人扮演。
學習中文有點像在擁有十億羅傑·費德勒的世界裏學習打網球。但羅斯韋爾,即使他直到 19 歲才拿起“球拍”即“中文”,卻儼然擁有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冠軍的氣勢。在中國,他被稱為“大山”,他很容易躋身最著名的外國人之列。如果你給出租車司機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可能會被拿來與他比較。“有趣的是,人們確實對我這麽說,”在“比賽”開始前幾個小時,他告訴我,“你的中文說得很好,但沒有大山的好。”
羅斯韋爾近乎神話般的地位,就像許多神話一樣,與一個國家的變化息息相關。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從共產主義的封閉中重新開放(他在當時的頭條新聞中回憶道:“下一個世紀屬於中國”),很少有外來人學習過漢語的基本知識。羅斯韋爾於 1988 年來到中國學習,很快就沉浸在重新發現更廣闊世界的喜悅之中。
如今,氣氛已經轉變。在新冠疫情期間,羅斯韋爾留在加拿大時,中國再次與美國斷絕了聯係。中國與世界超級大國的關係急劇惡化。北美人再次寥寥無幾:目前在中國的美國大學生不到 1,000 人,而疫情前有 1萬多人。在這種環境下,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上,實現更大程度融合的前景突然變得遙不可及。
與此同時,政治控製也愈發嚴厲。1994年上映的監獄劇《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說,後來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電影之一。這部影片的上映十分大膽。有些人認為,它體現了一種對立的世界觀。但羅斯韋爾雖然身處不同的時代,卻依然堅信要追求“共性”。
“在英語中,我們會說這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在中國,我們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一個關於希望的故事,”他說。“但我們盼望的是什麽?自由。”
1988 年,羅斯韋爾剛從多倫多大學中文係畢業,就首次飾演了大山一角。大山這個名字的字麵意思是“大山”,是他出演中國中央電視台的一個短劇時取的,劇中有兩個外國人在說“街頭白話”。
他說,他說話時帶有外國口音,但又學了一年後,他就能和中國喜劇演員一起出現登台了。“每個人都記得那個形象(一年前的那個形象),”他說。“從那時起,我就開始獲得‘說中文比中國人好’的名聲。”
很難想象其他地方有人能如此迅速地獲得這樣的聲譽,甚至根本無法獲得。但現代普通話,就像鐵路、大眾媒體、學校和新近重新開放的股票市場一樣,是 20 世紀國家建設的一部分:一種更新的通用語。中國許多人過去和現在都是以與普通話不同的方言為母語的人。
大山說,“我認為中國人民深深地感覺到,他們從根本上被誤解了,而且永遠不會被理解。”
加拿大人能說出中國官方定義的發音,這一幕引起了共鳴。“說中文比中國人說的更好的想法在文化上令人安心。”據羅斯韋爾說,“我認為人們對失去中國文化和語言感到十分焦慮。”
他回憶起相聲的套路:“我扮演外國學生,和我的中文老師一起練習,但我總是比我的老師強……這就成了一種喜劇表演。”
這種公眾形象很快就變得“令人難以忍受”。人們渴望考驗他。“這已經變成了一種完美的‘大山張口就能寫出詩來’,而我在現實生活中做不到,”他說。“我無法全天候達到電視節目的水平。”
羅斯韋爾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聲音,無論他演唱多久,聲音都保持著精細的音調。因此,在疫情期間離開中國三年期間,他在加拿大開設了一家錄音工作室。
他的第一個項目是翻譯 20 世紀 30 年代一位加拿大醫生在河南省的回憶錄(英國人和美國人在北京或上海,但“像加拿大這樣的小國”在內陸地區)。這是對他祖父母的“致敬”,祖父母是 20 世紀 20 年代作為聖公會傳教士在中國生活的加拿大人。當時肺結核肆虐。“他們帶著三個孩子來,離開中國時隻剩下一個。”
此後,他很快轉向中國古典詩歌,並伴著音樂朗誦。人們可能認為,他在成名之前或成名期間就已經學習過中國古典詩歌,就像許多西方大學學習中文的學生一樣。“這太複雜了,太高級了,”他說。現在,他的數據庫裏有幾百首詩歌。
他的朗誦作品都是靠記憶(他很難照本宣科,懷疑自己有“一點閱讀障礙”),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瀏覽量達到數千萬次。許多評論都說他現在“老了”,但他並不介意,因為他不想“被時間凍結”。其他人則像幾十年前一樣,評論他的中文水平。他說,這些詩歌被認為是“專業水平”的,而不是“新奇”。
“作為一名表演者,在我演繹的作品中,我可以達到母語水平的流利程度,”他說,“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不行。”
他缺少什麽呢?聽別人說話時,他經常“在心裏記下有趣的表達方式”,“因為我會想,我可以表達那個想法,但我不會用同樣的方式表達,而那是一種更優雅的方式。
“我會尋找單詞,也許我會使用比母語人士更有限的重複表達模式。”
說話是一個挑戰,但理解又是另一個挑戰。在一個崇尚年齡的文化中,人們現在很少試圖考驗他。但他也接受了不完美。“我現在努力在工作中保持真誠,”他說,“當我不明白某件事時,就告訴人們我不明白。”
他說,“你不也這麽想嗎?”他補充道,“擁有國際經驗的一部分意義在於,你可以學會如何在一個你不一定了解一切的環境中運作?”
對於羅斯韋爾來說,這段經曆是有意為之的國際化。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他帶著中國妻子和兩個孩子搬回加拿大。即使在融合的黃金時代,他每年也隻有大約半年時間前往中國大陸,而不是在那裏生活。
據金融時報稱,中國現在是不是更封閉了?他回答:“當然。”但他“從未想到中國會變成西方民主國家之類的”。和自己的職業生涯一樣,他認為互聯網是變革的驅動力。“互聯網似乎讓我們更需要找到自己的身份,因為世界太開放了,這有點可怕。”
他說,與加拿大相比,中國“有非常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在比較不同文化時會強調差異。“我認為中國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感覺,那就是他們從根本上被誤解了,而且永遠不會被理解。” 但有時,他會被告知“除了大山,外國人根本不懂。”
與此同時,他自己的國際主義似乎根植於戰後加拿大的成長經曆。他說他在學校必修的法語課上“完全不及格”,盡管一個小時前,當他描述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服役情況時,他以某種自信說出了“伊普爾”這個詞。在他童年時期,加拿大是一個“移民社會”,在那裏你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文化”。
“我有一些來自印度、匈牙利或立陶宛的朋友,他們在家裏和父母講母語,然後他們來到學校,講英語,”他說。“所以我一開始就學中文……我開始認真想,天哪,我也應該學一門不同的語言。”
幾個小時後,至少在南京保利大劇院的觀眾中,新英格蘭的感覺已經不那麽明顯了。外國演員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標準普通話說台詞,故事情節和聖經引用仍然相得益彰。
該報道作者稱,“我想知道,這是不是披著外國服裝的中國一瞥?對於在國外並不出名的羅斯韋爾來說,這隻是眾多表演中的一次:這是他漫長而不同尋常的職業生涯的一部分,劇院裏幾乎每個人都很熟悉,所以這似乎並不奇怪。”
“這是我接受外國媒體采訪時遇到的問題之一,”他說,“至少讀者,或者說觀眾,沒有這樣的背景,所以總是新故事,總是新奇故事。”
羅斯韋爾認為,大山一直是一個“特定的實體”——一個存在於中國宇宙中的人物。“它隻存在於那個宇宙中。” 大山說,“即使是這篇文章,也算是宇宙之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