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展會中大放異彩的機器人 曝有人在遠程控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據彭博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公司最近的發布活動中Optimus機器人原型展示的一些功能,有人通過遠程控製。

特斯拉展會中大放異彩的機器人 曝有人在遠程控製

知情人士表示,上周在洛杉磯附近舉行的“We, Robot”展示會上,遠程員工控製著這些人形機器人與參會者的許多互動。



據稱這些Optimus原型機器人的行走,確實是沒有外部控製的情況下通過人工智能實現的。

一些與會者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機器人得到了人為幫助。至少有一段據稱來自10月10日Cybercab活動的視頻顯示,一名Optimus機器人調酒師承認自己“受到了人為幫助”。

但馬斯克在網絡直播中的講話中並未提到這一點。

使用人為控製,引發了對機器人能力和市場準備情況的質疑。馬斯克上周表示,他預計這個機器人將成為“有史以來最牛的一款產品”。

他告訴觀眾,機器人將能夠處理許多家務,並最終以每台2萬至3萬美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馬斯克還說:“它能做什麽?它可以是老師、照看孩子、遛狗、修剪草坪、采購雜貨、陪伴你,甚至為你提供飲料。無論你想到什麽,它都能做。”

雖然特斯拉之前展示過Optimus原型,但上周是外部人士首次有機會與這些黑白相間的機器直接互動。

會上機器人為與會者倒飲料、擊掌,甚至玩起了“石頭剪刀布”。

觀察人士注意到,2022年時,馬斯克的一個早期原型機需要用人抬上舞台。

特斯拉也曾發布過機器人版本的更新,顯示它們可以分類積木並跳舞。


原本Optimus並不在上周活動的展示計劃中。知情人士表示,馬斯克在大約三周前要求加入展示。

由於通知時間晚,軟件開發時間不夠,因此需要遠程操作。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馬斯克原本計劃在舞台上討論更多與自動駕駛相關的內容。展示內容本應包括特斯拉Semi卡車自動駕駛技術的更多細節、未來網約車服務背後的應用程序,以及軟件套件的定價。但馬斯克要麽跳過了這些內容,要麽從活動中刪除了。

許多與會者認為與Optimus的互動是特斯拉展示會的一大亮點。

Laffer Tengler Investments首席執行官南希·騰格勒在參加活動後向客戶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在我看來,Optimus是全場焦點。Optimus出場後還跳了舞,看起來非常像人類。”


Wedbush分析師丹·艾夫斯稱這場活動為“未來的預覽”,在一篇文章中表示,這款模仿人類的機器人“可能比預想的更接近現實”。

增長型投資公司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的管理合夥人吉恩·芒斯特承認Optimus受到了遠程控製,還說自己在活動中“被蒙騙了”。

不過他在X平台上發文稱,這展示了“這些產品潛在的未來”。

土撥鼠撥土 發表評論於
能遙控也說明機器人的機械結構沒問題了,後麵不過是接受指令與處理的問題罷了。憑著“筷子加火箭”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會太久
Biao9919 發表評論於
無所謂,隻要到我老了的時候,能出機器人保姆護工就行,肯定比人強,情緒穩定,不會偷懶,不會有attitude,
總是糊塗 發表評論於
遛狗機器人能揀狗屎嗎?
諸葛弩 發表評論於
tsla可能到了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的瓶頸
chris68 發表評論於
如果是真的怎麽洗都不幹淨了,狗們已經慌了
chris68 發表評論於
這個可以是重罪,有人控製的話如果沒有罰死馬斯克,大家就可以噴死老美
jin_yin_hua 發表評論於
novtim2,
的確,人工駕駛飛機比讓飛機自己開還要難,起飛降落都在試驗搜集數據幫助人類盡快趕上
novtim2 發表評論於
說有遠程操控的對技術毫無了解,遠程操控倒水的動作比起讓它學會倒水還難。
novtim2 發表評論於
我覺得一旦開始賣,大家沒人教自己的機器人學習一些技能,這些技能匯集到數據中心,分享給其他機器人,如果有100萬個機器人,這樣機器人學習一天,相當於人學習100萬天,普通人一生3萬天。一個機器人學習一天,相當於普通人學習30代人學了一輩子。
Huilianghu5 發表評論於
機器人隻能做設計好的動作。自動駕駛也是有這樣的局限。超出設計範圍機器人就很笨。這還不包括設計中的漏洞。達不到絕對安全就不要用它。
經過AI分析得到的結論最好還是由人判斷一下再做出處理動作。
企業使用機器人也隻讓它做規定動作。不成熟部分讓人來處理。就像掃地機隻能掃輕微的可移動的垃圾,廚房汙漬要人去噴一點水或洗潔精。
人形機器人最有用之處是陪伴說話,覺得沒用或讓你生氣就可以馬上把它關掉。
拾麥客 發表評論於
我想有個機器人語言老師,不過希望它不要因為我的記性不好掐死我。
矽穀工匠 發表評論於
This is ultimate outsourcing. A robot in American home controlled by a guy in Guangzhou China.